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会和书画家谁忽悠了谁?

 家有学子 2016-09-26

        看到这个标题,有的人可能就会说,我是“国家级”的、我是“省级”的、我是“地市级”的……不信,有会员证在此。是啊!当今社会流行各种各样的证,就像黄宏的小品里面所讲的那样,干什么都得有证:身份证、工作证、户口本、军官证、通行证、房产证、土地证、医疗证、获奖证、荣誉证、学生证、学历证、毕业证、老年证、出门证、行车证、结婚证、离婚证、出生证、会员证,五花八门,不胜枚举。相对于社会的具体管理而言,这些证都代表着某种具体的身份和合法性。艺术家也有证,作家有作家协会会员证,书法家有书法家协会会员证,画家有美术家协会会员证,而且等级不同,资格有别。尽管目前已经有很多人对这些证提出了种种质疑,但它作为代表官方意识的东西,人们还是对此有着普遍的企求和追棒。

       几乎绝大多数人都以你是不是某某协会或是何种级别的协会的会员来衡量你的身价,尤其是对一些虽不懂艺术但却有权有钱的人来说,人家一看你是中国书协、中国美协的会员,就觉得你是真正的书法家、画家,你要不是会员,你写得再好画得再好,也很难引起人家的兴趣和注意力。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书画家也只有“望证兴叹”了……   也许有的人会说,会员肯定是水平高的,你要是水平比较高,那你怎么加入不了协会呀?这种话,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也不是没有道理。毕竟书协和美协代表着某种艺术高度,其所举办的全国性大展也代表着一定的水平。

       但是,由于加入协会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而具备这些条件往往又受很多客观条件的制约。比方说,你参加全国大展,尽管你写得也很不错,由于入展名额的限定,当写的比较好的人相对较多的时候,很多人的作品依然会面临落选的结局。你的作品不能入展,你基本上也就无法加入协会,你加入不了协会,一些人就认为你的水平不高。而事实上经过这么一分析,它并不绝对。我无法想象,当历史的车轮碾过之后,后人对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所认可的这些证书会作何评价,也无法想像曾经拥有这些证书的人的作品能够在社会上保留多少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只有真正好的作品才有可能流传下去。

      更有一种可笑的现象,那就是一些人动不动就将自己标榜为世界级的书画艺术家,说自己填补了“世界书画界”的某项空白,获得了几个几个“世界第一”。这样的人在生活当中我们是屡见不鲜。笔者近年来经常在全国各地走动,有时参加一些活动,就会碰到这样的主儿。他了解到我是写评论的,就拿着自己的一大摞荣誉证、获奖证、会员证和许多收编有他本人的报刊和“名人典籍”给我看,死缠硬磨要我给他写文章。其实他们那些证书没一个是有份量的,其水平不过就是个一般票友而已,那些所谓的“某某大使”、“某某第一”不过都是一些打着弘扬书画艺术旗号的由一些外行和书商组成的什么大赛组委会、编委会的忽悠结果而已!但是令人更感到可笑的是,偏偏就是这些角色往往能够蒙蔽很多人的眼睛,用他们拙劣的作品到处招摇,而那些捧场的人还真把这些人当作是“大师级”的人物小心伺候,把他们的作品当作“墨宝”。

       笔者今年到内蒙古某市参加一个散文节盛会,在活动当中的一个笔会上就看到过这种场面。那些“大师”们一个个身着奇服异装,或银须飘飘,或长发披肩,或美女相伴,看上去昂首阔步,趾高气扬,一幅不可一世的模样,然观其笔下之物,不过平平而已,那些人故弄玄虚、装神弄鬼的神情举止有时不免令人忍俊不禁。可那些组织人员、政府官员、企业老板都无一例外地围着那班人转悠,还真有人花大价钱收藏这些人的作品,指望着日后升值呢!

