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黄妙用是补药

 图书 馆员 2013-08-20
大黄妙用是补药
 
编者按:大黄,大家听说过吗?对,那位说的对,在我们的脑子里,那是泻药。可花溪经过长时间研究发现,用对了,它是补药。什么?你没听说过吗?那下面就看看花溪是怎么说吧!

大黄以前在我的印象中是泻药,不可滥用。对它,总有一种无法言语的畏惧。但自从认识了L老师之后,才开始真正了解了大黄。

第一次体会它的力量是在妈妈得荨麻疹之时,当时用了大黄煮水,看着黄黄的汁液,感觉喝它是一种痛苦。但妈妈喝下去说并没有想象的难喝,是一种涩味,而且味道很淡。而且加上经络的疏通、食疗,两天过后,荨麻疹居然消失的无影无踪。第二次是父亲得了带状疱疹,一杯浓浓大黄水下去,两个小时后就不疼了。从此,真正对大黄产生了浓厚兴趣。想起师父那里有一本厚厚的研究大黄的书,后来再去武汉,直奔师父书柜,趴在桌上然真看起来,然后,师父给我们好好讲了一下大黄。

大黄乃荡涤之将军,推陈出新,能把废物完全排出去,所以很多人就认为它会伤人,其实,它泻下作用部位在大肠,所以,根本不妨碍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只要用的量适宜,是不会造成伤害的。

大黄的用途是非常多的,不仅仅停留在泻下作用上。它是药苑的“四大金刚”之一。大黄分为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生大黄泻下作用强,熟大黄泻下作用减缓,解毒作用,抗氧化作用增强。大黄,攻补兼治,以泻为补,双向调节。攻可泄泻,开启脾胃升降之枢,补可补其不足,可改善脏腑功能,有泻有补,利于肌体平衡,而且它有广谱抗菌作用,保肝利胆,降脂,抗肿瘤。

以前只有过节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好的,还称为打牙祭,现在大家平时都伙食开得不错,还有那么多地沟油统统装在肚子里,有时应酬推不掉,有些东西避免不了,怎么办?解毒啊!膏粱厚味的东西就得靠它解毒,特别是肝、肾病病人,大黄是作为肠透析的重要手段,解肝毒,抗氧化作用比VE还强。

■体会大黄
回到家里,我就自己开始体会。买了一公斤大黄,一公斤干姜。用保健的量,看它究竟在我体内发挥什么作用。

开始用20克干姜,5克大黄,打成粉,用开水冲,加红糖,频饮。这样喝了一天我就不想喝了,一整天嘴里都是那味,不舒服。后来就放在一起熬,早晨喝一杯,就去上班,喝了就发现大便颜色变了,变得金黄,看来是有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啊。

为什么大便是黄色才好啊?好多人大便都是绿色,褐色,甚至黑色,好多人都不知道到底什么颜色才正常!金黄色才是标准的,因为当我们吃进了脂肪过后,人体就会分泌胆汁参与消化,食物顺消化器官而下。在小肠及直肠中需要停留很长的时间。  食物中的胆汁在肠道内被肠道细菌不断发酵和分解,最后营养物质被吸收光之后,只剩下一些不能被吸收的物质,以及胆汁被分解后剩下的物质,胆汁分解后形成胆红素,一部分经大肠吸收再合成胆汁,一部分经粪便排出。胆红素和粪便混合在一起,使大便带有一种黄色。如果大便不是黄色,那么胆红素还会经过其他途径出来,所以,很多人皮肤就会变黄。

促进胆汁分泌后,人体分解脂肪能力就会增强,有些人头脸爱出油,一摸上去手油乎乎的,喝一个月后,发现脸上干净多了,泛出来的是光泽不是油!

