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鬼才盖·里奇

 昵称535749 2016-09-26

2016-09-25 15:00 | 豆瓣:空气斋

盖里奇是为数不多的处女作一鸣惊人,用两部作品就让全世界记住并狂热的导演,其中《两杆大烟枪》《偷拐抢骗》两部电影中尤为体现其手法中的后现代风格。

(1)后现代主义


鬼才盖·里奇

许多人对于后现代风格的电影认识只有一个很笼统的概念,认为像周星驰昆汀那样的电影就是后现代主义电影。但事实上,电影中的后现代风格是有两个分支的:后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指:以“无深度.无中心.无根据.自我反思.游戏式的”为风格的艺术,一般是反映这个时代性的变化的某些方面。而后现代性是指怀疑单一体系,大叙事手法的风格,是现代商品社会的表现形态。两者的区别在于:后现代主义具有知识分子精英的怀疑气质,往往在作品中包含强有力的讽刺或对当下社会事务的反思。后现代性更多的是一种大众性的世俗文化,草根精神。当然两者的概念并不是截然泾渭分明的。因为两者都不再相信宏大而单一的叙事模式,都推崇解构手法。那么我们可以做简单的归类,周星驰的电影是具有后现代性的电影。《暴雨将至》《罗拉快跑》《低俗小说》属于后现代主义电影,两者是一种内涵层次上的区别。

而盖里奇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在思想内核上和众多的后现代主义电影是一脉相承的。如电影《罗拉快跑》表达的是关于时间和人生偶然性的思考。用导演的话说是“这是一部探讨世界可能性、生命可能性和电影可能性的电影。”盖里奇在《两杆大烟枪》和《偷拐抢骗》中对生命的偶然性都作出过个人的阐述:电影中的几伙人追逐的物品几经易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情节都深刻揭示了这种后现代主义电影中努力想表达的主题:生命的不确定性。以及《暴雨将至》和《低俗小说》运用圆形叙事的结构揭示了暴力的反复性与荒诞性,在里奇的电影中均有所涉猎。


鬼才盖·里奇

(2)解构

解构作为后现代电影中不可缺少的烙印已经被解读出了相当宽泛的涵义,大家比较熟悉的释义有以解构人物性格为主的电影,如周星驰电影系列,这一类的电影中往往是将主要人物性格解构,仅保留其癫狂气质或神经质的一面,同类的还有丹尼保尔的《猜火车》,他的电影中很多角色都是偏执狂,在整部电影中絮絮叨叨个没完,在这些电影中,解构是作为突出电影荒诞与黑色幽默的一种伎俩。而另一种常用的解构是针对电影情节方面的,盖里奇的电影在这两个方面都有所涉猎,只不过其更用心与对后者的运用。


鬼才盖·里奇

他的电影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支离破碎的电影情节与多线并行的叙事方式,对于这种解构方式很多人会将盖里奇和昆汀的解构风格归为一类。其实两人还是有相当大的区别的:昆汀式的解构是从电影的整体出发,将剧情划分为几个段落,交叉叙述,是非线性的叙事,也属于分段式电影。而盖里奇的电影从整体上来看是遵循线性叙事的模式,将段落中的单个场景剧情解构,最著名的是《偷拐抢骗》中那场各路人马撞车的戏,三路人在影片中第一次相遇,在毫不知情相互影响。在这里导演运用交叉蒙太奇手段,将前因后果倒置,先展现结果再逐个交代起源,增强了黑色幽默的效果。简单概括一下,盖里奇的解构手法就是从单个段落入手,舍弃人们正常的时空观,以因果关系来组合情节,但因手法娴熟,衔接合理,丝毫没有让观众产生突兀的感觉。


鬼才盖·里奇

(3)剪辑.故事.音乐的相互融合

后现代主义电影打破了这种思维僵化,颠覆了电影叙事的传统技法,这点从戈达尔的《筋疲力尽》中的反古典叙事开始彰显。另由于后现代主义电影推崇共时性研究,注重对于整体的讨论。也使许多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群戏十分出彩。经典的有《低俗小说》《落水狗》《巴别塔》《两杆大烟枪》等。当然也有《记忆碎片》这样的例外。而盖里奇的成功之处在于在前半段影片中交代不少于10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属性与个性的同时,影片节奏没有被拖慢,而是在大量快速凌厉的剪辑下,加快了节奏的速度。观众们在这里的评价开始呈现两极分化:一部分人由于没有理清前面各线索导致跟不上剧情而被迫放弃观影。


鬼才盖·里奇

另一部分人则享受在电影中强烈的戏剧人物冲突所营造的快感中。在他的电影中,分量相当的角色有近10个,这些角色往往因为争夺一件物品而相互交叉在一起。导演则通过大量闪回快速的剪辑将这些角色的行为呈现出一种焦虑混乱的形态,同时音乐与剪辑的相互配合与完美融合,也让电影酷劲十足。盖里奇电影中的冲突高超来得随心所欲,让人猝不及防。导演在剧情中大量运用的无前奏,直接高潮的英伦摇滚极好地衬托了戏剧冲突。也使影片有了一种MTV影像式的画面感。可以说是故事、剪辑、音乐的完美融合,也使得里奇的电影被众多影迷狂热追捧。但也正因此印记的强烈,让观众在观影途中接受分析大量的信息而使主流影迷敬而远之。这也解释了里奇的电影是cult电影的原因。

