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旦行声音练习

 时尚老青年 2016-09-26
来源于WPS文档转网页
请自觉遵守文明上网公约,共营健康网络环境。 如发现违法违规,谣言,色情,侵权等内容请及时举报。

【京剧课堂】浅谈京剧旦行的发声、唱法与教学

旦行声音的基础练习1、气息练习在教学中我发现本科一年级的学生普遍存在不知道气息的运用的问题,所以还得从基础练习开始。吹气是从吸气灌满两肋{两侧肋骨处,切记不能张嘴喘气}嘴对手心处发“乌”字口型,双唇轻微收拢,慢慢匀称的吹出,直到将两侧腹腔的气息全部推出为止。为什么对手心吹?是让你自己感受到,吹出来的气息吹到手心时,是否感到均匀。其要领是慢送气,两侧肋肌要控制回收的速度,时间逐渐加长。一年级学生应作为每课必练的基础练习。2 拼音字母练习京剧的行腔吐字都是讲究字头、字尾、字腹的,所以,声音的练习就要从拼音字母开始。首先,是“啊,喔,鹅,衣,乌、迂、”的练习。每个字都发单音,换字中间有小气口,最后的“迂”字是长音,越长说明气息运用的越好。下面是“依、呀、啊、呀”的练习,同样前3个字是单音,换字中间有小气口,但最后的“呀”是向下砸音收。象戏中青衣的台词“唉呀”相同。其要领是每个字的口型变换要稳,声音的位置要统一,喉头要打开,软腭要提起来,咽喉部形成空间,这样发出的声音不扁,要够上头腔和胸腔共鸣,头稍低,手抚前额,试着找头腔共鸣。闭嘴,口内软腭上提,打开喉头,发出声音找胸腔共鸣,不能颤抖,气息要送的均匀。这样练习会使张嘴音,闭嘴音都响堂。要加强对横膈膜存气、送气的弹性练习,其方法是,同样,是用拼音字母的韵母的单音,找准位置快速、连续的唱。好似花腔女高音,连珠炮似的节奏。两侧和丹田感觉很酸累,长期练习,有利于掌握日后的高难度唱腔。例如《状元媒》中的西皮原板转慢板,“吕爱卿且平身还有话言”。其中“言”字的唱腔具有独特的张派风格,行腔华丽气息运用巧妙,其中就有连珠炮似的技巧运用。3、 学念引子中的气息运用与气息控制京剧有“三分唱腔,七分念白”之说,是很有道理的。很多形式的念白中包括韵白,京白,对白,旁白,定场诗,叫头,引子,等等。“打引子”是最为吃功的。整个“引子”中有念,有唱,都是在无伴奏的情况下演唱的,没有较深的基本功是很难完成好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大,探,二》剧中的李艳妃,开戏就上场,张嘴就“打引子”,你功力在深,你嗓子在好,也很难达到每次演唱都完美。可以说,“打引子”是所有唱,念中最难掌握的。所以,学“打引子”也是本科生天天必练的。以上所说的两点基础练习就是为学“打引子”而打基础。就以《大保国》曲牌引子中,“珠帘高卷,金钩挂,黄罗伞罩定哀家”为教材。其要领是呼吸要沉稳而松弛,“珠帘高卷,金钩挂,黄罗伞”是韵白的朗诵体,以说为主,要把每个字之间的过度放大,放慢,要沉稳,上、下句韵律要掌握好,最后四个字“罩定哀家”是京剧特有的一种说唱形式,因为是静场,要求克服紧张心理造成的气息不均匀,调门要起的适中。“哀家”两个字托腔中换气要慢,稳。要多存气,沉稳送气声音才能没有杂质不颤抖。练习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扶住两侧横膈膜处,以便掌握气息的运用,感觉像练腹肌运动一样的酸累就对了。即练气息,又出嗓子,按一周八课时算,最好每周练习两课时(气息练习10分钟,拼音字母练习20,打引子20分钟),两三月就会看到学生的变化。规范科学的演唱方法1、 吐字清析京剧唱腔的唱词分十三辙。一般旦行唱腔多用“一七”辙,但张派唱腔十三辙都用唱。要唱好每个辙口,必须在咬字,归音上多下功夫,而对于共鸣位置的掌握,嗓音闭合的控制也必须十分讲究。例如遇到唇音字,像“摆、马、怕、伯”等,咬字不能太死、太强,发音位置不能太靠前、而是上下唇轻轻一沾就开。