大便虽然变黄了,但是却不成形,好像还有点拉肚子,师父说,别怕,再试试!好吧,继续喝,我又把大黄量减少到3克,过了几天,没有拉了,居然还成形了。妈妈说和我的症状一样。从此以后,这就成了我妈妈的保健饮品,有时咳嗽,她也喝,喝下去好的也快。有一次出去旅游,回家时脸色黑黑的,她也喝大黄干姜水,没过几天,再去看她,脸色好多了,人看着也精神。

后来有一天看电视,才知道乾隆皇帝保健方法就有每天吃一点点大黄,为什么大黄可以补啊?“腹以通为补”,在调养中,我们总把肠道健康放在首位,肠道就像人体的下水道,是废物,残渣的排泄管道,只有做好肠道清洁,才能让人体真正通体顺畅。因此,我们一定要“勤打扫”人体排毒管道——肠道,只有肠道通畅了,毒素才不会在体内停留太久,那么,对人体的影响自然会大幅减少。而且,大黄不仅仅只做清洁,还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的作用啊。所以加上干姜抗氧化作用,喝一段时间,面若桃花不再是难题!

我喝了几个月的大黄干姜水,今年的春困好像与我无缘,一直精力充沛,介绍不少朋友喝,都反映效果不错。精神好,是啊,谁不愿意每天精神抖擞的走在街上呢?

最后还是再提醒大家,千万用到适合自己的量,不要盲目瞎用,任何东西都因人、因地、因时而不同!
 
 
 
附子与大黄的配伍妙用
 
附子大辛大热,大黄大苦大寒,两药性味,有如冰炭,何能融于一方而建功?张仲景妙手遣药,开附子与大黄配伍之先河。考《伤寒论》附子泻心汤、《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即是此例。
 仲景创义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篇:"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前条之痞,乃热痞兼阳虚之候。治热痞当用苦寒药,但有碍于阳气之复;而扶阳徒用辛热药,则痞满愈增。故仲景取大黄(及黄连、黄芩)泄热消痞,附子(炮)温经扶阳。且三黄得附子,其苦寒不致留滞阴邪;附子得三黄,其燥热不致劫阴伤津。更妙的是,方以麻沸汤(沸水)渍三味寒药,取其气轻以散热;附子别煮浓汁,取其味重以复阳。尤在泾云:"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后条之寒疝,以腹痛大便不通为主症,脉弦紧,为寒实要眼,此寒实积滞之候。仲景取附子温经祛寒,大黄泻下通便,并佐以细辛散寒止痛。既属寒证,取附子温散寒邪,当属自然;但内有积滞,何药下之?就药物泻下性能而言,温药不如寒药,故仲景取大黄苦寒泻下。如此寒实证,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是故变寒下为温下一法。
 
仲景配伍之法,或相辅相成,如麻黄配桂枝,大黄配芒硝;或相反相成,如麻黄配石膏,半夏配黄芩。而相反相成中,最难驾驭的莫如大黄配附子。明代张景岳说:"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足见附子与大黄同施,更难以操作。"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伤寒论》)若有寒证,当用热药;若有热证,当用寒药;而寒热并存者,当何治之?清代邹树在论述大黄附子汤方义时说:"可知寒热对待之证,遂施以寒热对待之治。"这种取药性寒热对立统一的配伍方法,正是经方奥义之所在。
 
