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以忘怀的《闪闪的红星》拍摄的背后故事

 donglin58 2016-09-24

难以忘怀的《闪闪的红星》拍摄的背后故事

七彩童年

崔永元

小时候看《闪闪的红星》,最震撼的就是它的颜色,鲜艳无比。个中秘密,无从知晓,直到有一天,一个小伙伴悄声告诉我,这部电影之所以色彩好,是因为“采用八度钢材拍摄的,”我才恍然大悟,怪不得!

童年爱做梦,看完电影,考试都被梦见是在一大片映山红中。

童年爱效仿,从家里偷把盐,用水化了倒衣服上,没事儿就舔。

童年记性好,看三遍歌就会唱了,甚至会唱二声部。

童年爱较劲,非说有下集,潘冬子当了骑兵,他妈其实没死。

今天翻开往昔岁月仔细端详,才发现童年最是色彩绚丽,那是身体与思想比翼齐飞地当口,蒙昧、单调、专制都使不上劲,政治为童年盖上一块灰布,我们从漏洞里感受光影。

对童年而言,电影是为它增光着色的,随着年龄增大,色彩渐渐褪去,人生变成了黑白的。人到中年,尚有色彩,被称为童心未泯。

你一定想知道何为“八度钢材”吧?

下面是我组织出版的电影连环画《闪闪的红星》的内页选图。所有图片都是由标准拷贝翻拍制作,整本书图像清晰,色彩鲜艳,纤毫毕现,无与伦比。

难以忘怀的《闪闪的红星》拍摄的背后故事

难以忘怀的《闪闪的红星》拍摄的背后故事

难以忘怀的《闪闪的红星》拍摄的背后故事

难以忘怀的《闪闪的红星》拍摄的背后故事

难以忘怀的《闪闪的红星》拍摄的背后故事

难以忘怀的《闪闪的红星》拍摄的背后故事

难以忘怀的《闪闪的红星》拍摄的背后故事

难以忘怀的《闪闪的红星》拍摄的背后故事

难以忘怀的《闪闪的红星》拍摄的背后故事

难以忘怀的《闪闪的红星》拍摄的背后故事

难以忘怀的《闪闪的红星》拍摄的背后故事

难以忘怀的《闪闪的红星》拍摄的背后故事

难以忘怀的《闪闪的红星》拍摄的背后故事

难以忘怀的《闪闪的红星》拍摄的背后故事

难以忘怀的《闪闪的红星》拍摄的背后故事

难以忘怀的《闪闪的红星》拍摄的背后故事

难以忘怀的《闪闪的红星》拍摄的背后故事

难以忘怀的《闪闪的红星》拍摄的背后故事

难以忘怀的《闪闪的红星》拍摄的背后故事

难以忘怀的《闪闪的红星》拍摄的背后故事

难以忘怀的《闪闪的红星》拍摄的背后故事

难以忘怀的《闪闪的红星》拍摄的背后故事

难以忘怀的《闪闪的红星》拍摄的背后故事

难以忘怀的《闪闪的红星》拍摄的背后故事

难以忘怀的《闪闪的红星》拍摄的背后故事

难以忘怀的《闪闪的红星》拍摄的背后故事

难以忘怀的《闪闪的红星》拍摄的背后故事

难以忘怀的《闪闪的红星》拍摄的背后故事

难以忘怀的《闪闪的红星》拍摄的背后故事

红星升起的岁月

翟建农

1973年初,停滞已达7年多的故事片创作全面展开。八一厂摄影师张冬凉,一日无意中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说连续广播节目《闪闪的红星》感觉不错,忙找了小说细看,觉得很有改编成电影的基础。他即刻向厂革委会作了汇报:“这部小说基础很好,能不能上?”《闪闪的红星》出版于“文革”中,政治上可以打保票;又是儿童题材,何乐不为?只是在业务上尚需专家考定雕琢。厂里透了底:“总政交待,电影的事,以后可以找找陈亚丁。”

