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5年的微信讲课(44)病毒性皮肤病 (D)

 感通天下 2016-09-25

微信讲课

 

第二十八课 左路升右路降如何用简单的验方呢?(D)

主讲:药王十代陈涛医生

地点:拯救中医(教师团队)

 

这几天我讲了圆运动,左边升,右边降,只要把这个圆圈画好了,我们就没有病了。

根据气的圆运动原理,我们来学学太极拳,借力使力。

我先写一个方,不知道大家能否读懂它,它主要是治什么病的。

 

生姜30g   石膏40g    生甘草50g  

以前我说过3与8入哪脏,4与9又入哪脏,5与0入哪脏呢?



生姜升左路,石膏降右路,生甘草补物质基础养阴,兼调和升降之性不至于太过,使作用缓和持续。3为木数主升发,4为金数主下降,5为土数主调和。此方降右路为主,有生姜便不至于伤正。

加减:哮喘咳嗽加川贝或者杏仁   阴虚物质基础不足加党参  阳虚动力不足加黄芪【不超过石膏量】

主要治疗:
 难以接受排病反应的患者;
 对中医信心不大者
3 为避免输液带来更大伤害,至少这个方子可以快速缓解症状,取效后改为扶阳补救调养
 提供一种思路,可以作为固定组合搭配,在降右路力量不足时可以选择这个组合。
 吃火锅上火,或者熬夜上火,紧急情况【急性哮喘发作或者高烧】深夜不便咨询医生又难以买到药,平时先备用此方,一时应急可用。症状还不缓解,送医院急诊为宜。

此方及其廉价
所以,此方是为方便大家而设定的,并不是最好的方。我主要是与哪些总拿中医与西医来对比,看中医快还是西医快的人设定的方。,

石膏是降肺火与胃火,生姜是把我们的气窗打开,让我的气升上来,甘草把我们中焦的轴打开了

让该动的动起来了

我写这个方不要苛求疗效,但是有奇效果就成了,能治病,而且是快速的救命。

具体情况,辩证施治为宜。是组方的一个思路而已,不是全部。

一阴一阳谓之道。既有降右方,当有升左方。故再立一方以示规则:

上方命名为:小太极-降右方

再为大家创一个升左方的方,大家说要不要?

小太极-升左方(也叫三八方)

生姜80g    石膏40g     生甘草50g

只是一位生姜剂量变化,3、8同为木数,但量级不一,整个处方就变了:由右降变为左升。示以规范,希望大家临证多多变化以应万变。

此方适应于左路不升之病证。也叫虚寒诸证。以攻邪【寒邪】为主,非补益之方。虚寒可用,纯阳虚不宜。

小太极两方皆为调升降所设,补能量另有所宜。我以后会讲到的

谢谢大家!不足之处还请见谅!欢迎提出宝贵意见!师父也不是万能的,本群里有很多的高手,请你们来提导工作,但我有一相请求,就算你有本事,下课后我们可以交流的,我还能向你学习。

 我来教大家学习药性了,大家说好不好。

春天来了,我教大家如何在这个季节用药

 

山茱萸收敛下半部【敛肾,用于尿频多尿】从上往下聚——个人认为,山茱萸在于敛肝,木之体用双补,既补气,又敛气,还补肝体。适用于厥阴病虚寒证、精虚证、阴虚证、气虚证和气阴两虚或是气血两虚证。

可大剂或单味使用,但要去核。关于此点,张锡纯论述最详,其用最广。

姜静彬当年为了这个枣皮,把她害惨了,她买来很多红枣,把它用剪刀剪啊,搞了一天啊,才做出枣皮了

 

升左路的药略谈:

附子,川乌草乌【通常配合使用】,细辛、生姜、桂枝、麻黄、柴胡、川芎。
——事实上,山茱萸也是升左路的药,但是先降然后才升。升是其间接作用,降才是其直接作用。

 

五味子收敛上半部从上往下收【敛肺,用于虚咳多汗】——五味子适用于气阴两虚证,是在厥阴病阴虚证阶段,用了麦冬、百合之后,仍无法控制病情的主药。得了癌症的人大胆的用五味子也

因为得癌症的人,肾已经不纳气了

 

 因为用它把肺气聚在一起,从上向下罐到我们的肾里,有了肾气,才有生命。万病不治求助于肾,如果肾不纳气了,有一个屁用了。

针对痰核,较柔和的是陈皮,接着是半夏,再接着就是胆南星。——再不行,可考虑用熟地。

没想到了,熟地是补的,它却能化痰。

因为它是补的,也就是补阴,补肾。肾有力气了,就是有动力了,有动力来就能做事干活了,能搬动东西了,所以就能化痰了。

我再来巩固以前的内容,让大家结合起来,就更容易明白这个道理了。

 

