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六年级的外甥豆豆这几天赋予了我一项光荣而伟大的任务,代替她妈——也就是我的三姐,去参加他的开学典礼以及家长会。 于是,他妈被正式下岗。 聊天的时候,三姐偷偷地在微信里跟我抱怨,小家伙越来越不想和她出门了,而且越来越嫌弃她和姐夫。她很奇怪,自己长得也不丑啊,家里虽说不上大富大贵,但是在一个二线城市,车房都有,也算的上小康吧,至少没有拖国家后腿,而且每天地零花钱也是一分不落,如数交到小家伙手里,怎么反倒造嫌弃了呢? 三姐的这一通抱怨看起来确实有道理,不过我却知道小家伙想的什么。 过年的时候,豆豆带我一起打电脑游戏,就悄悄和我说:“姨,你以后帮我去开家长会吧!” 我笑笑说:“屁娃子,怎么不找你妈?”她说:“我同学的爸妈去家长会就和过年一样,都穿的很好看、还带我们去吃肯德基。就我爸妈,下班了直接穿工作服就来,还不请我同学吃饭。” 我当时没太在意,现在回想起来,这个大概就是原因吧! 三姐家虽然家底不错,车房齐备,还有很大一笔拆迁款,而且老家还有豆豆的爷爷奶奶照看柑橘园,收入在他们那个小城市绝对是名列前茅了。但她和姐夫都是十三四岁从农村来到这里打工,白手起家,坚信的是勤俭节约的价值观。于是对穿着确实没怎么在意。 晚上,我瞧瞧地把过年发生的事情告诉了他们夫妻两个。暴躁的姐夫立马就要揍这小子一顿,我赶快打电话制止。但是三姐却深受打击,安慰了她一番,我提出一个建议,反正小屁孩都已经嫌弃了,何不顺着他来。 然后我又和豆豆说,可以去他的开学典礼和家长会,但是要带上他妈,不用参与,只是陪着看看就行。豆豆欣然答应。 我们如期参加了开学典礼,回来三姐给我说她在一旁观察的景象:“之前没注意打扮时也没留心其他家长的穿着,现在认真看看,那些家长真是一个赛一个地漂亮,悄悄问了有些家长,其实都一样,也都是被嫌弃过之后才在每次家长会前突击美容洗头,还会特地置办一套新衣裳。 然后才有资格被自己的孩子牵着手向他们同学介绍自己,最后还要表示一下啊,请他们吃个饭或者去儿童公园玩一下什么的!然后小孩子们会有一个评分:谁的妈妈最好看,谁的妈妈打扮最好看,谁的妈妈最大方。” 三姐连连摇头感叹现在这群小屁孩不一样了,我倒很淡定,回想起自己,其实小时候不都嫌弃过自己的爸妈吗?就连我们现在,开好车、买好衣服、请客吃饭,哪个不是和豆豆他们一样,其实他们都是和我们学的。所以,教育,真的不是说说就好,还得看家长们怎么做的。 前不久的七月份,三姐又打电话求助,说豆豆已经三天没和他们说过话了!想求助我帮他们调和一下,我不禁苦笑。 事情是这样的,豆豆曾经有一个三姐淘汰了的老年机,只能打电话的那种,现在他的同学都换了智能机,他也要换,三姐不同意,于是就闹起来了,甚至还惊动了远在老家的爷爷,声称要拿三千块钱给孙子换手机,这才求助我。 其实三姐猜的不错,我知道这小屁孩心里的小九九是什么。和所有小鬼一样,豆豆很爱玩电子产品,一些我们不知道的功能,他却如数家珍,我们家所有人的手机,他已经全部用过一遍了。特别是手机游戏,很痴迷。QQ斗地主的游戏,金币比我还多,而且不是充钱买的,什么手机CF、王者荣耀,分段也极其高。这一切三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老是告诫他:不要玩游戏。 但是相信所有的父母都知道,这样没有用。 我和三姐说:“手机肯定是要买的,避免不了,至于影不影响学习,就要看你怎么做了。”一来一部智能手机也不贵,不要太好,不超过一千块钱就能够满足豆豆。至于影响学习这一说,我笑笑说:“当年我爸妈都不同意给我买电脑,怕影响我高考,但是没有电脑我就不能打游戏看剧了?没有电脑,别的东西就不能影响学习了?” 现在豆豆的情况和我当时一样,有些东西是时代发展,避免不了就顺其自然。 然后我建议她买一个智能手机送给豆豆,缓和一下关系,其次附加一些条件,比如手机不能带到学习之类,满足他的同时又给他一些限制,作为家长,你就多一些资本和他谈判。实际上孩子现在缺乏的是金钱和自制力,为什么给他一些钱满足一些愿望,同时来增强他的自制力呢? 如今,手机已经买了好几个月,豆豆和三姐的关系也不错,前几天还发了一张在卧室的自拍,笑容满满的样子。 生活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有时候并不如意,甚至是剑拔弩张、遭到孩子的嫌弃。而这种情况一般有三种原因: 1、不重视孩子的感受 比如孩子在给你讲学校发生的事情的时候,而你在玩手机。他愿意和你分享他的生活和感受,但是你选择忽略,这种表现,会让孩子很伤心,渐渐地,他就不再和你交流,于是你们就产生隔阂。 2、唠叨还不如引导 不要教育你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你给他说一百遍坐公交车要注意的事项,还不如亲自带他去坐一次公交车。 3、别打击,要鼓励 我小时候成绩不太好,一次考试很努力达到了87分,要知道我平常都是刚刚及格的那种水平,但是当我拿回成绩单给我爸看的时候,他的一句:你为什么没有到90分呢?自此以后,我完全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所有人都想自己的孩子是第一,但是第一永远只有一个。试着接受一下你孩子现在的平凡,只要以后有一点进步,就别吝啬你的夸赞。 调查显示,过半孩子认为“父母不能理解我”,但他们对父母的依恋程度并未伴随年龄增长而减少,而是更倾向于内隐的情感需求,这种变化往往易被部分家长忽视。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渴望自身的儿女,他们经过你来到世上而不是从你而来。尽管他们与你一起,但不属于你,给予他们你的爱,但不是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纪伯伦的诗句对亲子关系的解读,理性而深刻。希望所有家长都能如此,让自己的孩子不再嫌弃你。 来源:亲子微时光( wulibao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