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草书法创作----从【古诗四帖】的技法和精神向外散发拓展
我们现在做的这个事情是培养你的专业素质,我不负责你的成功与否。如果有了这个专业素质,再加上机遇,你的成功的概率肯定比别人高,所以培养专业素质是第一。在这里学习的同学不要指望直接就能成功,你有了很好的专业素质以后,成功还要有人生的机遇,没有很好的机遇,你有再好的专业素质也不行,没有素质有了机遇你也抓不住,这个时候素质就很重要,素质的盘子越大你能抓住的机遇越多。我们工作室十年以来有很多同学在这里学习过,有专业素质就看不起别人,会把机遇丢掉,所以要求同学们无论什么地方什么场合一定要谦和待人,你本事那怕比别人好,也不要和别人抬杠,拿着本事和别人抬杠这是第三流的水平。 “骨力”。 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意思是因为毛笔是软的,才使各种奇奇怪怪的艺术表现出来。毛笔是软的,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写出来的线条肯定也是软的,而经过训练能用软的毛笔把线条写出“骨力”,这是这两天我们要研究的课题。以“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推出我们的一个观点,即“惟笔软才有骨力生焉”。从这个观点理解“骨力”的概念,比如,我们用狼毫笔、桑麻笔这些笔毫较硬的毛笔写出线条的“骨力”相对容易,但这个线条骨力的技术含量并不高,如果我们用纯羊毫这些笔毫很软的毛笔写出线条的“骨力”,这才是一个高品质的“骨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是从矛盾的正向和反向之间寻找一个均衡。- 追踪线条“骨力”的第一个要素是书写工具。我们的书写工具是毛笔,毛笔的特点是软毫,这反而要求写出来的线条要有“骨力”,如果没有了“骨力”,就失去了书法艺术的基础。从物理特征来说硬毫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但我们认为这个“骨力”质量不高。比如,王铎的草书,大家都觉得他的线条很锋利、很刚硬,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写字很少用软笔,二是作品的材料大都是绢,硬毫的毛笔再加上质地很硬的绢,线条的“骨力”容易出来;如果让他在宣纸上用软笔写草书,未必有这样线条“骨力”。现在我们所做的训练,是研究草书线条的艺术表现,书法中每一根线条都有丰富的内涵,而我们的训练方式是,针对“骨力”的艺术表现,从最难点开始做。线条“骨力”表现的第一个难点表现在工具和材料上,就是以羊毫笔在宣纸或毛边纸写出线条的“骨力”。 所以,草书在一定速度下和运动中完成线条,在这样的环境下,草书骨力表现要比篆隶楷更难,这是骨力表现的第二个难点,它表现在动态书体和静态书体的比较上。用更软的毛笔写出线条的骨力,在运动中把握线条的骨力,这是对书写的挑战。我们的学习是在做一个研究,它越是难我们越要挑战它,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真正意义。 换句话说,我们讨论“骨力”是针对线条的艺术表达,这两种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力是尽量让你直接看到它的表达方式,骨是存在于你的感觉之中,而且平庸之辈感觉不到。骨和力,一个指向存在,另一个指向表达,骨的存在,有骨和没骨是一个边界,而力有强弱之分,除了有力和没力以外,还有用力方式是否妥当的关系,它的表达的强弱这个线条中还有一个分别。对于骨力性质的第一个判断:按其形和质或外和内区分,骨力都属于内属于质,不属于外也不属于形。- 如果对骨力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它的内质中也有一个存在和表达的关系。骨就如:一大堆人中的一个老书法家,他不动声色,没有表情,你和他一谈,如沐春风,这个人是高手,你不和他谈,他不会在你面前“显摆”。骨在你的线条中应该无所不在,但它决不张扬;力就如:一个所谓的名人,他整天在外面晃悠,拚命想引起大家注意,就象我们常说半瓶子拚命要晃悠。力在线条中尽量要表达出来,让大家感觉到它的存在。骨力是内质,但骨和力又有差异,这是对骨力性质的第二个判断:就其骨和力单独概念而言,骨属于内属于质,力属于外属于形。“抛筋露骨”显然是一个贬义词,它反过来证明线条中不能露骨,凡是露骨的都是不好的线条,都是败笔。- 我们今天所讨论的“骨力”,是指骨和由骨带出来的力,在这两个字并用的时候,是大家通常不大注意力的存在,骨倒是大家注意的重点,因为骨的本身就包含着力,没有力气就没有骨的存在;我们说做人要有气节,要有风骨,其实这其中都包含着力量的成分,我们现在所说的“骨力”是这么一个概念。因此,你如果判断线条中有没有骨力,抓住骨,力肯定存在,同样,抓住了力,骨也肯定存在,所以,骨力在这里是连缀词,它存在骨表达在力。 对于眼光的练习,我给大家提出四条线索,要求大家从字帖中找出:- ①缺乏骨力的线条,缺乏骨力也指没有骨力。