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附子4(功能与主治)

 感通天下 2016-09-26

附子的功用与主治

《本草经疏》附了全禀地中火土燥烈之气,而兼得乎天之热气故其性味皆大辛大热、微兼甘苦、而有大毒、气厚味薄、阳中之阴、降多升少、浮中沉、无所不至、入手厥阴心包经、命门、手少阳胆经兼入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亦可入足太阳膀胱经、归心、脾、肾经。

⒈ 传统认识

《神农本草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凡有毒之药,性寒者少,性烈者多,寒性和缓,热性焌速,入于血气之中。刚暴驳烈,性发不支,脏腑娇柔之物,岂能无害,故须审慎用之。

《本草求真》:无补先天命门真火第一要剂,凡一切沉寒痼冷之症,用此无不凑效。

《本草经读》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伤寒蕴要》: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效。

《本草发挥》:黑附子,其性走而不守,亦能除胸中寒甚,其用有三:去脏腑沉寒一也、补助阳气不足二也、温暖脾胃三也。非附子不能补下焦之阳虚。

《本草纲目》:乌附毒药,非危病不用,而补药中少加引导,其攻甚捷。

《本草新编》:无经不达,走而不守,但可为臣使,佐群药通行诸经,以斩关夺门,而不可持之安抚镇静也去四肢厥逆,去五脏阴寒,暖脚膝而健筋骨,温脾胃而通腰肾,其奇命之灵丹,回春之仙药也。附子之妙正取其有毒也,斩关而入,奇门而进,非籍其刚烈之毒气,何能祛除阴寒之毒哉。夫天下至热者,阳毒也,至寒者,阴毒也。人感阴寒之气,往往手足一身之青黑而死,正感阴毒之深也。阴毒非阳毒不能祛,而阳毒非附子不可胜,以毒治毒,而毒不留,故一祛寒而阳回,是附子正有毒以祛毒,非无毒以治毒也,益附子大热之品,入于阳药之中者,所以救一时之急,入于阴药之中者,所以治久滞之疴,凡阳虚之证,宜用阳药救之,故附子可多用出奇,阴虚之病,宜用阳药养之,故附子可少用以济胜,阳得阴而功速,阴得阳而功迟,各有妙用也。。。

《大同药物学》:附子补命门,增进体温,鼓舞细胞,唤起全身一切机构能力,即此元阳充蔚。一气所贯注,反之全身气化病变,均可以此治疗,故(别录)谓附子为百药之长,然就药理方面言,为百药之长,在生理方面为生命之根。

附子非表药,气不能鼓外出者,借此附子可以表。

附子非利尿药,气不能化下达者,借此可以利。

且气不能统摄者,可借此变发汗为止汗,气不能吸含者,可借此利尿为止尿。甚至肠冷风秘,温之即所以下之阳格烦躁,温之即所以摄之,其回阳救逆,镇痉回苏,原具功用,更无论已,但药有正面,有反面,力大则利大,利大则害大。

⒉ 现代观点:

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

现代医学主要应用于:亡阳症、阳虚阳痿、宫冷不孕不育、阳虚久泻久痢、阳虚水肿、阴黄证、阳虚外感风寒、寒痹症、虚寒性头痛、胸痹症、虚寒腹痛便秘、虚寒痛经等12种病症。

⒊ 各家观点

经过分析,通常以下几种情况,可以考虑使用附子:

⑴ 对虚寒引起的诸症,附子多为主药。

⑵ 对风、寒、湿三者引起的病症,附子为配药。

⑶ 少量使用附子,作引用药,配补益药。

⑷ 对于阴盛格阳、虚阳外越、寒厥、阴厥症、附子用量宜大。

⑸ 对于阴阳两虚证,于补阴药中酌加附子。

⑹ 作为外用药使用,附子可治疗某些疑难杂症。

另:附子用药指征,概括以下7点:

                  寒冷:主要表现为四肢厥冷(全身冰冷,患处有冷感或背部恶寒或鼻准凉、喜暖恶寒、面色苍白、肤白指青等)心绞痛、胃脘痛、腹痛、腰腹疼痛或剧痛或酸痛或隐痛或夜间疼痛,痛时有冷感,遇冷更甚,温之按之则舒等)。

                  疼痛:包括关节疼痛、肢体疼痛。

                  水肿:肢体、面部或全身水肿、腹水、尿少、伴四肢厥冷等阳虚症候者。

                  阳虚症象:面色浩光白虚浮、声音低怯、倦怠无力、精神萎靡、恶寒蜷卧、易于出汗、口中不渴、腰膝酸软、完谷不化、尿少、或尿多不禁、阳痿遗精、带下清稀量多、体温低(36°)。

