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受“中国诗词大会”热议影响,翻找出一些旧书重读,多是诗词歌赋,也写过几篇默读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秦观、李清照诗词的读后感,同时注意到一些文人墨客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草堂”,随起兴致查阅一番其因由。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有给自己的书房命名的习惯,或以言志,或以自勉,或以寄情,或以明愿,多用“斋”、“庐”、“屋”、“室”、“庵”、“堂”、“馆”、“阁”、“园”等为名,笔者专找“草堂”命名者,有唐代杜甫“浣花草堂”、唐代白居易“庐山草堂”、清代纪晓岚“阅微草堂”、清代石涛“大涤草堂”、清代任伯年“颐颐草堂”,还有近代画家冯超然“嵩山草堂”、上海画家朱屺瞻“梅花草堂”、书法家林散之“散木草堂”、画家李丁陇“八法草堂”、作家杜宣“桂叶草堂”等。 清代名臣张英建造了一处书斋,名叫“双溪草堂”,书斋门联题着“俭勤自是持家本,和顺端为受福基”。康熙皇帝还给“双溪草堂”题了一副对联:“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 为书斋取名之风气,可上溯到曹魏时期。唐宋以后,为书斋取名的风气逐渐盛行。草堂,顾名思义是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常自称山野间的住所为草堂,有自谦卑陋之意,在草堂中读书为文,于是书房起名草堂。 有的文人对自己书斋的起名注重谦逊与朴实,也有文人常以“草堂”名其所居,以标风操之高雅,如杜甫在成都筑宅,取名“草堂”,白居易在庐山筑的屋室,也叫“草堂”。杜甫有《狂夫》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宋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 杜少陵在成都有两草堂,一在万里桥之西,一在浣花 ,皆见於诗中。”可见文人对书斋取名之重视,并特意记入史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