升左路的药略谈:附子,川乌草乌【通常配合使用】,细辛、生姜、桂枝、麻黄、柴胡、川芎。——个人认为桂枝应该放在首位。

 

 

姜的火力猛,但是不持久。为了让这个力量缓和持久的作用,就需要炙甘草的作用来搭配。

干姜是火,炙甘草就是土块,把火的热量藏起来持久保温。生甘草收藏补益之力不如炙甘草。

生甘草偏凉,降气清火。——言简意赅,直中要害。姜还有生姜、炮姜、干姜之别。在厥阴病阶段或是精气虚体气者要精益求精,细而又细。

 

砂仁作用于中焦脾胃,把外散的气向脾胃收敛【敛脾胃,用于腹胀】。

我们把它从外面向里面收回来,它还胀吗?

所以啊,用了熟地的方,大家看看都有砂仁了

还有大量的黄芪,加砂仁吗?

大家最怕黄芪多了,服下一副药后小腹胀得不得了,怎样办?

中药的配伍最重要的

但是这些群里的人比师父强的人太多,为了不让他们笑掉牙,师父想还是等到了山庄来后,只告诉我们自己的弟子,免得说我们浪得虚名了

因为我们不是治病的,只是救命的,与他们这些奇人异士不一样也,还是躲一下为好吗?

——砂仁是一味具辛味却具降功能的药物。所以既可开太阴,又可合厥阴。能左能右,能升能降,这是很难得的药。

 

柴胡用药的部位是根部为主,连带手指长的细枝。枝上行,根下潜。所以,柴胡的特性,说升或者说降都不太合适,说调升降,上下通行是最合适的。
——柴胡是先开然后才降,开是排废气,降是收一元之气。

 

 

    山茱萸同入肝肾,我讲了少阴肾的应用

    肝木之气发于肾水,敛肝实际就是减轻了肾水的耗用。反推,耗散肝木之气的,就是耗散肾水之气,不可久用。如附子,生姜等等诸助阳升发之药。是耗还是生,取决于量。少火生气,壮伙食气。所以,大剂量的姜附剂,中效即可,大剂量的姜枣汤,我再一次声明:3剂即可。

    之后必须随个人感受减量服用。生姜减量,红枣可以不减。小量中等量的姜枣汤是可以长期服用的。所生【化气造血】大于所耗,就是有利可图的生意,可以做。越喝越有精神,就是有利可图;越喝越疲劳就是亏本生意。

“事实上,山茱萸也是升左路的药,但是先降然后才升。升是其间接作用,降才是其直接作用。”——性温则升,味酸则敛。然其酸味更重于温性。可以理解为随温则升,随凉则降。故其升降之性可略,主收束之味为用。

针对痰核,较柔和的是陈皮,接着是半夏,再接着就是胆南星。——再不行,可考虑用熟地”——就是补水之意。再好的洗洁精也需要有水才可以清洗。明明有痰却任用燥湿化痰不解,有时候就是因为水不够,阴虚了。所以,这时候加熟地也可以起化痰之效。这是我的理解,不知道是否庄严先生的本意?

“升左路的药略谈:附子,川乌草乌【通常配合使用】,细辛、生姜、桂枝、麻黄、柴胡、川芎。——个人认为桂枝应该放在首位。”——这个排列是以作用层面深浅度不同为准的。是由深到浅的排列。而不是论药效谁最优最重要,谁最贵谁最好的,我们治病只求对谁最适合也。

姜还有生姜、炮姜、干姜之别。在厥阴病阶段或是精气虚体气【或有误?】者要精益求精,细而又细——厥阴病精气不足就是物质基础不够,没水,就要慎用火。关于干姜,需要特别提一下。我所用干姜是玻璃姜【见下图】,质硬脆,砸之若玻璃样脆裂,故谓之玻璃姜。其气较普通纤维状干姜浓烈芳香醇厚,力量雄浑而绵长深透。用于去除陈寒痼疾疗效非凡,非普通干姜可比。同样剂量,两种干姜的疗效截然不同,不只是量效,在质效上都是不太同的。用于保健,普通干姜可以胜任。或者小儿娇柔之体,用普通干姜也是合适的。小儿用玻璃姜保健,以丸剂为宜。

如果上述力量还降不下来,就可以加强下降的力量,加石膏或者黄芩。但是宁用甘寒的石膏,不用苦寒的黄芩。甘则润,不伤阴,苦则燥,伤阴。石膏至少降阳不伤阴。石膏还有辛的性,辛可以透,寒凉有闭塞的作用,有时候会把火气郁闭在里,形成冰包火、水火两重天、水火不能互济的局面。而用石膏就不会有这种情况。这也是为何养阴的药里面要加辛散的干姜或者生姜的意思。

