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众号为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官方微信,如果您还未关注,请点击上方蓝色“云南中医”进行关注。 脂溢性皮炎是指头发、皮肤多脂发亮、油腻,瘙痒潮红,皮损倾向于黄红色或褐色斑片,边界清楚,上有油腻性鳞屑或结痂。脂溢性皮炎头发多脂发亮、油腻,面部出现红斑及油腻性鳞屑,严重影响外貌,除带来瘙痒不适的同时,往往给患者心理造成较大压力,影响社交,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今天我们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看这样的皮炎该怎么办。 中医称为“白屑风”,发于面部者又名“面游风”、“面游风毒”等。 中医学对本病早有记载,对本病不同的证型表现、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外科正宗》云:“白屑风多生于头、面、耳、项、发中,初起微痒,久则渐生白屑,叠叠飞起,脱之又生,此皆起于热体当风,风热所化”,阐述了本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记载:“白屑风生头与面,燥痒日久白屑见”,指明了本病的皮损特点。 目前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血热风燥、血虚风燥、胃肠湿热等因素相关。 1.多见于青壮年,也可见于乳儿期。常见于皮脂溢出及多毛、多汗的部位,如头面、胸背部,也可自头皮开始,向下蔓延至面部、耳后、颈后、腋窝、胸背、肩胛部、脐窝、腹股沟等皱褶部位,严重者可泛发全身。 2.皮损初起为毛囊性丘疹,逐渐扩大融合成的黄红色或暗褐色斑片,被覆糠秕状白屑或油腻性痂屑,重者可伴渗出、结痂呈湿疹样改变。自觉不同程度的瘙痒。 3.慢性经过,易反复发作,或伴发毛囊炎、睑缘炎,面部常并发痤疮、酒渣鼻、螨虫皮炎等。 4.按皮损表现不同可分干性和湿性两类: ①干性型:多为红斑脱屑性损害,皮损为大小不一的淡红色斑片,上覆片状白色糠秕状鳞屑,头部可伴毛发干枯、细软、稀疏或脱发。 ②湿性型:多在皮脂分泌旺盛部位,皮损为潮红色斑片,上覆淡黄色油腻性痂屑,严重者伴糜烂、流滋、结痂,常有臭味。 5.婴儿脂溢性皮炎:大多发生在出生后一个月内,为头皮局部或全部、面部及皱褶等处出现圆形红斑,上覆细碎白色鳞屑或油腻性黄色痂屑,对称发生,微痒,一般在3周到2个月内痊愈。 症状:多见于干性脂溢,好发于头面部,为淡红色斑片,干燥脱屑,如糠秕状或细碎状,瘙痒,受风加重,或头皮瘙痒,头屑多,毛发干枯脱落;伴口干口渴,大便干;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滑数。 治则:清热凉血、祛风止痒。 方药:消风散合犀角地黄汤。 症状:多见于干性脂溢,为淡红色斑片,干燥脱屑,瘙痒,伴口干,头晕乏力,大便干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则: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症状:多见于湿性脂溢,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或泛发全身,皮损为鲜红色或黄红色斑片,上覆油腻性痂屑,脂溢明显,甚或糜烂、渗出,瘙痒剧烈,伴口苦口干,口臭腹胀,大便臭秽,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除湿、祛风止痒。 方药:茵陈蒿汤合除湿胃苓汤加减。 症状:多见于湿性脂溢,尤其是肥胖者,皮损为淡红色或黄红色斑片,上覆油腻性痂屑,脂溢明显,瘙痒,伴纳呆腹胀,大便粘腻;舌淡红,边齿痕,苔白腻,脉濡滑。 治则:健脾除湿、祛风止痒。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 生活调护
作者简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