后世发挥
后世医家对附子与大黄配伍的发挥,建树不多。其承上启下,影响较广的是唐代孙思邈所创拟的温脾汤。孙氏温脾汤共有5方。其中《千金要方》3方,《千金翼方》2方。5方中有4方含附子、大黄与人参、干姜,其中又有3方还有甘草等。如此配伍,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温阳之中寓有导滞之功。而被后世医家采用较多的则是《千金要方·卷四十九·脾脏方》中所载的温脾汤,原方"大黄四两、人参、甘草、干姜各二两,附子一枚大者。"主治"下久赤白连年不止及霍乱脾胃冷实不消。"(此方后还记载一温脾汤,多桂心一味,主治相同)孙氏在附子、大黄配伍中,增入人参、干姜、甘草,意在补益脾阳,温下冷积。与仲景大黄附子汤均寓下法于温药之中,惟本方偏于温阳补虚,治阳虚冷积为宜。
至宋代许叔微著《普济本事方》,书中所载温脾汤为附子、大黄、厚朴、干姜、甘草、桂枝。主治"痼冷在肠胃间,连年腹痛泄泻。"后世评述,认为许氏此方深合仲景以温药下之之法。
清代医家徐灵胎则将附子泻心汤删为附子大黄两味,指出"附子补火以温积寒,大黄通闭以除结热。寒热各制而合服之,是偶方中反佐之奇法也"。并明确指出是方治"阳虚热结,心 烦,恶寒汗出,便闭,脉沉者。"使得应用该方指征更明确,药义更简捷。温病学家吴鞠通则将附子大黄用于寒疝之痛,称其配伍为"苦辛温下法"。清末四川著名伤寒学家郑钦安,善用附子泻心汤加肉桂治疗淋症,他说:"方书多用利水清热之品,是治热结一法,而遗化精一法。余意方中加安桂二三钱,以助附子之力,而又能化气,气化精通,热解邪出,何病淋之患哉?" 
民国时期名医张锡纯对附子泻心汤的应用别有新义。他认为该方大寒大热并用,医者恒不敢轻试。故改附子以黄芪代之。他说:"太阳之府原有二,一在膀胱,一在胸中。善用附子者,所以补助太阳下焦之府;用黄芪者,所以补助太阳上焦之府,二府之气化原互相流通也。"遂拟变通方为大黄3钱、黄连2钱、生黄芪3钱,以代附子泻心汤之用。
笔者在学习经方基础上,反复研读先辈们的经验,将附子与大黄配伍应用于疑难病,疗效确实满意。附子与大黄的配伍应用,应注意两味药的炮制得法。凡大便稀薄者,用制大黄;而大便秘结者,用生大黄。凡用附子,均用炮制过的,不得用生附子。用10g以上者,必须先用水煎0.5~2小时以上。根据附子与大黄配伍的作用,近年来用于治疗慢性结肠炎、慢性菌痢、复发性口腔溃疡、慢性盆腔炎、慢性胆囊炎、尿毒症、慢性阑尾炎、肾功能衰竭,凡见阳虚寒积、瘀滞不解者,均可使用。初试者,可从小剂量开始(例如各3g),随其症情逐渐加量,常可收到预期疗效。 (文章出处:中国中医药报) 
 
 
“乱世良将”说大黄
 
 □ 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
 
大黄又名将军、川军、锦纹,性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具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化瘀,宁血止血及燥湿等多重功效。明代名医张景岳把大黄列为“药中四维”之一,尝谓:“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清代名医陆懋修称:“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则不能。”现代名医吴佩衡则把附子、干姜、肉桂、麻黄、桂枝、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列为中药十大主帅,指出“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大黄之重要,于此可见。

贵阳中医学院二附院石恩骏教授临证40载,对该药的运用亦颇具心得,并多次撰文发表于各类学术刊物上,盛赞其效,认为医者若能灵活掌握,用之对症,其效如响斯应,非同类药物所能及。兹就其对该药的运用简介于下。

肺炎

肺与大肠相表里,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大黄攻下,上病下取,釜底抽薪,“病在脏,治其腑”,肠腑疏通,则上焦壅遏之邪热、痰浊自有出路,诸症遂迅速缓解,大有缩短病程之殊功,且该药本身亦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甚值医者注意。

狂犬病

本病由疯犬伤人或皮肤有破误触疯犬唾液或患者涎液、汗液,染毒而发,西医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死亡率几近100%。中医认为,疯犬毒气先着肌腠、经络,引起营卫不调,经脉瘀滞,然为时尚短,继而毒攻脏腑,致生变证;毒攻于心,五神易位,则恐惧不安,怕风恐水;心神散乱,故发狂症;毒邪入里,化痰生风,与肝风相引,则抽搐频作,最后终致五脏气绝,阴阳离绝。石恩骏常投以大黄为方之《金匮要略》下瘀血汤或伍蝉衣、僵蚕,多能转危为安,乃取其解毒排瘀之功。

