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字塔原理| 如何拥有结构化思维

 树悲风 2016-09-25



结构化思维,就是对一件事情能从多个方面来考虑、准确发现问题、并系统化地提供解决方案。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会称赞一些人具有“结构化思维”,他们通常看起来在表达上更有逻辑,在沟通时非常顺畅。结构化思维并不一定需要刻意学习,有的人实际上一直在用这种方法分析问题,只不过不知道“结构化思维 ”这个名字。


如果缺乏结构化思维,又会有什么表现呢?做PPT的时候,虽然内容很充实,但是幻灯片与幻灯片之间缺乏清晰的脉络;写作的时候,不知道如何下笔,或者写到一半就卡壳了;阐述观点或者汇报方案的时候,无法让听众快速地理解你的想法。


如果你看到上面的例子觉得“中招”了,或者你自认为逻辑很好,但是希望能完整地理解结构化思维而不仅仅是在不经意间使用它,那么不妨读一读这本书——《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是一本非常知名的讲述结构化思维的书。作者芭芭拉·明托在麦肯锡工作的时候发明了“金字塔原理”这个方法——说发明,其实更多的是总结。离开麦肯锡后,她成为了一名专门培训金字塔原理的培训师。这本书顶着“麦肯锡”的光环,被许多人奉为经典。


金字塔原理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沟通。在这里,我们先重新定义一遍“沟通”。聊天是沟通中很小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沟通是,如何把思想完整的、用别人容易接受的方法表达出来。表达的方式有且仅有两种——写作和演讲。这里的演讲强调的是集中地、单方面的内容输出,培训、汇报、领导讲话,都算作演讲。


金字塔原理的核心思想


任何一篇说明或者议论性质的文章,都可以看做一个金字塔。




金字塔中,每一个金字塔块和其他金字塔块只有三种逻辑关系:


  • 它是上一层金字塔块的解释(回答上一层带来的疑问);

  • 它是下一层金字塔块的总结;

  • 它和同一层金字塔块以特定逻辑排列。而同一层金字塔块之间有且仅有两种逻辑关系:归纳和演绎。


核心思想就是这些。


剩下的,则是如何组建这个金字塔的技巧,比如:


  • 如何组织材料(发生在金字塔的同一层级);

  • 如何从材料归纳出思想(发生在金字塔的上下两个层级);

  • 一些细节:不要在大标题之后直接进入小标题,要过渡!——这个在我写论文的时候,导师反复提过很多次,这本书则给出了“为什么要这样做”。


在请读者了解了核心思想后,我不打算再详细叙述金字塔原理的细节,接下来,我想写写我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写作者,金字塔原理给我带来的启发。


高效而准确地传达思想


毫无疑问,金字塔原理属于方法论的范畴。方法论这东西,就像没捅破的窗户纸,如果你攻克了它,提炼出了方法论,就好比捅破了这层窗户纸,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第一,可以指导你做事情,第二,可以把经验有效地积累。就像一个地图,有了主干道,接下来只需要慢慢完善整张地图的其他细节。


金字塔原理这个方法论,最重要的是如何高效而准确地传达思想。


而这个方法论,在今天尤其有用。因为现在这个时代,绝大多数写作的目的就是高效准确地传递思想。 如今在互联网等媒体上,论文字的形式,小说和散文的产生速度远远赶不上说明文(新闻事件的发生)和议论文(对一类事实的归纳和演绎)的诞生速度。 想想你平时的碎片化阅读中,有多么大比例的文章都是在试图告诉你“怎么了”、“为什么”以及“如何做”。


人们打开一篇文章,如果十秒之内不知道你要说什么,大多数人会果断点左上角的“返回”。并不是要求你的整篇文章要让读者十秒钟之内全部理解,而是在十秒钟之内,你得让读者无痛的进入你构造的逻辑世界,而且明白无误的知道你打算说什么。


节省读者(听众)的时间,就是对他最大的尊重


写作者(演讲者)对读者(听众)最大的尊重,就是节省他的时间。怎么节省?减少他理解的困难。只有理解这个宗旨,才能理解很多实操的准则。


比如,为什么要先抛出核心观点?因为读者没有你这么理解你写的文章,让他去寻找并推导出你的观点,肯定没有你自己在一开始就明白无误地告诉他更省力。另外,这也可以有效地避免误解——读者可能从你的论据推导出了完全不同的论点,而那可能根本不是你想传达的。


比如,为什么要写过渡词和过渡句?因为这些过渡可以最快让读者知道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逻辑。这听起来有点傻,难道我要手把手教他们“那句话和那句话之间是转折关系”吗?这就需要了解非虚构类阅读的本质(非虚构类文章指的是除去小说、戏剧、散文、诗歌这些题材的文章)。


非虚构类阅读的本质就是理解作者的所有观点,并建立观点之间的联系。因此,过渡句和过渡词明确传达了观点之间的联系——“它和它表达的意思是相反的!”,“它们之间是因果关系!”。读者按照你的指示建立观点之间的联系,完全理解你的想法。反之如果不这样做的话,读者需要读完你的若干句子才能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而不能在读之前就知道它们的逻辑联系,这是让他费时费力的一件事。


比如,为什么PPT上不要放上大段文字?最常见的解释是,这样不好看。的确,纵观苹果、Facebook、微软这些公认最会开发布会的公司,它们的演示材料无不是非常简洁。


但是我们可以从减少听众理解困难这一点上来解释这个问题。在演讲者讲述的时候,对每张PPT的讲述内容是相当口语化的,如果PPT上有大量的文字内容,演讲者也并不会照着读,他会用自己的话来讲述。而这就带来了一个困难,听众眼睛里看到PPT上的大段文字,他需要时间一句一句阅读并理解;同时他耳朵里听着演讲者的一大串话——这段话跟眼睛里看到的文字还是不一样的!最终的结果通常是,字也没看完,话也没听全。


所以,为了减少听众的理解困难,最好的方法是,把PPT的内容大幅度精简,把解释的工作交给演讲者——让听众用五秒钟看完PPT的概括性内容,然后只需要做一件事:理解演讲者说的话。




电影《Margin Call》中,投行老板在董事会上对主角——一位风控部门的员工说:“请你解释一下这个原理,哦,把我当作一个五岁的小孩一样来解释。”的确,除了学术文章,大多数写作者都应该遵守这个准则——如果五岁略显夸张,那么,把我们的读者当作十五岁的小孩,或者完全不了解这个领域的“小孩”。


这么做的唯一阻碍,就是作者炫耀的本能。作者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故意让文章看起来复杂和晦涩难懂。通过把背景与论述的界限模糊化、把论点隐藏在段落之中、在结论中阐述新观点而不是做总结,让读者读完文章摸不着头脑。这样也许可以创造一种不同的“风格”,也许可以制造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不平等,但我相信,读者并不傻,他能够分辨出“写得好”与“写得不好”。


正如经过多年的训练,我在读工科类的书(教材尤甚)时,发现理解不了的东西时,能够有九成把握是作者没写清楚。毕竟,读过好的教材,你总是能有信心分辨烂教材——同样,读过清晰的文章,读者自然能够分辨出故作高深的文章实质上并不高明。所以,如无必要,不要炫耀。




当然,结构化思维并不是万灵丹。下次在饭桌上,当你发现你跟朋友聊天总是抓不住他的要点时,你会知道他没有使用结构化思维。但相比推荐他学习《金字塔原理》,我的建议是——生活中聊娱乐聊体育聊八卦,不如别用结构化思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