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辛庄遗址期待建成遗址公园

 泺源书院 2016-09-24


    大辛庄遗址发现的卜甲,现藏于山东大学博物馆。
  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镇大辛庄村东南,有一片肥沃的农耕地。这块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的农耕地下,深埋着包括龙山、商、西周、战国和汉代各时期的文化遗存。其中,商文化是其主要内涵,也是山东地区最重要的一处商文化遗址之一。
  大辛庄遗址历经多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众多文物、遗存。2003年,由山东大学东方考古中心、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组建的考古队在大辛庄遗址发现了殷墟之外唯一的甲骨卜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李学勤当时就兴奋地表示,104年以来在殷墟之外首先发现商代甲骨卜辞,“必将改写中国古代文明史”。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方辉认为,甲骨卜辞、青铜器和玉器等文物的出土,充分说明大辛庄遗址是商王朝经略东方的统治中心,在商代前期后段至后期早段,为我国东方地区规格最高的一处遗址,在商代考古与历史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近日,记者重访大辛庄遗址,并采访了相关专家。在呈现大辛庄遗址现状,阐述遗址背后辉煌历史的同时,也期待大辛庄遗址公园能早日与世人见面。
  重访大辛庄———
  遗址上已栽满林木、花卉
  大辛庄位于工业北路的南侧,奥体中路以西,站在奥体中路铁路桥上,便能将大辛庄整个村庄和村庄东南部的那片农耕地尽收眼底。
  在村子里,记者见到了已经77岁的陈大爷。说起大辛庄遗址,陈大爷十分自豪:“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有考古队来发掘过,这几十年来陆陆续续有考古人员来。上世纪50年代,我在村里蝎子沟拾土,发现了一些石镰、石刀和石斧,我和村里另一个人就把这些东西送到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当时文物管理处的同志还请我们吃了顿面条。”
  在村东南农耕地的西南侧,记者见到了大辛庄遗址石碑,石碑上写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字样,下面还有两行字,写着“山东省革命委员会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公布”和“济南市革命委员会立”。
  石碑附近已栽满了树苗,不远处还有村民在忙着为刚种上的花卉松土、除草。正在干活的村民告诉记者,这片农耕地原来是分到户里各自种些庄稼和蔬菜,去年村里把这片地收回去,种起了林木和花卉。
  百年来首次在殷墟之外发现商代甲骨卜辞———
  “必将改变中国古代文明史”
  最早将大辛庄遗址的发现公之于众的是英国人林仰山。1935年,时任齐鲁大学文学院教授的林仰山从朋友处得知大辛庄出土古代文物的消息,次年冬天就率学生前往考古调查。此后,大辛庄遗址为考古学者所关注。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人员陆续进行调查和发掘。1984年山东大学与省、市文博单位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出以商代为主的房屋、墓葬、水井等遗迹和大批文物。
  2003年3月17日,由方辉主持的济南大辛庄遗址考古项目启动,从3月18日开始,工作人员就开始陆续发现一些刻有文字的甲骨碎片,方辉在查阅了有关资料后,对这些甲骨上的文字进行了解释:“甲骨上的文字讲述了对‘母’的祭祀,即要不要对‘母’进行祭祀,如需要,将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祭祀。从内容上看,文字内容应该属于卜辞。它记录的事件发生在商代晚期的早些时候,距今大约有3200年的历史。它的发现证明,在商代,都城以外的贵族也在使用甲骨卜辞。”
  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铭告诉记者,“生产工具和文字是研究人类文明最重要的两个内容,大辛庄甲骨文的发现是研究中国文明进程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
  甲骨卜辞的发现也让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教授激动不已,2003年4月8日,李学勤专程赶到济南参加新闻发布会,并且说:“这是自殷墟后104年来首次发现的商代甲骨卜辞,是甲骨文发展中的一个界标。这次发现将打开一个甲骨文研究的新局面,这对于丰富、完善商文化体系具有重大的价值,必将改写中国古代文明史。”
  全国罕见商代文物出土———
  大辛庄是商王朝经略东方的统治中心
  2010年,考古人员再次对大辛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再获重大发现。其中发掘的139号墓中出土的器物规格之高、组合之齐全,为商早期后段我国东部地区所仅见,在全国也属少见。方辉认为,这次突破性考古发掘,充分说明大辛庄遗址是商王朝经略东方的统治中心,是商代前期后段和后期前段我国东方地区规格最高的一处遗址。