陈亚丁,五十年代末调任总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分管电影,在部队里颇有名气。“文革”中被打倒,当时刚刚平反获得解放,闲居家中。张冬凉住在京郊六里桥的八一厂宿舍,陈亚丁住在市中心景山后街的总政住宅,几个来回跑下来,俩人的意见取得一致。随即,八一厂向总政和文化组申报了选题。1973年下旬,国务院文化组正式向八一厂下交“为儿童拍摄电影”的任务。八一厂迅速组建了《闪闪的红星》创作组,确定由陆柱国、王愿坚、张冬凉、王苹、曹欣、陈亚丁负责小说改编,并从南京军区借调了小说作者李心田来厂共同写作。剧本经过反复讨论,大改过两次,到7月底定稿。

在此期间,摄制组也成立起来,确定由张冬凉任组长,李俊、李昂任导演,张冬凉、蔡继渭任摄影。摄制组一成立,张冬凉就带领着导演、摄影去江西雾源山区体验生活、选择外景地。下生活一个多月,摄制组满载而归,确定了青山翠谷、溪流潺潺、离景德镇20多公里的鹅湖做外景。谁知回京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冬凉被上面指名担任样板戏《平原作战》摄制组组长兼摄影,拍摄《闪闪的红星》的重担,全压在了李俊的身上。厂里把李俊找去交待任务:“在组里由你任第一导演、组长、党支部书记,行政、思想、业务一把抓。摄制组马上出发,到外景改写分镜头本子。”

李俊虽是“三位一体”,却懂得超脱的窍门,只抓“主要矛盾”,拿大主意。他将权力尽量下放,党务交给副手去做,副导演师玮等人则专职负责挑选、指导小演员的工作。

按照剧中人八、九岁的年龄,师玮等人在北京市内一些小学跑断了腿,百余个孩子看下来,一无所获。碰巧,“五·一”节各学校举行了庆祝活动,年仅9岁的三年级学生祝新运的演出,被北京电视台录像播出,小家伙浓眉大眼、双颊浑圆,现得格外精神活泼。李俊看了当即拍板,可谓得来全不费工夫。

小演员进组,由师玮负责调教。拍儿童影片,最难的是引导小演员进入规定情景中,假做真来以真乱假,让孩子们相信剧中的故事是真实的,他才能投入进去。开头的几场戏进展极不顺利,师玮平日给孩子们读剧本、讲故事、拉戏,言传身教花尽了心血,可是一进入拍摄现场,祝新运总入不了戏。在拍冬子妈为掩护群众撤退,被胡汉三带领的白狗子还乡团烧死在草房中的一场重头戏时,要求冬子眼望熊熊烈火,强忍悲痛,流着眼泪阻止试图冲回去救妈妈的老乡们。这天到了现场,一片肃穆庄严的气氛,师玮苦口婆心,拉着小新运慢慢启发他:“爹走了,妈死了,你剩下一个人可怎么办啊?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呀……”说到伤心处,师玮自己入了景,哽咽着哭了。这时,小新运却觉得挺好玩,“扑哧”一笑,全场顿时哗然,一下子就把这天的计划全砸了。散了场,李俊正式找小新运“谈话”,他皱着眉,黑着脸,狠狠地剋了小家伙一顿;话到恶处时,干瘦的面颊上竟泛起了青光。小新运害怕了,自那以后,再说戏就不走神儿了。

小新运小大人一个,颇得大家的疼爱,在组里很有人缘,常常有人热心地为他支招儿,教他怎样演戏。每遇这样的热心人,小家伙总是一扭头,硬邦邦地说:“你和李伯伯说去”,显得很有主见。戏演得多了,小新运越发自信,影片中有一场戏,冬子母子俩夜半聊天,思念随红军长征而离家的父亲潘行义。冬子妈坐在床头一边打草鞋,一边给趴在床上的冬子唱《映山红》。剧情要求冬子在静听妈妈的歌声中,漫漫流出热泪,以表现对远征的亲人的思念。开拍前,考虑到这场戏时间长感情不易保持,化装师问:“冬子,要不要点眼泪?”小家伙大声说:“不用!”果然一到点儿,自己就哭了,且不温不火,恰倒好处。

样片拍了大半,回到厂里却受到批判“右倾回潮”运动的影响,被枪毙了,主创人员遭到强烈的冲击。八一厂领导班子也进行了调整,陈亚丁当了一把手。运动了一阵子,《闪闪的红星》有幸得以继续拍摄。不过,摄制组作了微调,李俊仍然负全责,剧本创作组的王苹调进导演组,以加强艺术创作。

