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嘉德秋拍预览 | 写生中的情与境——李可染 《黄山清凉台》《襟江阁》

 优见堂 2016-09-25

写生可以说是李可染成功的基石,也是“李家山水”形成的推动力。五十年代,李可染艺术中的四次集中写生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为传统山水开创了新格局:1954年的江、浙、皖写生;1956年的江、浙、川、陕写生;1957年的东德写生;1959年的桂林、阳朔写生。经过这些行程数万里的写生,李可染1959年在《美术》杂志第5期发表《漫谈山水画》一文。他在文中提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而“意境就是情与景的结合”。而这一时期之后李可染逐渐转向了画室的创作,对写生作品提炼加工。

嘉德秋拍预览 | 写生中的情与境——李可染 《黄山清凉台》《襟江阁》

李可染 黄山清凉台

水墨纸本 镜心

45×34cm

嘉德秋拍预览 | 写生中的情与境——李可染 《黄山清凉台》《襟江阁》

李可染 襟江阁

设色纸本 镜心

44.5×53cm

◆ ◆

到八十年代,李可染先后十次到国内各地写生。从面对真山真水写生伊始,他的作品就呈现出与传统山水迥异的面目,从而将隔断了数百年的山水画与真山水之源,再次接通,将传统推向今朝。正如他在1986年5月个人画展前言中的自述:“1954年起我多次到大自然中观察写生,行程十数万里,使我认识到:传统必须受生活检验决定其优劣取舍,而新的创造是作者在大自然中发现了前人没有发现的新规律,通过思维实践发展而产生新的艺术境界和表现形式。”

嘉德秋拍预览 | 写生中的情与境——李可染 《黄山清凉台》《襟江阁》

李可染 黄山写生

李可染从1954年上半年开始,与画家张仃、罗铭等一起长途写生,历时三个多月。夏季赴黄山写生,途中曾逗留杭州,拜访黄宾虹先生。四十余天的黄山之行触给了他诸多启示,时值气象多变,使他得以饱烟霞幻化之奇。在以后的作品中,他时常追忆黄山奇景,创作出气势雄浑,千峰万壑的视觉图式,积墨法与素描体面造型法完美融合的经典李派山水。五十年代对于黄山的写生和初探,在传统笔墨和现实生活之间进行了巧妙的尝试,在延续传统的同时,开创了“新山水”,赋予传统绘画清新的时代感。

嘉德秋拍预览 | 写生中的情与境——李可染 《黄山清凉台》《襟江阁》

嘉德秋拍预览 | 写生中的情与境——李可染 《黄山清凉台》《襟江阁》李可染 黄山清凉台 局部

襟江阁在桂林月牙山半山崖壁上,为漓江名胜之一,李可染曾多次前往写生。左临小东江,前对花桥,七星岩一带山峦青翠,可登高望远,可临池观鱼,十步一景,风景美妙,十分适宜观察、写生、取材,也给了李可染墨色变幻的灵感。此图明晰爽朗,通幅以近景描绘襟江阁景色,行笔苍劲中见秀润,迷蒙泛美,墨色空灵而又稳健。李可染在教学中,结合写生对象,指出作画要避免一般化,“每张画着眼角度不同,有时重感觉,有时重结构,有时重排列关系等。画要有创造性,要精微,要不同于他人。”从这件襟江山水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光影变化上的探索和努力。以红色晚霞染出,亦对新时代作出呼应。

嘉德秋拍预览 | 写生中的情与境——李可染 《黄山清凉台》《襟江阁》

嘉德秋拍预览 | 写生中的情与境——李可染 《黄山清凉台》《襟江阁》

嘉德秋拍预览 | 写生中的情与境——李可染 《黄山清凉台》《襟江阁》

李可染 襟江阁局部

嘉德秋拍预览 | 写生中的情与境——李可染 《黄山清凉台》《襟江阁》

襟江阁小影

◆ ◆

嘉德秋季拍卖会更多拍品预览将于近期陆续登陆微信公众号,敬请期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