字头唱出后,立即归入喉腔或胸腔应有的共鸣位置上去,达到字真、音正、形美的效果。什么是科学的发声方法?我以我三十几年的舞台经验为例做一探讨,小时候老师怎么教,我就怎么唱。感冒了唱哑了睡一宿再唱,全凭年轻,根本不想也不知道什么窍门。1987年拜了张先生以后,才开始潜心研究声音,唱法。我在转换唱法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大半年的不适应期,主要是嘴里的咽喉部,软腭,两腮,舌头都有变化。通过调动口腔内所有的肌肉群的练习,经改变后声音再发出来的时候感觉宽亮,响堂,声音特别有窜透力。加上技巧的逐渐掌握,我发现不管是多么疲劳,或感冒,我都不哑嗓子了,嗓子不痛快时在场上我可以灵活变换位置,尽量不让声带受伤,当然,也要深厚的唱,念功底相结合。这种掌握科学的方式就是科学方法。教学中我们可以用先朗诵唱词,找准每个字的共鸣位置,调动口腔内每个字所需的肌肉群配合,练习后再教唱腔其效果会更好。2、 声音圆润要使声音圆润一是靠科学的发声方法,但更重要的是气息的运用。一段唱腔,一段念白都有钢音,柔音,虚音,实音的技巧运用,“唇、齿、喉、舌、腮”的规定动作,都离不开气息的配合。很多演员、学生自己的嗓音不是很圆润,是因为她们还在用过去古老的唱法,哪有音往哪唱,生生挤出来的感觉,一出戏就用一个“小细音”唱完,不会用共鸣,没有强弱,老戏老唱。看着很旧,我觉得现在应该老戏新唱,用科学的唱法,用圆润的声音,去塑造传统戏的人物更适合现代观众的口味。3、 口型秀美古代美女大多用“樱桃小口”来形容。京剧演员饰演的古代女性也要求面部表情美、演唱时口型美,张君秋先生曾说过“不看人,听你的声音,就知道你的口型对不对。”如此可见,口型的正确与否,同发声中的吐字、用气、共鸣是密不可分的。每个字都有规定的口型,不能张的大出圈来,更不能歪嘴,京剧艺术十分讲究人物造型的个性雕塑,你说你演的是《贵妃醉酒.》,却歪着嘴唱,你就是唱的再好,观众也会感觉不完美。在教学中是尤为重要的一个问题。4、走出误区我们京剧艺术很讲究宗流派,我认为不管是唱张派还是唱梅派都要讲究一个科学的唱法。不是唱张派就得像唱歌,唱梅派就得挤出小细音,这是误区。这种观念如果持续在教学中发展是很有害的。现在很多唱张派的演员的唱法把观众带到了误区,非常夸张的后腭音,嘴里“乌鲁乌鲁”听不清一个字。张君秋先生嗓音天赋超人,是我们在校学生无法模仿的。张君秋先生的演唱技法自如酣畅,达到诗化的境界。我们是可以研究,可以追随的。不管学张,还是学梅,女学生的声音达不到那么宽,针对学生自己的声音条件改变其发声方法和发声位置,用张派戏作为雕塑嗓音必修课,重点解决:训练气力,修饰嗓音,韵味美化,吐字控制力,提高演唱技巧。结束语京剧艺术博大精深,远不是几个文字能表达出来的。现在好多人都喊京剧要改革,大家都在改革的路上探索,尝试。我觉得从教学上开始改革是当务之急的。老师的责任很重,我们的教学不但是让学生改变对京剧的认识,也许会改变他们的命运。以上是我三十几年舞台经验和教学体会,不当之处多请批评指正。
[1466647280131] http://htmlify.wps.cn/doc/index.html?ts=1474878886751&ksyun=i6mS8BYa%2Findex.html
<meta name='filename' content='旦行声音练习.doc' />
<meta name='source' content='http://h5-share.kss./pi2Gk37b%E6%97%A6%E8%A1%8C%E5%A3%B0%E9%9F%B3%E7%BB%83%E4%B9%A0.doc' />
<meta name='theme' content='clear' />
<h2>【京剧课堂】浅谈京剧旦行的发声、唱法与教学</h2>
<pa data-size='12.00pt'>旦行声音的基础练习</pa>
<pa data-size='12.00pt'>1、气息练习</pa>
