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电影《闪闪的红星》外景地

 昵称69584090 2020-09-15

文革期间,有一部家喻户晓的儿童影片《闪闪的红星》,表现的是上世纪30年代在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江西,

一位年仅八岁的孩子——潘冬子,在前辈的教育、帮助下,逐渐成熟起来的过程。

1972年10月,中央文化组在京召开“拍摄革命样板戏影片座谈会”。会上江青突然想起刚刚看过的南斯拉夫儿童片《铁道儿童》,兴之所至,

说了一句:“你们要为孩子们着想,为孩子们服务。我向你们呼吁,给孩子们拍些电影吧!”

于是,便有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第一部“文革”故事片《闪闪的红星》。1974年10月1日,《闪闪的红星》在全国正式上映。影片产生了巨大轰动效应,红遍京城,红遍大江南北。

近日,我在浮梁县委宣传部长董军发先生的陪同下,来到了《闪闪的红星》外景地瑶里、鹅湖。

看到网络上有网友在争辩,有的说《闪闪的红星》外景地在婺源,有的说在浮梁县的瑶里。根据我们了解到的资料,其实摄制组既到了浮梁县瑶里、鹅湖一带,也到了婺源,反正都在景德镇附近的乡村,都没有说错。

1973年9月,摄制组来到离江西景德镇二十多公里的浮梁县乡村,这里有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和淳朴的民俗风情。唐代诗人王驾曾赋《社日》一首,描绘了鹅湖美丽乡村的风光:“鹅湖山下稻粮肥,豕栅鸡栖对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摄制组为了能够取到最好的景色,经常早出晚归,不停地踩点选景。他们在青山绿水之间采撷到了许多美丽致极的场景,对于影片的意境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1974年3月底,摄制组大队人马二下浮梁外景地。南方三月,万物复苏,到处充满了绿意和生机。天高皇帝远,摄制组冒着资产阶级唯美主义的风险,重点拍摄了几场“抒情戏”。

例如,宋大爹送冬子乘竹筏顺江而下去镇里米店当侦察员的那场戏时,原来剧本只有数句话。李俊导演和摄影蔡继谓多次沿着鹅湖附近的一条河考察,前后花费了三四天的时间,设计出多种拍摄方案。

为了烘托意境,李俊导演几经推敲,专门为这场戏写了一首《红星照我去战斗》的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雄鹰展翅飞,哪怕风雨骤,革命重担挑肩上,党的教导记心头。红星闪闪亮,照我去战斗,革命代代如潮涌,前赴后继跟党走。砸碎万恶的旧世界,万里江山披锦绣。”

为了达到声画结合、情景交融的效果,前后共拍摄了几十个镜头,再从中精选了十几个镜头,

再配上李双江演唱《红星照我去战斗》的优美旋律,形成了一段极富诗意的经典段落。

1974年10月23日,江青调看了《闪闪的红星》,看后感觉很好,马上给八一厂去电话要面见摄制组主创人员。

江青见到《闪闪的红星》主创人员,显得非常兴奋:“得到宝了!我可得到宝了!”当导演说到“小小竹排江中游”一段时,江青不禁大喊:“真抒情啊,谁说我们的无产阶级不能抒情。”

江青说:“《闪闪的红星》是部好片子,我很喜欢。影片还有些不足的地方,可以再细磨一下,搞得更完美些,一部片子是可以演几十年的,一定要改好。”

让主创人员吃惊的是,一向以吹毛求疵著称的江青,这次竟然变得随和了。

江青还说:“你们要好好改一改,将来也让毛主席看看。”江青两次共提出34条修改意见,八一厂不敢大意,又派摄制组三下浮梁补拍镜头。

粉碎“四人帮”后,《闪闪的红星》因江青过问一度受到批判,导演李俊也曾因受到江青接见受批判,让人嘘唏不已。

我们循着电影镜头,按图索骥,去寻找当年摄制组的采风足迹。

我们仿佛看到了河边洗衣服的村姑;

我们仿佛听到了那句传遍全国的狠话:我胡汉山又回来了。

我们仿佛再次欣赏到潘冬子机智地骗过敌人的盘查给红军送盐;

我们仿佛见到了潘冬子掀翻桥板后,追击的敌人掉进河里的狼狈相;




我们仿佛遭遇了米店外的群众涌动;

我们仿佛闻到了当年红军反围剿的硝烟。

时至今日,《闪闪的红星》辉煌的历史已经过去几十年,但是时间并没有磨去人们对这部名噪一时的文革影片的记忆。1980年《闪闪的红星》获得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二等奖。

许多学校和电视台仍把影片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反复播放,豆瓣评分达7.5分。

《闪闪的红星》已经成为我国优秀儿童影片之一。

往事如烟,文革中诞生的《闪闪的红星》,已经成为那一代人集体记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