1974年2月底,再次修改后的剧本定搞。4月初,摄制组大队人马二下江西,到了鹅湖外景地,正是油菜花黄遍地金,青山绿水交相映的大好时节。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净化了刚刚从“阶级斗争”火线上撤离出来的创作人员的心灵,陶冶了人们的情感,大家群策群力,一门心思搞创作,一帧帧清澈脱俗的画面随着摄影机的流转诞生了。

《闪闪的红星》摄制于“文革”中后期,“三突出”僵硬死板的理论,不能不对影片的创作产生影响,然而,导演们却能够在自然的山水间寻得一分浪漫、一点抒情。影片的华彩段落,是宋大爹送冬子乘竹筏顺江而下去镇里米店当侦察员的一场戏,剧本只有一句话:“一只竹排顺江而下”,只是个过场戏。陈亚丁说:“笔墨不要太多,可否设计一个像杨子荣打虎上山那样的场面?”于是,摄制组在这里大作文章,从各个角度、各种景别,拍摄了冬子蹲坐船头,宋大爹持长竿稳站在船尾的镜头;清澈的江水,时而急进时而缓行的竹排,两岸慢走的巍巍青山,翱翔高空的雄鹰,组成了天人合一的生动画面,再配之以抒情男高音李双江演唱的《红星照我去战斗》的优美旋律,形成了人情、诗情浑然一体的音画意境,是中国电影史上难得一见的经典段落。这首歌的歌词,李俊在导演本中曾写了一段:“小小竹排顺江游,两岸青山身后留,今日悄悄去,明日满江红。”但是,大家看了,觉得冬子年龄小“不配满江红”,太过了,就改成了今天观众熟悉的词儿了:““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雄鹰展翅飞,哪怕风雨骤……”

初夏时节,摄制组完成了外景拍摄,再次拉回北京拍内景。党委审看了样片,评价不错,确定将其作为向建国25周年献礼的影片。相对而言,内景戏难度比外景拍摄更大,人财物要有绝对保证。陈亚丁拍胸脯打了包票,只要李俊专心拍戏,有什么要求尽管提,要什么给什么。他是厂里一把手,权重位高,拍片有困难一句话全解决了。为了保障影片拍摄质量,他干脆到摄影棚现场办公;攻关阶段,五天五夜陪在棚中,寸步不离。当时人们累得做下就打盹,不过有领导做榜样,上下一心,《闪闪的红星》按计划完成,八一厂终于迎来了“文革”时期的第一部故事片。

1974年10月1日,《闪闪的红星》在全国各大城市同时公映,立马火暴走红。与当时以受教育为主的各类文艺节目有所不同,影片中的人物虽然也是生活在“两条路线、两个阶级”激烈斗争的风口浪尖上,然而主体内容却是以一种舒缓轻快的调子来展现的,大量的风景镜头,带出了满山青竹、遍野映山红,小小竹排游江上,声声鸟鸣乱山林的优美景色,清新之气迎面扑来,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影片的《映山红》、《红星照我去战斗》、《闪闪的红星》(主题曲)等插曲,曲调通俗,旋律明快,人们更是竞相传唱,还成了中小学音乐教学曲目。更抓人的是祝新运出演的潘冬子,虽说人物设计上受“三突出”理论的影响,言语举止超出了实际年龄,可是演员胖乎乎的稚嫩脸蛋和一双清澈照人的大眼睛,在表演上得了分,基本扣住了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状态,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与总是吹胡子瞪眼睛做革命状的各个英雄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令人耳目一新。

《闪闪的红星》所产生的轰动效应,不是靠舆论吹出来的,影片在八一厂“五·七”干校大农场上放映时,银幕的两侧都坐满了人;在北京市菜市口电影院首映时,闻讯赶来的观众一拥而进,人与人之间胸臂相连,脚下面竟没有一块立足之地,致使影院不得不宣布改期放映……轰动效应带来了极丰厚的经济收入,钱赚得狠了!当时拍彩色故事片,成本一概70万元,《闪闪的红星》的盈利远超过此数,仅北京一地,拷贝就售出八、九十个,全国加起来,虽然每张电影票价仅五分钱,票房也创了历史之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