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urt专注于法律实务思维与技能的系统培训,针对法律人的核心能力,研发了12门课程。进一步了解课程信息,请长按二维码联系课程顾问诺诺多(inuonuoduo)。
投稿请联络微信:huangln5
法官说:年过四十,是什么在push我前进?
作者:李晓辉
作为潜伏在iCourt律师学员中的唯一法官,对于“受虐”的课程,有什么样的体会?技术驱动法律的理念,对于从人工时代过来的法律人而言,是可以接受的吗?以及,让资深法官都亚历山大的pusher,到底是什么人?作为法官,名为“王侯”,实则“司法民工”,每每埋首卷宗,不闻窗外之事。年轻时尚且怀有一腔热血,积极学习、只争朝夕,如今年过四十,“人老了,弦也弹不准了”,心气难免有所磋磨,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倒也颇为知足。 不过,一次偶尔的际遇,彻底改变了我的节奏,一堆pusher(推动者)对我穷追不舍,逼迫我以“不惑”之龄,重新开始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过程虽然痛苦,但收获不可谓不大,两个字,值得!2015年10月17日至18日,我参与了iCourt诉讼可视化课程沈阳瀛沈站的课程学习。可视化课程花费了本正科级法官近一个月的工资,可谓价格不菲,想到此节不免肉痛加心痛。上课前夜还在忐忑纠结,但两天的课程结束,答案不言自明,技术驱动法律的理念已深深植入我心中。而培训本身,不仅使我增长了运用计算机软件为案件服务的技能,还开拓了视野,跳脱出法院的视角,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今年我们“公司”刑事部类的BOSS到南方先进“公司”学习,回来以后提出:向审委会汇报案件必须使用图表,毒品案件需要有网络关系图。一声令下,全体“民工”被虐。大学时代学过简单DOS,而WPS、Word还是工作后自学的,Excel、Xmind离我就更是遥远了。自此,我开始了用Word画图的痛苦的被虐生涯。起初,一个多被告的贩卖毒品案件的主体关系网络图用Word往往要花费四五个小时,画出的图还粗陋不堪,因为 Word绘制表格内面积有限,无法填充更多文字。在跌跌撞撞应付的同时,我一直在寻求用别的方法去解决这个痛点。无奈,有想法无行动,也不容我有行动,我的办公电脑上老旧系统也运行不了太先进的软件。这次在iCourt的课堂上经过两天的苦练,在老师的悉心教授和助教、本组学员的耐心帮助下,我终于能画出综合时间轴图和主体关系图的贩毒网络图,使多种犯罪情节在图上都能得到完美体现,汇报案子脱离报告,一气呵成。总之,图表信息量很大,我很满意:)作为本次课程潜伏在律师队伍中的唯一法官,我遇到了两个前同行,真的非常佩服他们走出体制的勇气。姑且不论我是否有勇气走出这一步,是否有走出去的资本就值得打个问号。摆在眼前的事实是,本次课程案例作业我完成得并不好,事后我才得知,案例来源于最高法院的一份真实股权纠纷生效判决。我是刑事法官,已经很多年不接触民商事案件,看到发下的案例,读到第三遍,心中还是毫无头绪。课程第一晚,是我多少年未有的不眠之夜,相信有许多学员和我一样。午夜,研读案例到第五遍,我才终于理清思路,用圆珠笔画了草图。第二天早上,仅仅睡了四个小时的我,终于画出一张依据时间轴的相关公司股权变动图,得出的书面结论与最高法院的改判意见基本相同。既然和最终裁判结果高度相似,为什么还是完成得不好呢?因为我几乎忘记了在案例中我是上诉方的律师身份,内心还是以维护公正的法官自居,没有进入委托代理人的角色,也没有采取有效诉讼策略来应对二审庭审。看来,法官转行做律师,不是具备相关法律知识就可以的,必须转换思维,同时辅之必要的技能训练。说到这里,想起个小插曲,辛辛苦苦画完图,因保存不当,交作业时候找不到了。那个沮丧啊,真有“丢了孩子的感觉”(助教语)。不过后来在助教的帮助下,终于找回了“孩子”,简直要喜极而泣。最后,iCourt课堂上的所有人都是尽职的pusher,带给我满满的正能量。这是令我终身难忘的经历。在这里,我融入了一个集体,一个人人努力、争先、拼搏的集体。也许,这就是所谓“共振”效应,群体改变了我这个慵懒个体,使我内心开始“蠢蠢欲动”。在这里,我也感受到律师与法官的职业差异,他们比我们更会展示自己——拍照时层出不穷的姿势远胜我们呆板的证件照、庄重考究的着装远胜我们的黑袍、组织语言的能力远胜我们死板的法言法语、自我学习提高的动力远胜大部分靠体制推动学习的我们。面对有朝气、有学习信仰,而又rich的律师队伍,同为法律人的“司法民工”真的压力山大。记得有一个TED中说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有个尽职pusher,这些和我一起学习iCourt课程的律师们就是,在课堂上虐过我又给过我帮助的老师们也是。两天的学习,时间不长,但收获满满。技能提升和视野开拓都在其次,重新获得奋斗的激情,并且收获到真诚的友谊,更让我感怀。不考虑荷包承受能力,真想多上几门课。也许,我不会记得每一名同学的名字,但我再次邂逅你的时候,会想起我们在iCourt共同学习过,也会想起,那个难眠、难忘并且难得的夜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