(4)暴力观

盖里奇的电影作为cult电影,不可避免地在电影中为我们展现大量的暴力场景。但作为后现代主义电影,导演并没有将这种对暴力的描写提升到"暴力美学"的高度。也就是说,盖里奇的电影对暴力的刻画关键不在于对暴力进行时态的描绘,而在于对暴力的起因和结果的展现上。

对cult电影的定义在其组成元素.受众面以及其在文化领域的边缘性。而后现代主义更多的是由电影的风格来界定的。所以盖里奇的电影是后现代风格的cult电影。

人物类型分析

整个故事围绕钻石的争夺展开,弗兰克偷钻石目的为了转手给艾维,但因被同伙出卖,先后有鲍里斯、东尼艾维、阿索维尼、托普、狗参与到钻石争夺战中,但到了最后落到土耳其汤米二人手中,而这二人之前从不知道钻石一事,结局是艾维还是得到了钻石。

艾维最终得到钻石,但中间却安插了一大堆人物制造种种难关阻挠其顺利得到钻石,汤米与土耳其作为故事叙述者的身份出现,而米奇的关键在于正是他沟通了土耳其与钻石的关系,另外,他卖出的狗也成了最后的胜利者。

对于一个这样复杂的剧本,把人物分成几种,然后按照特定的关系搭配,能够产生特定的化学效应。在盖瑞奇的剧本里,小人物没有前科的人往往是最后胜利者,而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坏蛋总是死得很惨,这样强烈的对比也是一种技巧.

利用人物的职业联系人物的关系以及利用道具连接都是很有用的手段,本片中鲍里斯的职业起到连接汤米与弗兰克的作用,而小狗则驱动了最后事件的发展.

设置偶然事件来加速进程或让事件发生突变,象汤米洒牛奶导致一连串车祸和鲍里斯被撞以及小狗叼走钻石.

设置矛盾以推动发展,榔头烧死米奇妈妈为自己埋下了灭绝的炸弹.两人不可调和的仇恨决定了最后至少有一方要灭亡.

人物的性格决定去向,弗兰克的好赌导致其前往榔头的赌场,汤米喜自卫救了土耳其一命,艾维的神经质误杀了东尼.米奇的孝顺决定了他必然的复仇.这样多的人物需要用戏剧性的情节来调和,象阿索等人抢钱庄以及误打误撞捉住弗兰克,鲍里斯被撞一段,还有乱战中鲍里斯被打死,这三段都存在很多的偶然性,这些偶然性都是因为人物的性格或者作者要求所引发的.

盖·里奇的聪明塑造了他独成一派的电影风格。聪明在这里并不是贬低,在他的电影中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与导演互动的那种快乐。《偷抢拐骗》亦然。


鬼才盖·里奇

基本上可以说,这是由一颗钻石引发的一群人之间的偷抢拐骗的故事。本尼西奥·德尔·托罗饰演的四指弗兰克在抢了大钻石之后很快意外的挂掉让我不知所措;杰森·斯坦森这个猛汉却演了一个蔫里吧唧常受人欺负的黑市拳击经理人,只能拿小弟出气;布拉德·彼特饰演的吉普赛拳手米奇语速超快,经常说一堆话对方只能听懂一句,让人无所适从;其他角色同样个性鲜明:戴着一副夸张眼镜使得眼睛看起来异常大的黑帮老大、经常一脸无辜且对附赠的狗狗极其好的黑人混混、身中六枪仍不死被称作“子弹钢牙”的杀手……


鬼才盖·里奇

就是这帮人,因为一颗钻石和一场拳赛纵横交织在了一起。在剧中他们处于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状态,意识不到自己的言行举止多么具有喜感,仍在严肃认真的忙活。于是虽然每个人都会犯极其低级的错误,每个人都会表现出漫画感十足的夸张表情,但因为忙活的那些事都是关乎金钱关乎小命的,剧中没有一个人会觉得这有啥可笑之处。就是这种反差,不同于无厘头喜剧里没心没肺的癫狂表演,带给了我们全新的感受。


鬼才盖·里奇

这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必须在观影的时候亲自体会。比如皮特领着一帮吉普赛兄弟来和杰森·斯坦森谈判,后者提出一个条件之后,皮特身子往后一缩,和兄弟们凑在一起,叽叽喳喳的商量一番,然后再往前一挪,一本正经的回复,那情形像极了漫画中人物讨论的场景;再比如,黑人混混们去打劫,结果前台小姐面无表情的告诉他们不可能拿到钱了,当他们气急败坏要发狂的时候前台小姐突然按下按钮,于是其中一人被上升的窗户隔离板给夹带着缓缓上升无法动弹。等到他们发现大门的质地是防弹玻璃无法打破,觉得走投无路只能束手就擒的时候,外面放风的同伙突然推门进来,看着哇哇大叫的他们问了一句:你们他妈的在干什么呢?类似的细节举不胜举。

盖·里奇用个性十足的影像语言把我们只存于想象中的某些幽默搬上了荧幕,令人称道的是这些幽默还是附着在一个让人击节的巧妙故事上的。这是一次臆想者的狂欢,属于导演更属于观众。所以在这样的电影中我们要卸下道德包袱和意义诉求,跟随导演的节奏,让独具魅力的英伦腔调插科打诨,让集体掉线的黑帮分子们尽情戏谑吧!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