       国画和书法,本来就是中国的本土文化,这种艺术形式早已打上了我们深深的民族烙印。一个书画家,要是能够凭借自己的水平和实力在全国打出一定影响来,你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完全没有必要再去折腾什么世界第几。可是也恰恰因为社会的普遍浮躁,弄虚作假成风,形成恶性循环,使得很多人不愿在艺术本体上下苦功夫,为了捞取那些骇人的封号与头衔,不择手段,不惜血本,争先恐后,趋之若鹜。白白浪费了许多有益的社会资源,令人感叹不已…  

       平心而论,在现今市场经济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压力日渐加剧,作为书画家和书画爱好者亦莫能外。生存的需要是任何人的第一需要,为了生活,大家要拼命工作,东进西去南来北往地奔波折腾,这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当今社会注重形式,衡量一个人,要看出身、文凭、职称、职务。没见过面的人刚一见面,先要仔细上下打量对方的衣着打扮,坐下会谈,还要看场所的品位高低,饭菜的丰盛与否。你参加展览,人家要看你作品的形式是否新颖独特,第一印象是否招人眼球。如果作品的形式陈旧,材料一般,你就是写的再好,估计十有八九也是没什么戏的。在城市里生活,要有房有车,才显得你有身份有实力,在北京、上海和南京这些大城市生活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的人口流动特别厉害,书画家们为了生存和寻求发展,也纷纷加入了流动人口的行列。

       在北京,书画家北漂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话题。偌大个北京,有从全国各地聚拢来的不计其数的书画家在那里安营扎寨,寻找机遇。在那些书画村,你走在大街小巷或者随便哪个胡同,到处都可以看到奇形怪样的艺术家,这些人大多都是搞书画的。男女老少各色人等纷至沓来,络绎不绝。


       笔者经过和他们很长时间的接触和交谈,才知道他们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虽然在北京赚钱是很不容易的,但却可以迅速地包装自己。因为北京是最有艺术氛围的世界大都会,在这里谈艺术是绝对不会招来人们的非议的。北漂书画家当中,有混得非常好的人,买房置地,购车娶妻,风光体面,不言而喻。但这种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在生存方面都很困难。然而,即便如此,书画家们依然对未来充满希望。因为在这个地方可以有机会见到政府高官、文化名流和社会贤达并和他们合影留念,可以比较容易地出书上报,可以参加形形色色的展览笔会。

        一些有商业头脑的人从中看到了商机,他们抓住书画家们急于出名的心理特点,于是各种书画院、协会和报纸刊物如同雨后春笋,纷纷破土而出。各种报刊杂志的业务员如同保险公司的业务员一般,成群结队地穿梭于北京市的大家小巷。只要花费一定的本钱,什么头衔和荣誉、称号都可以手到擒来的。

        于是,从北京出炉的书画家们差不多有相当一批人就成为了“名家”和“大师”,至少也是个“精英”。这些人就会以北京为中心,向全国辐射,一年到头,来往奔走于全国各地,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

       我无意否定他们为了面对生活现实而付出的种种艰辛和努力,因为既然选择了艺术道路,就得义无反顾无怨无悔地走下去。但我所思考的问题是,在特别注重形式和讲究头衔称号的当下,是社会忽悠了艺术家还是艺术家忽悠了社会?是为了更好地生存而先行大肆忽悠社会,然后再去下苦功夫研究艺术呢还是节衣缩食,安分守己,甘做冷板凳,先搞好艺术再去走向社会呢?如果选择前者,那么书画界将会越来越浮躁,越来越混乱;如果选择后者,那么又有多少人愿意粗茶布衣淡泊自守呢?



   

       在与北漂书画家交谈当中,几乎绝大多数人都表示为了得到中国书协、中国美协的一纸会员证,再苦再累也认了,加入了协会,也就意味着自己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自己一生的追求和付出就算得到了一种归宿。由此,我更在思考一连串的问题,那就是这种如同古代科举考试一般的会员制度,对当代书画事业的发展究竟会起到一个什么样的实际作用?会员证真的会代表书画艺术工作者的艺术高度吗?拿到会员证的书画艺术家真的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吗?

       其实,无论是什么级别的书画家,首先选择解决的问题必然是极为现实的生活问题,而对代表某种身份级别的会员证的追棒,是由于整个社会的普遍风气所导致。就像现在的家长和孩子,尽管知道考上大学不一定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甚至有可能找不到工作,但是还很少有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会放弃考大学。社会批量生产的大学生正在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困难的残酷现实。而书画家们同样面临着不会被社会和市场真正认可的尴尬局面。但为了各自心中的那份美好的希望,大家还是在不断地努力着、奋斗着,至于在这永无休止的行进旅程中各自到底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答案可能就在每个人各自的内心深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