值得一提的是,患者在服该药方后,必泻下鱼肠猪肝样大便,小便如苏木汁,如此数次,大小便如常。可不拘剂数,需服至大小便恶物泻尽为度,不可中止,如留有余毒,则有再发之虞。如服后大小便正常而无恶物排泄,则非狂犬病也。石恩骏对此病治验颇多。

痹证

石恩骏根据《日华子诸家本草》云其有“调血脉,利关节”之功,故在治疗痹证时,喜以大黄入药,偏热者伍石见穿、百部、杏仁、桑枝、皂角刺、银花、生石膏;偏寒者则以小剂大黄伍大剂乌附为治;气虚伍黄芪;血虚加当归、生地黄;久治不愈者加炮山甲、乌梢蛇、全蝎等虫类搜剔之品,治疗颇为应手。

眩晕

眩晕者,头晕眼花,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昔朱丹溪有“眩晕不可当,此方主之”之论,予大黄一味,酒炒三遍为末,以茶调服一钱到二三钱,疗效甚佳。《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凡肝之痰火诸证,正为的对。

血证

大黄既能活血化瘀,又善止血,有双向治疗作用,对气火上扰之血热妄行之出血甚效,如咯血、吐血、衄血等,乃因大黄苦寒沉降之性,使上炎之火得以下泄,出血自止。曾以生大黄、三七、白术、白及组成内服止血散一方,治疗咯血、吐血、衄血等诸般血证,疗效明显,经石恩骏多年使用,对肺结核咯血尤有殊效,空洞者尚有修复之功。惟该散需较长时间服用,不宜停药过早,否则功败垂成矣!经长期观察,患者服该散后少数有轻微腹泻,余无其他不适,无需处理。

中风

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虽病机复杂,但不外虚、火、风、痰、气、血六端,其中以肝肾阴虚为其根本,属本虚标实之危候;根据病情之轻重缓急,又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差别。脑为元神之腑,脑气与脏腑之气相通,而突发脑中风,尤其是急性出血者,元神最易为风火痰瘀所犯,致气血逆乱,失于升降,而致腑气不通,诸症难解。《本经》谓大黄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汤液本草》亦云其为“阴中之阴药也,泄满,推陈致新,去陈垢而安五脏”。此际若果断投之,则腑气得通,升降得调,气血得和,脑压得降,血肿得消,诸症迅速缓解,预后亦佳。

近年来,大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如《药性论》亦云其能“消食”,《本经》称其可“调中化食,安和五脏”,故石恩骏临证时常以少量大黄(苦能健胃)配合甘草治疗胃肠积滞;又因其苦寒沉降,有清降胃气之力,亦常以上述二药治疗呕吐。此外,《日华子诸家本草》言其能“利大小便”,能加速清热除湿和退黄之力,故又常用以治黄疸;因其善泄浊毒,又被选于尿毒症的治疗。

大黄在用于通腑时,要注意灵活变通,如肠梗阻病人,用承气剂无效,要考虑阳明热结,津液亏耗,加生地黄、麦冬、玄参等以“增水行舟”。昔遇一肠梗阻病人,外科医生予大承气汤治疗,诸症向愈,然X线透视,液平久不消失,邀石恩骏会诊。石恩骏结合其有口渴,咽燥,舌质红绛,苔黄少津,脉细数等现症,遂认为热结津亏,投以原方加生地黄30克,玄参18克,麦冬15克,木瓜15克,白芍15克,瓜蒌仁30克,莱菔子15克,桃仁10克,3剂后液平霍然消失。

大黄煎剂用量一般3~12克,特殊病例,也可用至15~30克,然攻下宜生用;引药上达而后导热下行或有瘀血证者宜酒制;老年人及体虚者宜蒸熟;止血宜炒炭,临证时需权衡之。

 

大黄

 功能主治
 
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治实热便秘,谵语发托,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经闭,癥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浊,溲亦...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用于泻下,不宜久煎),1~4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水或醋调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