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陋室”之“铭”

 江山携手 2016-09-26
“陋室”之“铭”

语云:诗言志。有史以来,举凡文人创作无不以抒情言志为指归。屈原之于《离骚》,司马迁之于《史记》,李、杜诗,稼轩、易安词,曹雪芹之于《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仰观前贤先烈,其“情”、其“志”莫不因事而生、缘情而发,堪范来世,足警后人。唐刘禹锡的《陋室铭》亦如是。
贺雨晨先生于徐州日报发文〈〈陋室一铭惊天下〉〉,对刘禹锡撰写〈〈陋室铭〉〉行文背景作一番历史考订,谨此辑录于后,有请诸君同好共鉴。
刘禹锡出身儒学世家,22岁中进士,29岁入仕,先后任节度使掌书记、主薄、监察御史、州司马、州刺史、礼部郎中、太子宾客,死后受赠兵部郎中。他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公元805年,刘禹锡因参加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为主旨的“永贞革新”,触犯了当朝达官显贵的利益,被贬外放为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
按当时官员的待遇,刘禹锡可以在衙门里住三间大房子。但和州的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见刘氏遇贬失势,便推说衙门里的房子破,不方便住。刘禹锡本来不愿与伍,正好落个清净,就搬到南门外去了。诗人的居所正对着一条名历水的大江,整日舟楫往来,甚是热闹。刘禹锡志在改革的雄心未泯,遂书一门联以言表,云:“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此消息传到策知县耳中,策十分恼火,传命刘刺史搬到北门去住,面积减少为一间半。而北门房前也有一条河,叫胜德河。河面波平如镜,夹岸杨柳绽绿。刘氏于门楹写道:“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这一回又传到了策知县那里,气急败坏的策知县赶忙叫来书丞,吩咐他到城中寻一间更小的房子让刘禹锡立即搬过去。
刘禹锡贬和州不到半年,被迫连续搬了三次家。最后一处又旧又小的房子里只能放下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势利小人的欺迫、住房的局促,压制不倒、束缚不了诗人的壮志豪情,于是他愤然提笔一气呵成了超凡脱俗、情趣高雅、流传千古的〈〈陋室铭〉〉......
孔子曾经十分动情地夸赞他的学生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身居陋巷,别人不能忍受,而他却“不改其乐”。〈〈陋室铭〉〉结句的“孔子云”,在〈〈论语.子罕〉〉中的原句是,“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里,面对炎凉的世态、仕途的坎坷,刘禹锡同样作出了最昂扬、最诗意的回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