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就可以做老师了。” 禅宗参禅的方法往往反复去思考一个简单的问题,以至食不知味,寝不能安,时时刻刻想着这一个问题,突然有一天他就豁然开朗,不能识字的识字了,不会做诗的能做诗了,还可出现很多神通,这就叫做顿悟。 顿悟正是从“温故”而产生的,不断地去思考一个问题,天天想着同一问题,如参“念佛是谁”,就天天想着念佛是谁,到有一天突然知道所念的佛并非外在的,而自己就是佛,这就顿悟了。 因此,“温故而知新”可以说反映了参禅的一个过程。禅宗的这种“温故而知新”的参禅过程,告诉我们,无论是修行,还是做事业,都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才有收获。如果今天做一件事情,明天又不做了,后天又去想新名堂,最后就会一事无成。 苏格拉底曾经让柏拉图到一片花丛中去寻找一朵喜欢的花,但是不能走回头路。柏拉图回来的时候是两手空空,苏格拉底问他那么多花为什么他连一朵都没有摘回来。柏拉图说,当他看到第一朵喜欢的花时,他犹豫了,他觉得后面还会有更美丽的花,结果因为这样的心态,在各色美丽的花中他迷茫了,结果他一朵花也没摘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般人为什么常常劳累却一无所获,那就是他不能脚踏实地、专心致志去做某一件事情,往往高不成低不就,好高骛远,最后反而一事无成。要知道,最简单的事业,最平凡的事业,只要自己一心一意,也能够做出成绩。关键就是要有定力,要有甘于寂寞的定力,要有甘于平淡的定力,要有专心致志的定力,只要有了这种定力,什么行业都可干出惊天动地的事业来。 孔子学琴的故事是“温故而知新”一个典型事例,见《孔子家语·辨乐解》。 孔子二十九岁时,即公元前523年,周景王二十二年,鲁昭公十九年,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曲子,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其中的志趣啊。”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其中的志趣,可以继续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其中的志趣啊。”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其中的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 孔子说:“我还不知道乐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心旷神怡,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睛深邃远望,如同统治着四方诸侯,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说:“老师说这乐曲叫做《文王操》啊。” 从孔子学琴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探索和创新精神,他的专一,他的精诚,竟然从一个新手中弹出了曲子的神韵,连曲子所描写的人物形象都能想象出来了,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