                  亡阳症:冷汗淋漓、汗出不止、心慌、喘憋、神疲欲寐、形寒肢厥、血压下降、脉微欲绝。

                  舌脉:舌质胖淡、嫩红或淡紫,舌边有齿痕,苔白滑或滑润白腻或薄白而润,脉弦紧或迟或迟缓结代,或迟细或沉迟或沉弦或沉细或沉伏迟缓或沉而无力,或沉微或沉而微细或微弱或微弱,或微细欲绝或虚大无力、尺脉弱或左尺独虚或疾数。

                  实验室指标:甲状腺功能减退,FT3、FT4降低,STSH增高,精子数目不精液清稀,精子活力度低等。用附子的指证以舌脉最为关键

 附子证

   神疲、面色白、精神萎靡、嗜卧欲寐、畏寒、四肢厥冷、尤其下半身、膝盖一下清冷、尿清、便溏等。

附子脉

 脉微弱、沉伏、细弱或脉实然浮大而空软无力,其中两尺脉沉细无力为应用附子的鉴定要点。

附子舌象

 凡舌淡胖苔薄白或水滑或白腻,边有齿痕或舌虽暗但舌质较嫩,即舌无热象者,均为附子的使用指证。

阳虚症要大胆用附子

⒈ 《伤寒论》中所诉及有关阳虚阴盛的症状。

⒉ 少神或无神,脉沉或微或浮大而空。

⒊ 喜卧懒言、四肢困乏无力、蜷卧恶寒、两足冷。

⒋ 不耐劳烦、小劳即出汗。

⒌ 饮食减少、冷物全然不受。

⒍ 女子带下清稀而冷、不臭不黏或带下绵绵。

⒎ 语言低弱、面色白、舌淡、即苔黄也多津滑润。

⒏ 唇色清淡或青黑。

⒐ 满口津液,不思饮水或间有渴者,饮亦不多且喜热饮。

⒑ 小便清长、大便糖稀或大便干结。

阳虚与阴寒症,可用附子

⒈ 一般阳虚证:无特殊疾病,平素只表现禀赋虚弱、阳气不足、症见面色少华、少气无力、动则气累多汗、心慌心跳、形寒怕冷、手足不温、精神体力均感不足、易感风寒、脉沉迟虚弱。

⒉ 阳虚阴寒症:症见面色苍白或夹青色、恶寒明显、手足厥逆、欲寐无神、畏食酸冷、喜热饮食、口润不渴、腹痛便溏、多尿溺清、或兼头痛、腹中冷痛、腰膝酸软无力或疼痛、舌质淡夹青色、苔白而滑、脉沉细紧。

⒊ 虚寒泻痢:多属慢性痢疾、消化不良、胃肠神经症及慢性结肠炎之类。症见腹胀、腹中冷痛、喜暖不拒接、大便溏泄或水泻或时而干湿不调,有时便中兼夹黏液、口淡或口苦、食欲缺乏、不思水饮、畏食酸冷、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腻、脉沉缓细弱。

⒋ 体虚感冒:身体虚弱、易感风寒、受寒起病即感症见怕冷、头痛身疼、肢体酸痛、或有发热或不见发热、鼻塞、清涕、咳嗽、咽喉痛或有自汗,甚者倦怠无力欲寐无神。

⒌ 慢性痰饮咳嗽及慢性哮喘:慢性痰饮久咳多痰,病程绵延或平素哮喘夙疾,时而发作,久病则肺肾气气虚,阳虚者,且用一般止咳平喘药物常不易收效者。

⒍ 中阳虚弱:中气下陷,发生脱肛、脱疝、子宫下垂等症状。

⒎ 心肾阳虚:头昏失眠、夜卧多梦、头额昏痛、记忆减退。

⒏.心阳虚心力衰弱,循环功能不全,症见心慌、心跳、气短无力、肋痛跗肿、少便短少等。

⒐ 风寒湿邪阻遏关节经络、关节肿痛、逢阴雨天尤甚。

⒑ 妊娠恶阻:多因胃寒气逆,症见吐逆呕秽痰涎清水、厌食油腻、畏寒喜热饮食、面色少华、气短无力甚或便溏、尿频、下肢水肿。

⒒ 血寒气滞、肝肾两虚、月经不调、经行常衍期而至,量少色黑有块,经期腰腹坠胀冷痛,或兼见胃寒疼痛,或见两胁肿胀痛或兼见偏头痛,头顶痛脉沉涩或沉细而坚,舌质淡夹青色,舌尖边有淤点斑者。

⒓ 肾虚腰痛、耳鸣、耳聋、滑精、遗精、阳痿或妇女白带。

⒔ 皮肤化脓性感染以及疖疮溃脓久不收口,慢性耳道溢脓而无寒热证时属气血两亏者。

⒕ 某些危重病出现“脱阳”“亡阳”等情况。

⒖ 长期慢性低热属阳虚见证者。

⒗ 阴寒内盛,阳气太虚以致格阳于外,症见高热不退、面赤发斑、恶寒肢厥、唇焦舌燥、口渴不欲饮或喜烫饮不多、脉虚数无力、下利清谷、脉微欲绝、舌质偏红。

⒘ 其他,如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冠心病、高血压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