  此次考古发掘最为重要的发现是商代墓地,距今3400年至3000年之间。出土众多青铜器和玉器,其中的第139号墓是这次考古发掘发现的最大一座墓,共出土14件青铜器,器形包括鼎2件、盉2件、爵1件、斝1件、卣1件、罍1件、斗1件、矛2件、钁1件,另有大型石磐1件,玉器2件。
  在当年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方辉介绍,从出土器物的器形特点判断,这座墓葬的年代应该属于商代前期后段。其中一件铜鼎,直径为40厘米,通高60厘米,堪与郑州商城出土同期大鼎相媲美,应为当时的重器;一对铜盉,纹饰精美,器形独特,前所未见,表现了极高的铸造工艺水平;一件铜钺,形体硕大,器身厚重,为商代前期同类器中较大的一件,反映了墓主人较高的身份等级。
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林沄教授在看过这批出土文物之后也表示,139号墓葬中出土的那件直径40厘米、通高60厘米的大鼎非常重要,“这个大鼎的出土,说明墓主人的地位也很高。这个大鼎是商代都城之外出土的一件很大、很重要的器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墓中出土的一件铜钺,这个铜钺的等级和地位很高,说明墓主人当时掌握着军队,因此我们可以推测,这个墓主人应该是当时商代东方战线的总司令。”
  此次发掘还发现了一座面积较大的夯土建筑基址。这是大辛庄遗址首次发现大型建筑遗存,年代约为商代后期偏早阶段。夯土的基础和石头柱础的发现,在大辛庄遗址发掘中具有突破意义,它的发现,从遗迹角度说明了大辛庄遗址的重要性。”
  李铭告诉记者,在2010年下半年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还从其中一个商代大墓中发现了带图案的金箔,这在全国都是少见的,充分说明了墓主人的身份,“另外出土的众多绿松石、殉狗,以及带铭文的青铜器,都充分说明了墓主人的身份。”
  众多谜团尚待解开———大辛庄遗址是否有城池?
  李铭告诉记者,2010年考古人员在发掘商代墓葬时,发现不少墓有被破坏的迹象,但究竟是被盗还是商文化和东夷文化的冲突造成的,现在还不好说,这是一个待解的谜团,“因为文化差异而进行的报复行为是常见的。大辛庄作为当时商王朝仅次于都城的聚落,是商王朝东方战线的桥头堡,和东夷文化毕竟有差异,因此也可能和本土的东夷部族产生拉锯战,东夷部族收复大辛庄后就可能对商王朝的这一聚落进行报复性破坏。”
  另外,李铭表示,虽然到2010年下半年,考古人员已经在大辛庄遗址发掘了140多座古墓,但“还应该有一些非常重要的东西未被发掘,比如,带铭文的青铜器是受最高权力节制的,大墓的墓主人也被专家认为可能是商王朝东方战线的‘总司令’,如此巨大的一个聚落,应该有相对固定的城池,但是迄今为止,考古人员还没有发现壕沟、城池等遗迹,这也为下一步考古发掘埋下了伏笔。”
  期待建成大辛庄遗址公园———
  城市规划要给遗址公园预留空间
  鉴于大辛庄遗址是作为山东地区商文化最典型、最大的遗址之一,早在2003年,方辉就建议有关部门建设大辛庄遗址公园。
  历次考古发掘结束之后,考古人员都对发掘的墓葬和遗迹进行了回填,回填也是为了保护遗址,为以后建遗址公园创造条件。李铭说,大辛庄遗址是山东地区商代文化最具典型性的遗址之一,它只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却依然被列入全国100处大遗址保护的规划,说明它的确很重要、很特别。“大辛庄遗址面积约30万平方米,和奥体中心遥相呼应,在大辛庄遗址所在的这一片区域,正好缺一个大的项目来提升该地区的经济和文化档次,如果能将这片地区建设成为大型遗址公园,并且再在周围建起各种配套服务设施,就能达到对这片城市区域的大力提升。”
  李铭说,大辛庄遗址目前处于济南的城市边缘,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辛庄遗址会“进入”城区之内,“如果能结合城市的发展规划,将大辛庄遗址建成一个大遗址公园,就能整体提升这一城市片区的活力。”
  李铭认为,对于像大辛庄这样全国知名的大型商代遗址,要建遗址公园,首先要以保护的姿态进行规划设计。“其次,大辛庄处于城郊,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首先要给遗址公园预留空间。在这一区域尚未进入城市化之前,就应该少建楼房,多对遗址、遗迹进行保护。遗址公园一旦建成,就可以全面展示商代青铜器的制作、甲骨文的由来等等精彩内容,充分展现商文化和东夷文化的相互渗透,展现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西北大学此前出过一个大辛庄遗址公园方案,但是有专家认为该方案面积较小,内涵挖掘不够,因此方案还需进一步修订、审批。但愿大辛庄遗址公园能早日建成。”
  大辛庄是商王朝济南诸侯国都城
  其兴衰历史都与商王朝东进有关
  大辛庄遗址出土了甲骨卜辞和众多重要文物,充分说明其是商王朝经略东方的统治中心,有考古专家认为,大辛庄应该是商王朝在济南一带所建诸侯国的都城。那么大辛庄聚落的建立、发展和衰微的过程是怎样的?大辛庄又是商王朝哪个诸侯国的都城?3000多年前的济南大辛庄是一幅怎样的社会图景?针对这些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济南市社科院副院长张华松教授。
  商王朝向东方开疆拓土的战略需要
  张华松告诉记者,商朝早期后段,商王朝的统治中心逐渐东移。于是商朝整军经武,发动向东方开疆拓土的战争。在商朝前期后段对东方的战争中,济南成为商王朝经略东方的重点地区,大辛庄据点的建立就是最好的证明。大辛庄中心聚落的兴建应该就是在商朝前期的后段。
  大辛庄据点的兴建主要是出于战略目的,它是商王朝继续挺进东方的桥头堡,是其向海岱地区扩张的军事基地。那么商王朝为什么会把这一重要的据点设在大辛庄呢?
