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aussmann改造:
 |
左手边是横切的大道,右手边是原先的小路 |
正好路过14区的avenue reille和square de montsouris的交叉口。
要说Haussmann恐怕找不出几个比这更好的例子了吧。
Haussmann 1852年开始改造,图中的avenue reille1865年建成。看到的资料虽然不完全一致,但这一片经过Haussmann改造应该没有疑问。
在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两个系统的平行叠加,一个交叉口的两侧代表着截然不同的城市态度和时代特征,极小锐角也是这种叠加的后果。
 |
橙色圈出了交叉路口的位置,也是后面照片拍摄的位置 |
 |
极小的锐角和极大的高差 |
 |
1864年(avenue reille建成前一年)的地图 |
 |
黑线勾出的是Haussmann改建的部分 |
 |
黑线勾出的是Haussmann改建的部分,局部 |
 |
彩线勾出的是Haussmann改建的部分 |
 |
彩线勾出的是Haussmann改建的部分 |
 |
小路一侧,左手边的是柯布的maison ozenfant |
 |
大道一侧 |
 |
小路一侧 |
 |
大道一侧 |
 |
小路一侧 |
 |
小路一侧 |
2
巴黎深巷:
[img=21:C][/...]
深巷也算是满特别的一种肌理了吧。其实比如看巴黎的8区,肌理还是很规整的,跟柏林的内院肌理并没有本质的差别,但到了东边的10、11区,城市肌理就开始变成了条状,沿街的立面极度压缩,衍生出狭长的内街。这两种肌理差异的成因是什么呢?
 |
沿街产生的狭窄立面,这张还不是很典型 |
 |
街道和内街的接口 |
 |
内街 |
 |
10/11区放大图 |
 |
参照:巴黎8区 |
 |
参照:柏林 |
 |
10/11区 |
3)Haussmann的巴黎和Perret的Le Havre
这两种模型的一级结构是一致的(基本的网络、极度的一致性和细部有限的差异性),但在二级结构上发生了差异(或者说二级结构在Le Havre并不存在)。巴黎的一级结构的乏味是通过二级结构的渗透和活动的填充掩盖的,这一点在Le Havre不可能实现。因此Le Havre尽管室内的户型很好,但除开市中心的一片,城市空间并不宜人。Le Havre因为重建被设为文化遗产之后,反而不能再动Perret的房子,城市陷入化石状态,时间的自然差异性过程也被终止了。不过就个人体验而言,我觉得Le Havre的空间通过简单地种树就能得到提升。虽然在种树的结构上,Le Havre和巴黎也很类似(一般只有一级街道种树),但在街道整体拓宽之后,Le Havre的印象就不免显得贫瘠。
说到底,最重要的问题还是活动的填充。之前Lampugnani在讲座上在谈到新城和卫星城时,跟老城的结构做了许多比较,我觉得这种简单的比较意义也不大。卫星城的问题也不光是居住密度就可以解决的,因为居住密度和活动密度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我对这个问题能否用建筑学自身的手段解决抱有疑问 (包括Dicht S?en之类的手段)。
 |
Paris - Haussmann |
 |
Le Havre - Perret |
 |
Paris - Haussmann |
 |
Le Havre - Perr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