分享

你不必对自己那么狠,你放松的样子更好看

 旅行者79 2016-09-24

01

心怀恐惧,断崖攀岩

C姑娘做的是销售,经常要在外应酬,练就了和客户周旋的本事,在客户、上司面前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但她不仅没有朋友,甚至和同事也剑拔弩张,连表面上的和气都无法维持。谈过几次恋爱,对象都是青年才俊,却无一不是很快不欢而散。

日子被她过成了一件纹丝不乱的职业装,在外人面前时刻保持优雅,光彩照人,穿着是否舒服自在,却只有自己知道。

- 工作常年日夜颠倒,是害怕停止工作时席卷而来的恐惧和孤单;

- 化妆永远一丝不苟,是害怕一不小心暴露出真实的自己;

- 恋人总是外表出众,是害怕对方带出去“没面子”。

在励志的逆袭故事背后,有的不仅是力量和坚韧,更是深深的恐惧。如在断崖绝壁上攀岩,一不小心就会坠落深渊,自然要使出浑身解数。

而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在亲密关系中,只要感到自己没有得到足够的肯定,C姑娘就很容易情绪失控,小则摔东西,大则自残。

甚至发一条朋友圈,也会一遍一遍地检视有谁点了赞,有谁“应该看到了”,却没有回复。

累,当然会累了。当心中充满着不被认同的恐惧,即使获得引人艳羡的成就,也依然无法真正快乐和享受。

02

要对自己狠一点?

C姑娘经常在朋友圈发健身照,配的文字大多类似“要对自己狠一点,才能变得更好”,大长腿和马甲线背后,似乎都是狠戾决绝。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要受苦才能成长,而每前进一步,都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这是她的信念,而带着这样的信念,她一次次上演着同样的戏码——历经千辛万苦,最终熬到终点。

这样的信念模式在事业上也许适用,只是多加几次班,多一些情绪的内耗,终归也能拼得一个不错的结果。但到了人际关系方面,却事倍功半。

看不惯不求上进、只想过安稳日子的发小,看不惯一辈子庸庸碌碌的父母,而面对和她一样努力的同事又敌意满满,优秀的恋人则很容易揭起自卑的旧伤。

如果深深讨厌着当下这个“不够好”的自己,人际关系中便很难愉快舒适。不是把自己的不愿接受的阴暗面投射到对方身上,就是不自觉地想要和对方争个高下,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经受一些痛苦和纠结,但并不是所有痛苦都可以促进成长。有很大一部分的“苦”,其实毫无必要。

比如,在限制性模式中画地为牢。有些人可以轻易取得成功,而有些人则一直在“绝地求生”。除去运气的因素,可以发现:

前者的信念是“成功是容易的,我可以hold得住”,抑或根本没有多想什么,只是跟着灵感行动

而后者则有着沉重的信念,诸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成功是非常非常难的,我必须付出很多代价”

当你把人生剧本设定为苦情戏,剧情当然会按照计划上演——想要变得更好,就要走过遍地荆棘,从十面埋伏中突围。

又比如,花太多时间在“内耗”上。担心一放松就会落后,杯弓蛇影地关注着别人对自己的每个“负面”的评价,稍不称意便心情低落,时刻处于紧绷状态。

这样的“苦”,来自内在的匮乏感,消耗的是能量和生命。

03

找回轻盈柔软的生活姿态

即使是那些抱定了人生来要受苦的信念的人,在经受痛苦时,也不可能是欢欣鼓舞、毫无怨怼的。他们忍耐痛苦,是为了一个有关美好未来的愿景,也许是几年后、几十年后,也许是来生。

可是,我们怎么可能通过一个不快乐的当下,抵达一个快乐的未来?成长,或者说“变得更好”这件事儿,和受苦也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受苦本身一点也不值得歌颂,它的唯一价值,在于让我们学会其中的功课,然后离苦得乐,回归生命快乐的本质。

那么,如何走出限制性模式和不断内耗的受苦状态?

01.尝试以“我想”代替“我应该”

出于恐惧,我们往往会在“想”和“应该”之间,选择了那个看起来更安全的选项。就像C姑娘,无休止的加班,近乎自虐的奋斗,其实只是为了寻求安全感。

努力为自己营造安全感并没有错,但不必为此让自己活得僵硬而紧张。

拿出一段时间,比如一周,完全用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情。

也许会有罪恶感,也许会心虚,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看到其它的可能性。

比如“原来我不用天天加班,也能活得下去”“原来不发朋友圈、没人点赞,也没什么大不了”,又或者是“原来在秋天的阳光下随意散步是这么美好”。”

02.接纳自己的“不好”

认为自己必须“变得更好”,是痛苦的一大根源,因为它的背后是深深的自责和自我挑剔,就像一个喋喋不休的严厉家长。

记得起初练习站桩时,引导录音里导师不断强调“不要让自己那么舒服”“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连一点点的苦都吃不了了”,每次听这样的引导,从来坚持不过20分钟。

而自从换了喜欢的古琴曲当背景音,30分钟、40分钟,甚至50分钟,都不在话下。

站桩的好处显而易见,提升气血,紧实腿部肌肉,甚至还让我的马甲线隐隐若现,这无一不是“变得更好”。但在这个过程里,何不让自己轻松愉快一些,给自己更多的包容和接纳呢?

别相信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多少人终身没有享受过安乐,却因为忧患而焦虑不安,恐惧担忧,甚至活活吓死?接纳了自己的诸般“不好”,贪、痴、嗔、懒,才能轻盈地前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