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人书房皆清雅

 老刘tdrhg 2016-09-24
   对于读书人来说,书房既是他们人生追求的起点,又是他们寻找自我的归途。无论外界如何喧嚣,躲进书房吟诗作画、烹茶抚琴,或邀两三好友共赏奇文,不失为人生最大的乐事。
  纵观古今,书房并无一定之规。富者可专门筑楼,雕梁画栋;贫者如项脊轩主人归有光那样简陋,“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书房或造于山间,或位于市井,或隐于郊野,不一而足,但归纳起来,有一点是文人书房应有的品质,那就是清雅。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唐人刘禹锡书斋之外清新脱俗的环境;而明人李晔的《紫桃轩杂缀》所描述的书斋环境恐怕道出了历代文人的共同心声:“在溪山纡曲处择书屋,结构只三间,上加层楼,以观云物。四旁修竹百竿,以招清风;南面长松一株,可挂明月。老梅寒蹇,低枝入窗,芳草缛苔,周于砌下。东屋置道、释二家之书,西房置儒家典籍。中横几榻之外,杂置法书名绘。朝夕白饭、鱼羹、名酒、精茗。一健丁守关,拒绝俗客往来。”另外,《红楼梦》中的潇湘馆是林黛玉的住所及书房,这里“龙吟细细,凤尾森森”“小的三间房屋,一明两暗,回廊曲折,翠竹掩映,婆娑玉立,石子漫路,小溪潺潺,绕阶缘房”。如诗如画的景致,加上林黛玉的品格与才情,使潇湘馆成为大观园中最为雅致与清幽的所在。可见,接近自然、远离尘嚣是中国文人偏爱的书房韵致。
  筑室于山间水涯并不现实,不过,从古到今,文人们希望即便书斋周围没有山水之景,也可以独自造出山房的趣味来。民国著名漫画家丰子恺1922年时在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有一天,他在寓所的墙边插栽了一株小杨柳,几经春雨浇灌,这株小杨柳竟然长得生机勃勃。丰子恺见后极为喜爱,干脆将寓所命名为“小杨柳屋”,此名后来常出现于其书画作品上。
  著名书画家朱屺瞻的故乡江苏太仓浏河镇,有旧居毁于日军侵华的“一·二八”战火中。后来,他开拓旧地建屋,在屋与屋之间的空地上担土为山,并绕山种梅树百余株。新屋建成后,他将其命名为“梅花草堂”,此后,“梅花草堂”名流聚集,齐白石、沈尹默、黄宾虹、吴湖帆、潘天寿、张大千等均为“梅花草堂”题诗作画。不料,这座“梅花草堂”在“八·一三”抗战时又被日本人所毁。直到抗战胜利后,朱屺瞻移居上海,购得一屋,又种上梅树数十株,仍取名“梅花草堂”,一时又成了沪上文人雅士聚集的“雅社”。
  随着岁月的流逝,“梅花草堂”几生几灭,它的原型却留在朱屺瞻与众多画家的记忆中。上世纪50年代末,他又有了新的“梅花草堂”,众多名家联手绘出趣味迥然的“梅花草堂”,并装裱成册,名为《梅花草堂集册》。在他们心中,“梅花草堂”成了一种象征,那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画坛乃至社会的缩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