<pa data-size='12.00pt'>在教学中我发现本科一年级的学生普遍存在不知道气息的运用的问题,所以还得从基础练习开始。吹气是从吸气灌满两肋{两侧肋骨处,切记不能张嘴喘气}嘴对手心处发“乌”字口型,双唇轻微收拢,慢慢匀称的吹出,直到将两侧腹腔的气息全部推出为止。为什么对手心吹?是让你自己感受到,吹出来的气息吹到手心时,是否感到均匀。其要领是慢送气,两侧肋肌要控制回收的速度,时间逐渐加长。一年级学生应作为每课必练的基础练习。</pa>
<pa data-size='12.00pt'>2 拼音字母练习</pa>
<pa data-size='12.00pt'>京剧的行腔吐字都是讲究字头、字尾、字腹的,所以,声音的练习就要从拼音字母开始。首先,是“啊,喔,鹅,衣,乌、迂、”的练习。每个字都发单音,换字中间有小气口,最后的“迂”字是长音,越长说明气息运用的越好。下面是“依、呀、啊、呀”的练习,同样前3个字是单音,换字中间有小气口,但最后的“呀”是向下砸音收。象戏中青衣的台词“唉呀”相同。其要领是每个字的口型变换要稳,声音的位置要统一,喉头要打开,软腭要提起来,咽喉部形成空间,这样发出的声音不扁,要够上头腔和胸腔共鸣,头稍低,手抚前额,试着找头腔共鸣。闭嘴,口内软腭上提,打开喉头,发出声音找胸腔共鸣,不能颤抖,气息要送的均匀。这样练习会使张嘴音,闭嘴音都响堂。要加强对横膈膜存气、送气的弹性练习,其方法是,同样,是用拼音字母的韵母的单音,找准位置快速、连续的唱。好似花腔女高音,连珠炮似的节奏。两侧和丹田感觉很酸累,长期练习,有利于掌握日后的高难度唱腔。例如《状元媒》中的西皮原板转慢板,“吕爱卿且平身还有话言”。其中“言”字的唱腔具有独特的张派风格,行腔华丽气息运用巧妙,其中就有连珠炮似的技巧运用。</pa>
<pa data-size='12.00pt'>3、 学念引子中的气息运用与气息控制</pa>
<pa data-size='12.00pt'>京剧有“三分唱腔,七分念白”之说,是很有道理的。很多形式的念白中包括韵白,京白,对白,旁白,定场诗,叫头,引子,等等。“打引子”是最为吃功的。整个“引子”中有念,有唱,都是在无伴奏的情况下演唱的,没有较深的基本功是很难完成好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大,探,二》剧中的李艳妃,开戏就上场,张嘴就“打引子”,你功力在深,你嗓子在好,也很难达到每次演唱都完美。可以说,“打引子”是所有唱,念中最难掌握的。所以,学“打引子”也是本科生天天必练的。以上所说的两点基础练习就是为学“打引子”而打基础。就以《大保国》曲牌引子中,“珠帘高卷,金钩挂,黄罗伞罩定哀家”为教材。其要领是呼吸要沉稳而松弛,“珠帘高卷,金钩挂,黄罗伞”是韵白的朗诵体,以说为主,要把每个字之间的过度放大,放慢,要沉稳,上、下句韵律要掌握好,最后四个字“罩定哀家”是京剧特有的一种说唱形式,因为是静场,要求克服紧张心理造成的气息不均匀,调门要起的适中。“哀家”两个字托腔中换气要慢,稳。要多存气,沉稳送气声音才能没有杂质不颤抖。练习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扶住两侧横膈膜处,以便掌握气息的运用,感觉像练腹肌运动一样的酸累就对了。即练气息,又出嗓子,按一周八课时算,最好每周练习两课时(气息练习10分钟,拼音字母练习20,打引子20分钟),两三月就会看到学生的变化。</pa>
<pa></pa>
<pa data-size='12.00pt'>规范科学的演唱方法</pa>
<pa data-size='12.00pt'>1、 吐字清析</pa>
