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侦察兵》全国热映却成为批判的靶子 究竟是谁在幕后操控

 广州玉 2023-01-07 发布于广东

之前写《南海长城》影片拍摄的故事中,提到了当年王心刚提出重拍《南海长城》,是因为他在文革中首次露面出演的《侦察兵》上映后舆论反应十分尖刻,砸了他大明星的牌子,想借着《南海长城》打一个翻身仗。引起了很多人的质疑,认为当年观众不会批评影片、王心刚没有败走麦城……今天,真实还原这部影片背后的故事。

文章图片1

《侦察兵》海报

1974年的秋天,北京电影制片厂和八一电影制片厂分别拍出了他们“文革”后创作的第一部故事片,这就是《侦察兵》和《闪闪的红星》。《侦察兵》是李文化的导演处女作,也是“文革”时期拍摄的唯一一部惊险片。为了确保成功,李文化特意请来了八一厂的大明星王心刚撑台主演。在哪个文艺创作极度萧条的年代,惊险央视影片本应给人们枯燥单调的业余生活带来一点调剂,没想到,影片上映几轮后,“广大工农兵观众”极度不满,批评意见满天飞,归纳起来就一句话:“敌人像草包,共军似天神,不真实”。雪上加霜的是,文艺旗手也打心眼里不喜欢,自觉文艺革命搞了十年,电影就出这样的“成果”,实在是丢脸掉价,甚至在公众场合破口大骂李文化导演水平“鸭鸦乌”。

文章图片2

《侦察兵》剧照

这场积怨,还得从1971年开始说起。这一年的李文化担任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摄影和摄制组组长,因与扮演洪常青的刘庆棠在如何体现“三突出”上干仗,只是影片拍不下去了,后来还是谢铁骊导演和钱江接手在完成了这个政治任务。1972年,李文化接拍样板戏《海港》,拍完送审后惹得文艺旗手大发雷霆,摄制组全体人员一个不漏都被撵出了摄制组,影片交给其他人进行重拍。

文章图片3

李文化导演

赋闲在家的李文化到厂资料室看小说消磨时间,凑巧从乱书堆里翻出了“文革”前出版的山东作家刘知侠创作的小说《神勇的侦察兵》,讲述了解放战争期间我军一支侦察部队打进敌人心脏,搞到了情报,胜利完成了任务。李文化看了觉得不错,马上动手改编,随后将剧本送到厂军宣队进行审批。由于题材根正苗红,很快通过了审批,李文化从此改行当上了导演。他马不停蹄赶到河北找到那支侦察队的团长(当时已是师级干部了)边采访、边改编,当剧本定稿时,其实只保留了原小说中国民党“设卡”这一个情节,其余的都改了,但李文化还是署了原作刘知侠的名字。

文章图片4

《侦察兵》拍摄现场,中间为李文化导演

影片的拍摄是很秘密的进行的,整个拍摄过程中,不但文艺旗手不知道影片的导演是谁,就连新任文化组的领导也不知道,这或许就是影片送审时遭到文艺旗手大肆辱骂的诱因之一吧。

文章图片5

《侦察兵》剧照

为了确保影片成功,李文化特意从八一厂请到了王心刚主演解放军侦察参谋郭锐,还通过军宣队从干校解放了于蓝出演孙大娘。出任女主角孙秀英的是在《苦菜花》中饰演过绢子的杨雅琴。在内景拍摄时,恰逢上影因主演了《火红的年代》而火爆一时的于洋回家过春节,也被拉了壮丁扮演政委一角。

文章图片6

《侦察兵》剧照

说来于洋被拉壮丁,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当时领导北影厂的是军宣队,他们在电影厂待的时间长了,渐渐觉得这个行业没什么了不起的,当时又强调工农兵占领文艺舞台,他们就想亲自试一试。于是选派了一位平时能说会道、还有些艺术感觉的黄姓正团级军代表饰演政委一角,还放话说:自己演自己,那还有不成的?没想到,机器一开,黄代表走起路来一停一顿,像个木偶一样,操着一口山东话,连台词都说不利索,样片出来后,大家都笑破了头,这样才临时拉了于洋的壮丁。

文章图片7

剧照

1974年初春,《侦察兵》摄制完成,它是文革中唯一的一部惊险样式的影片,送审文化组,没有大的修改意见,修修补补通过了,只是将原作者的名字去掉了,说是刘知侠的政治情况还不清楚。

文章图片8

《侦察兵》剧照

影片公映后,观众反映强烈,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场面。特别是部队对这部影片另眼相看,将它作为政治思想工作的教材对待。可惜,好景不长,文艺旗手调看了影片,竟大加斥责:“脱离生活、虚假”,连导演水平鸦鸦乌这样的话都骂出来了。李文化接到上级指示:文艺旗手看了《侦察兵》,你是摄影出身,又改编、又导演,不容易,写个材料总结一下。李文化十分感动,他担心自己的笔杆子不行,还专门招来了一个枪手,从收集材料开始,处处找优点,说明成功的秘诀。总结交上去了,没几天又被退了回来,说是:不对,要从影片不真实处总结教训!李文化只得忍气吞声翻来覆去找缺点,重新写了一份检讨交上去。

文章图片9

剧照

之后,李文化担任芭蕾舞小戏《草原儿女》的摄影,先辗转内蒙和哈尔滨进行拍摄,不料路途中水土不服,拉肚子进了医院,一天,一个小护士一脸神秘的问他:“你是北影厂的吧”?李文化诧异地问道:“你怎么知道的'?小护士拿出一张《解放军报》,指着一篇文章说:“你入院的时候登记的是李文化,报纸上的这个人不会就是你吧”?李文化接过报纸一看,上面刊登的是他写给文化组的检讨。

文章图片10

《侦察兵》剧照

事情到此并未结束,在“七月北京会议”上,《侦察兵》的业务水平再次遭到文化部领导和各电影厂负责人、主创人员的广泛批评,成为众矢之的。文化组的负责人心情沉重地说:“《侦察兵》拍出来,中央领导同志不满意,广大群众也不满意,北影要好好总结经验教训。”一些资深同行也指责影片缺乏真特色、缺乏生活基础……无论是直言斥责还是委婉批评,《侦察兵》都作为故事片创作的失败典型,受到狂轰乱炸,《人民日报》还专门发表批评文章。到此《侦察兵》受到了领导、观众、同行的三面围攻,名誉扫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