我讲课想到哪就讲到哪里的,没有固定的模式,说得不到之处请大家多多的包涵

 

继续来谈带状疱疹

 

验案分析

陈某,女,80岁,属牛。右腰肋疼痛4天,伴水疱疹1日。自觉右腰肋疼痛剧烈,曾服“去痛片”及外贴麝香虎骨膏不见改善,渐发现起疱疹,痛如火烧,伴有口干苦,头痛身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右腰肋沿肋间皮肤呈带状分布,小水疱疹,集簇状,小水疱疹壁紧张,内容澄清透明,疱疹有红晕。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数。

诊断为带状疱疹。属肝经风火。

即给予灯火灸期门穴,并围绕疱疹左右、上下痛点用灯火灸。

处方:龙胆草10g,黄芩、柴胡、栀子、赤芍各12g,板蓝根、重楼、入地金牛各20g,木通、两头尖、延胡索各15g,三七粉6g(分两次冲服)。每日1剂,复肝经再煎。

另给予朱梅散调开水外涂,每日3次。

患者当晚疼痛明显减轻,睡眠好转。服药、灯火灸及涂药3天后,疼痛大减,疱疹大部分干瘪,渐结痂,无新疱疹出现,口干苦、头痛等症状消失。守上方去龙胆草、木通,加夏枯草、鸡血藤,连服6剂后,痂皮脱落,留有暂时性浅疱痕。再进2剂巩固,告愈。

内外合治带状疱疹

 绝技妙法

     带状疱疹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与祖国医学文献记载的缠腰火丹、蛇串疮、蜘蛛疮相类似。多发病于春秋季,可发生任何部分,但以胸胁腰腹部多见,常沿一侧神经作带状分布,主要病变在皮肤和神经组织。起病急,女多于男,年龄较高,平素性情急躁,皮疹与神经同发,疼痛较剧,身体单侧发病。

“诸痛疡疮,皆属于火”情志不遂,心肝火热,瘀阻脉络,热灼皮肤而致本病。在治疗上紧切病机,步遵“治外必本诸内,治内亦就治外”及《医学源流》:“外科立法,最得外法”的原则,局部与整体并重,采取表里同治,内外兼施之法。从整体与局部结合,表里相应,标本同治,药效同助,相得益彭,共达清心泻肝,解毒燥湿,化瘀镇痛,消炎退肿,护疮结痂之效,使病程缩短,杜绝了疱疹后遗神经痛。

 常用方药

(1)          内治方:黄连9g,黄芩10 g,栀子12 g,生地黄15 g,赤芍12 g,郁金12 g,元胡10 g,金银花20 g,连翘15 g,蒲公英15 g,大青叶15 g,甘草6 g。

服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体虚者加黄芪、当归;伴高热者加生石膏、蚤体;血热出现血疱者加牡丹皮、白茅根。

内治方中黄连、黄芩、栀子清心泻肝解毒;赤芍、生地黄、元胡、郁金清热凉血,化瘀通络镇痛;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大青叶清热解毒;甘草调诸药而解毒。

(2)          外用药物:青黛60 g,生石膏120 g,滑石120 g,黄柏60 g,大黄60 g。

先将大黄、黄柏焙干后研为细末,再掺入生石膏、滑石、青黛,共研和匀,备用。

外用药用法:嘱患者按皮损区大小,将备用药适量用凉开水调成糊状。大人或家属将其敷于充分暴露的患处。一般每日3-4次。如药物脱落,可随时调敷。

      外治方中青黛、黄柏、生石膏、滑石解毒燥湿,消炎退肿;大黄凉血泻火,化瘀祛痛;滑石还可在皮损形成被膜,保护创面,吸收分泌物,促痂形成。

 验案分析

      刘某,女,48岁。5天前,左胸胁部突然出现集簇发发亮水疱,疱壁紧张,浆液充盈,呈带分布。疱疹基底部皮肤红赤,但疱疹间皮肤正常,水疱成批出现,大小不等,小若粟粒,大如黄豆,均未溃破,并逐渐增多。患处疼痛如刺如燎,左上肢半外展位,唯恐触碰皮损。坐立不安,夜不能寐,口苦干,渴喜凉饮,大便偏干。在西医外科诊治,水疱仍有发。现皮损范围约15cm×25cm。体温38℃脉弦数,舌质红,苔薄黄。中医辩证为缠腰火丹(心肝火盛型)施用上述方法治疗。

2天后复诊,热退痛减,大部分疱疹干燥结痂。7天后痂皮脱落,皮损恢复正常,神经痛消失,病向痊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