<pa data-size='12.00pt'>京剧唱腔的唱词分十三辙。一般旦行唱腔多用“一七”辙,但张派唱腔十三辙都用唱。要唱好每个辙口,必须在咬字,归音上多下功夫,而对于共鸣位置的掌握,嗓音闭合的控制也必须十分讲究。例如遇到唇音字,像“摆、马、怕、伯”等,咬字不能太死、太强,发音位置不能太靠前、而是上下唇轻轻一沾就开。字头唱出后,立即归入喉腔或胸腔应有的共鸣位置上去,达到字真、音正、形美的效果。什么是科学的发声方法?我以我三十几年的舞台经验为例做一探讨,小时候老师怎么教,我就怎么唱。感冒了唱哑了睡一宿再唱,全凭年轻,根本不想也不知道什么窍门。1987年拜了张先生以后,才开始潜心研究声音,唱法。我在转换唱法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大半年的不适应期,主要是嘴里的咽喉部,软腭,两腮,舌头都有变化。通过调动口腔内所有的肌肉群的练习,经改变后声音再发出来的时候感觉宽亮,响堂,声音特别有窜透力。加上技巧的逐渐掌握,我发现不管是多么疲劳,或感冒,我都不哑嗓子了,嗓子不痛快时在场上我可以灵活变换位置,尽量不让声带受伤,当然,也要深厚的唱,念功底相结合。这种掌握科学的方式就是科学方法。教学中我们可以用先朗诵唱词,找准每个字的共鸣位置,调动口腔内每个字所需的肌肉群配合,练习后再教唱腔其效果会更好。</pa>
<pa data-size='12.00pt'>2、 声音圆润</pa>
<pa data-size='12.00pt'>要使声音圆润一是靠科学的发声方法,但更重要的是气息的运用。一段唱腔,一段念白都有钢音,柔音,虚音,实音的技巧运用,“唇、齿、喉、舌、腮”的规定动作,都离不开气息的配合。很多演员、学生自己的嗓音不是很圆润,是因为她们还在用过去古老的唱法,哪有音往哪唱,生生挤出来的感觉,一出戏就用一个“小细音”唱完,不会用共鸣,没有强弱,老戏老唱。看着很旧,我觉得现在应该老戏新唱,用科学的唱法,用圆润的声音,去塑造传统戏的人物更适合现代观众的口味。</pa>
<pa data-size='12.00pt'>3、 口型秀美</pa>
<pa data-size='12.00pt'>古代美女大多用“樱桃小口”来形容。京剧演员饰演的古代女性也要求面部表情美、演唱时口型美,张君秋先生曾说过“不看人,听你的声音,就知道你的口型对不对。”如此可见,口型的正确与否,同发声中的吐字、用气、共鸣是密不可分的。每个字都有规定的口型,不能张的大出圈来,更不能歪嘴,京剧艺术十分讲究人物造型的个性雕塑,你说你演的是《贵妃醉酒.》,却歪着嘴唱,你就是唱的再好,观众也会感觉不完美。在教学中是尤为重要的一个问题。</pa>
<pa data-size='12.00pt'>4、走出误区</pa>
<pa data-size='12.00pt'>我们京剧艺术很讲究宗流派,我认为不管是唱张派还是唱梅派都要讲究一个科学的唱法。不是唱张派就得像唱歌,唱梅派就得挤出小细音,这是误区。这种观念如果持续在教学中发展是很有害的。现在很多唱张派的演员的唱法把观众带到了误区,非常夸张的后腭音,嘴里“乌鲁乌鲁”听不清一个字。张君秋先生嗓音天赋超人,是我们在校学生无法模仿的。张君秋先生的演唱技法自如酣畅,达到诗化的境界。我们是可以研究,可以追随的。不管学张,还是学梅,女学生的声音达不到那么宽,针对学生自己的声音条件改变其发声方法和发声位置,用张派戏作为雕塑嗓音必修课,重点解决:训练气力,修饰嗓音,韵味美化,吐字控制力,提高演唱技巧。</pa>
<pa></pa>
<pa></pa>
<pa data-size='12.00pt'>结束语</pa>
<pa></pa>
<pa data-size='12.00pt'>京剧艺术博大精深,远不是几个文字能表达出来的。现在好多人都喊京剧要改革,大家都在改革的路上探索,尝试。我觉得从教学上开始改革是当务之急的。老师的责任很重,我们的教学不但是让学生改变对京剧的认识,也许会改变他们的命运。以上是我三十几年舞台经验和教学体会,不当之处多请批评指正。</pa>
<pa></p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