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附子使用的注意事项(二)

 逸农农 2019-11-25

2附子扶阳散寒,需赖肾阴为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张景岳云“阳不可无阴,非形无以载气也”,由此可知阳气发挥作用,必赖阴为其根,譬如薪与火,火旺必以薪柴充足为前提,否则则是无根虚火,不能长久。因此笔者认为附子在发挥扶阳散寒之功时,一定要以肾中阴精储备充足作为基础,若阴精已亏仍一味扶阳,必致肾阴进一步损耗,促其性命。如《本草备要》引王好古之论曰“用附子以补火,必防涸水”94,岳美中教授亦指出“附子救阳固属有余,而伤阴亦所当虑”,故在应用附子时要时时关注肾阴。

历代医家善用附子者,皆非独重阳而轻阴,其遇肾阴不足而当用附子的患者,必配伍阴药以固护肾根。若遇阳虚而阴不足之急症,医家重用附子扶阳的同时必配伍阴药以固脱,如仲景运用白通加猪胆汁汤(《伤寒论》第315条),患者因虚寒下利而阴液大量流失,阳损及阴,此时单纯使用回阳之白通汤非但无效反而出现了“无脉、干呕、烦”等虚阳将脱之征象,故仲师以猪胆汁与人尿加入白通汤中,二药皆为血肉有情之品而性咸寒,既可益阴而防阴竭阳脱,又可引阳下达而防止药病格拒,且告诫后人服药后,脉“暴出”者死,此即体内真阴亏耗而附子骤然调动已亏之阴化生阳气以祛寒,终因真阴不济阳而油尽灯枯,虚焰上浮,成虚阳外脱之证,故曰“死”。若脉“微续”者,乃肾阴尚足而肾阳有根,在附子的作用下阳气渐渐回复,故曰“生”。此外四逆加人参汤(第385条)及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汤(第390条)皆是阳损及阴之证,仲景用附子扶阳时亦加入人参及猪胆汁益阴以防阳脱。又如清代扶阳派名医郑钦安,治元阳不能归根之重症,见“头面忽浮肿,色青白,身重欲寐”,创潜阳丹一方(西砂、附子、龟板、甘草),以附子配龟板,借龟板咸寒益阴之性以“通阴助阳”,纳气归肾,则阳不上脱而诸症自痊。当代扶阳派名医李可,在使用附子回阳救逆时发现部分患者会出现脱证而殒命,故于四逆汤中加入山茱萸、高丽参等酸甘益阴之品以敛阳固脱,大大减少了脱证的发生。若遇阳虚而阴不足之缓证,医家多于大队阴药中配伍少量附子,阴中求阳,稳中建功。如仲景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之八味肾气丸,于干地黄、山茱萸等滋阴之品中少加桂、附,取少火生气之意,温补下焦肾阳。后世张景岳师仲景之意,创右归丸及右归饮,以大剂熟地黄、山茱萸配少量附子,更加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等温补之品,补下元命火。此外清代医家冯楚瞻治阴阳两虚之证,创全真一气汤,以熟地黄、麦冬、五味子配少量附子,以补下焦真阴真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