同学们尝试一下,在经典的字帖中,会不会有一些线条没有骨力,比如线条和线条之间的连带;就是一个经典的法帖,它不可能每一根线条骨力都很强,都很强就会是一个调子,它强弱一定存在于交替的过程之中,有很强的、有很弱的甚至有的连带是不需要骨力,也可能在同一笔中有意让它没有骨力,以造成一个节奏,让有骨力的部分得到强化。- ②隐含骨力的线条,线条表面看起来貌不惊人,一点也不张扬,但线条内含筋骨,力的表达强烈的程度非常一般。- ③宣示骨力的线条,这种线条有很明显的骨力,骨力很强,风骨俨然。- ④夸张骨力的线条,也就是我们俗称“抛筋露骨”的线条。这四种类型骨力,存在于字帖之中,但它们是一个被灵活运用的过程,你能够区分出来,对我学习来说很重要,如果你区分不出四种类型,但至少先区分开两种,能不能区分牵涉到后面练习质量的高低。 大部分人学书法的是拿它当作写字,所说的功力就是指写字时间的长短,写二十年和五十年相比,写五十年一定比写二十年功力深厚,这种观点在我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前面,它未必是一个正确的结论,如果,一个人错误地写了五十年,他的书法学习就毫无效果,如果学习的方法科学正确,你写五年要比五十年效果还要好。- 怎么样才能判断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的学习方法,怎么样保证你的正确的五年胜过别人错误的五十年,关键在于你的眼睛,以及这个眼睛所依托的经典法帖。所谓的眼睛就是要有敏锐的判断,看的出法帖中存在的各种艺术信息;所谓的经典法帖是经过历史证明的古代最好的东西,这两样法宝能够保证你的五年超过别人的五十年。- 如果没有这两样东西作为保证,你的写字还是写字而不是学习书法艺术,如果你写了五十年错了五十年,最后养成的坏习惯就无法改变,就象大学里面书法专业招生一样,我们宁愿招那些没有写过字的学生,这样的学习没有习气,教什么学什么;那些已经有写字基础,大家认为很厉害的人,他的习惯已经固定,教他东西已经有了“抗药性”,对任何经典都用原来的习惯去抵制它或改造它,要把他的习惯扭过来,反而很费劲。比如我们把从没学过作为零起点,正确的方法是引导你往上走,它是一个正数的累加,如果你以前写过字养成了不好习惯,那么,你进入正确学习之前是一个负数,在接下去的学习中,先要把你从负数拉到零,再从零往正数上走,这样做的更加费时费力。所以方法很重要,我们每次给出的新题目都是这样的观点,先从经典,先从眼晴开始训练。
从字帖(《古诗四帖》)中举出几个例子讨论一下骨力的四个类型。第一类是软弱无力的线条,是指缺乏骨力,比如图例一中①“之以万”几个字的部分线条,这些线条单独拎出来是软弱的,但在字帖中的这个地方恰好需要这样的线条,但我们在判断它的线条类型时不考虑上下语境的关系,只是孤立的对待线条。第二类是隐含骨力,图例一中②“难”、“宫”这些较粗的线条都属于隐含骨力线条,标准是线条非常有力量,但不露圭角,没有三角的线形,感觉不锋利的线条,这种都是属于隐含骨力线条。第三种是宣示骨力的线条,骨力比较明显的,这种例子就比较多,比如图例一中③“非不贵”中的这些线条,骨力很强,弹跳很厉害,第三种类型比较容易找到。第四类是夸张骨力线条,如图例一中④这个部分,线形很过分,给人感觉比较突兀,这种夸张过分的线条就是夸张骨力。 对于夸张骨力的线条,我们要站在另一个高度去看待它,我们今天看它为什么过分,不符合常态,是因为这时候大多数人的常态是唐楷,是用唐楷的标准来看它,所以大家觉得它很过分,但是,这里唐楷不是唯一的标准,如果你换一个角度去看也许它是对的,你看到这个东西很怪很有问题,千万不要以为这个对你一点意义都没有,有的时候是有意义的。- 比如在魏碑教学中,我让同学们关注石花,还有衔接之处的节笔,石花不是写出来,节笔也不合书写规范,但是在某一个作品中具有特定的意义,表现出特殊的艺术效果。所以,看到这个东西,不要急于下不好或很差的结论,有的时候,这个突兀的、“抛筋露骨”夸张骨力未必有不可取之处。有可取之处并不是要求大家拚命学它,它只是很多正常线条下的非正常的一笔,它在这个生态语境中的存在有它的意义,在众多正常的线条里面出一笔没问题,如果你把这个学来了以后拚命夸张,而且到处使用就不对了。是否能用和存在是否合理是两回事,“抛筋露骨”的线条在《古诗四帖》中有很多例子,正是有了这样的不合唐楷规则的笔画,你才觉得它很高古。 在做技法练习前多做一些分辨练习,这个分辨练习,对我来说不在意对和错,哪怕分错了也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分辨。对大多数人来说,能不能分辨无关紧要,如果你能把字帖中的线条分门别类的分辨出几种类型来,读帖的本事已经比大多数的人大,你的眼晴比别人眼晴分辨率要高的多。就这个意义而言,对错不是问题,不作分辨才是个大问题,不分辨就不是专业的学习方法,分辨的出来才有专业的眼光,我们的练习就要让同学们有这样的专业眼光。
图例二:④还不算夸张骨力,夸张骨力应该在“烟”字右上角的头部,普通的折不是这个样子,一般是比较圆的带过来,这个方折的部分写和很怪,毛笔好象做不出来,这倒是有点“抛筋露骨”的感觉;①处这些线条算是缺乏骨力,还有“霞”字往上翻的这个部分软,“肉多骨少”也是缺乏骨力;②③分别是隐含骨力和宣示骨力,这些判断都没有问题。(来源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