  张华松认为,这与大辛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有关。“济南一带的济水故道,大致与泰山北部山地外缘一线并行,而济南东北郊的大辛庄恰好就处在山水之间的狭隘处,北距济水六华里,南距丘陵四华里。而也正是从大辛庄往东,济水河道与山地线之间的距离开始逐渐拉开。所以商王朝在大辛庄建立据点,首先是出于军事地理方面的考虑,具体来说就是充分借助山水地势,控制东西水陆交通的咽喉要道,如此便可有效防御、逼近谭国,并进而实现向海岱纵深地区大举扩张的战略构想。”
  大辛庄应该是 国都城
  张华松说,大辛庄遗址是商王室在济南一带建立的某一诸侯方国的都城,这几乎是学术界的共识,“我认为这个诸侯国是 。根据商代甲骨卜辞的线索,方夷攻商,商王命各诸侯国前往商地抵御。这里的商不是河南商丘的商,而是章丘的商。夷方进犯,应是自东而西;商王朝御敌于商,应是自西而东。两地间距又不是很远。从 相对于商的方位和距离看,可以推定 就在大辛庄。”
  另外,根据殷墟卜辞, 有自己的职官,如负责征伐之事的马师;有自己的武装,如“三百射”,也就是左、右、中三支弓箭兵。可见 国的武装力量是很可观的。“ 是商王朝倚重的诸侯大国,大辛庄遗址又具有方国都城的规模。这是 在大辛庄的又一个证据。”
  张华松说,从字义来分析, 从雨从目,读蒙或雾,云雾迷蒙之义,“古时济南东北华山一带,地势低洼,河流萦绕,水泊浩瀚,烟雨迷蒙,故有‘海门风雨’之说,金代诗人郝经《使宋过济南宴北渚亭》一诗所谓的‘城北沉涵海气横’,正是这一风貌的生动写照,而‘鹊华烟雨’更是古时济南首屈一指的胜景。大辛庄位于华山东南,烟雨迷蒙当与华山别无二致,以 为名,十分妥切。这可算作 在大辛庄的一个旁证。”
  大辛庄随着商王朝东进的日益成功而衰落
  大辛庄虽然是商王朝东方诸侯国的都城,但并不具有政体的独立性,相对于商代中央王朝而言,是属于第二等级的区域中心。
  张华松表示,济南之外的鲁中南地区很多考古遗址显示,商王朝对战败者岳石人的统治,有赶尽杀绝或掳掠而去的政策,但在济南所采取的殖民政策却以怀柔、安抚为主,于是便出现了“人口向大辛庄中心聚落集结”的现象。而大辛庄遗址出土的大量铜器、陶器、玉器等文物,都充分说明大辛庄是经济中心和手工业中心。
  以大辛庄为据点,商王朝不断东进,灭掉谭国后,商朝就将谭国的故地改封王室亲贵或近支,国号仍然沿用旧名。于是,这个谭国就一跃成为商朝在东方的殖民大国,同时也是商朝继续向东扩张的大本营。大辛庄中心聚落原本是由军事殖民据点发展起来的,它存在的意义首先是军事的,其次才是政治的和经济的,所以,随着谭国的易姓和商朝大踏步地向东扩张,大辛庄的衰落也不可避免,到了周革商命,改朝换代,大辛庄就连小区域中心的地位也保不住了。(信息来源:济南时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