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沙龙 | 苹果树下开出的作文药方——小学生作文指导策略13人谈

 tnj660630 2016-09-27





苹果树下开出的作文药方

——小学生作文指导策略13人谈


作文是生命的记录,是一种内在世界的呈现,是对这个世界的思考和判断,是情感的记录。但是当下,小学生在面对写作文的时候总有一种“逢写必怕,逢写必烦”的畏难情绪,其背后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苹果树下文学坊”的老师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了很多造成孩子写作困难的原因,同时也针对这些问题开出了有效的作文“药方” 。

第一部分:生病的“作文”——现阶段小学生作文出现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刘小娥:一说到写作文,很多孩子就头痛,不想写,不愿写。其实,这是因为他们对写作毫无兴趣可言。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三方面:1.写作动机单一。学生写作完全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为了应付而写作,这种被动当然谈不上兴趣。2.写作流程形式单一。在孩子们的印象中,“写作文”就是老师布置题目,学生写作,老师检查。这样单一的写作流程导致了写作的枯燥和成就感的缺失。3.写作要求被一味拔高。我们看到有些作文题目根本不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年段水平。比如让一个四年级的孩子写《月夜》这样的文章,没有生活体验和感悟的他自然无法提起写作兴趣。而家长和老师又期望看到一篇以成人眼光评判的好作文,甚至是完美作文。孩子无法达到,就会被斥责,久而久之,孩子便对作文产生了恐惧心理。

陈梦斯:的确,很多老师所教的作文大部分是应试意义上的作文,这样的作文,枯燥、无聊,孩子自然无法提起兴趣。其实,作文可以有更大范围的指向:一条手机短信,一首诗歌,一段歌词,一句祝福语,一篇童话创作,一次调查报告,一封生日信……它们都叫作文。如果孩子们知道作文的范围可以这么宽泛,他们一定就会有兴趣了。

吕 丹:人们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孩子们写不出作文,也正是因为没“米”。父母常常看到孩子面对一个作文题目,迟迟不能下笔,或是写写停停,磨蹭半天,学校的老师也时常为学生陈旧、相似度高的习作而烦恼,更令专家们担忧的是虚假、空洞的作文正在让写作渐渐失去意义。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我认为是孩子们缺失了写作所需的一项重要能力——选材。其实选材就是让孩子们有意识地留意、观察、记录自己的生活。如果没有这种能力,下笔时自然就无话可说。

王晓燕:不会选材自然无话可说,但有的孩子虽然有话可说,可对事情的记叙总是从头到尾,事无巨细,没有重点。这就是孩子选材能力不强造成的“流水账”作文。同时,由于孩子观察不细致,或者笔头功夫不到位,没有办法将自己观察到的东西展现在作文里,又苦于老师对作文字数的要求,所以就只能东拉西扯凑字数,写出来的作文别说老师,连自己都不喜欢,自然也就不爱写了。 

敬 迪:我认为现阶段小学生出现写作困难还有两个容易被忽略的因素——剖题和资讯的整合。顾名思义,“剖题”就是对作文题目的剖析。剖题太过简单导致学生的写作思维受限。比如《春夏秋冬的对话》,大部分孩子习惯性地认为只能写吵架,作文呈现出千篇一律的现象。而事实上题目中的“对话”可以是劝慰、庆祝、合作、惊喜、团圆等很多场景。同时,虽然孩子们日常背诵、听说的诗句、新闻很多,却不知道怎么用到作文中,光会“厚积”,不能“薄发”,这就是资讯整合及应用的能力太弱。

杨 华:高年段孩子不会剖题,造成写作困难,而低年段孩子却因为说写分家、书写困难而写不下去作文。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孩子能说、能讲,但是在写作的时候却出现内容过于简略,语句跳跃不通顺的问题。其实这是因为说和写是两个不同的方面,从说到写需要经过大脑思维转换。可孩子们因为年纪小,训练少,所以写的速度赶不上思考的速度。加之积累的字词量有限,常常在写的时候出现写不来字、用不来词的现象,孩子觉得写作困难,干脆就省略了该写的内容。

伍 苹:我非常赞同老师们的分析。学会表达,是一种内省的力量,平衡的力量,洞察的力量。为了让我们的孩子获得这种力量,写出真性情的作文,我们应始终如一地贯穿这样一个理念:让孩子喜欢文字,透过文字找到生命的灵光,感受生活的变化和丰富。要获得这样的力量,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至关重要。


第二部分:苹果树下的药方——针对小学生作文问题的应对策略


范小蕾:想让孩子爱上写作,就得让写作内容与孩子的生命体验产生共振。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有一套符合孩子年段特征的目标体系:二年级 “启、趣”,三年级 “真、灵”,四年级 “美、详”,五年级 “深、广”,六年级 “综合运用”。在这样的目标指引下,我们的选题就具备了多样性、趣味性、生活化的特点。比如,根据教材对人物的写作要求,我们摒弃了传统的《记我熟悉的一个人》这样的选题,而选用《家有某羊羊》这种贴近孩子生活的题目,孩子兴趣陡然而生。除了在教材中寻求灵感之外,我们还会从孩子的生活、儿童文学作品、节日时令、突发事件、社会热点等角度来挑选适合他们的作文话题。即便在同一个话题中,我们也会根据不同年段设置相应的目标,使我们的课程具有层级感。就是这些贴近生活,符合孩子年龄段的选题和目标,唤起了孩子们心中的表达欲望,想不写都难了。

吕 丹:让孩子拥有选材的能力,是我们的重要教学目标。我们通常在三年级开始对孩子进行选材浸润。四年级是重头戏,我们会从“真、小、新”三个方面来教会孩子在生活中进行选材。这时,孩子们每人都会有一个选材本,随时记录生活中的好选材。在课上,老师也会组织孩子分享、评议选材,从而教会他们识别有意义、有价值的作文材料。

方 媛:习作教学中,思维训练是作文课的一部分。我们会通过各种有趣的训练题来帮助孩子拓宽思维,如:5分钟内让孩子写“台灯是什么”“太阳要落山的十个理由”,或者进行一些小辩论,从而让孩子们学会独立思考,不再人云亦云。长期进行这样的训练,孩子自然而然在作品中就会有新鲜的表达。例如,写教室的喧闹,大部分孩子只会写“教室里面闹哄哄的”。经过训练的孩子就能写出“老师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如同把一片沾了水的白菜叶丢进滚烫的油锅里一般,‘唰’的一声炸开了锅。”这样的句子。

王晓燕:说起语言表达的与众不同和精准用词,我认为这和孩子的阅读密不可分。儿童文学作品不仅仅是阅读材料,也可以作为孩子们学习语言表达的范例。比如说,在黄蓓佳的作品《我飞了》中,作者对杜小亚肤白的描写就很有特色。杜小亚病重前肤色是“苍白,柔白,透明的白,白得令人惊奇”,病重后则变成了“白得像石灰那样干燥,那样晦涩”。同是写白,作者就把不同的白写得更准确了。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儿童文学作品中挖掘更多的写作选题。例如,可以对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某一部分进行扩写、缩写、改写;或对书中的某个重要场景,重要物件进行聚焦描写;甚至可以挖掘出一些另类选题,比如转换视角重述故事,替主人公写日记,等等。这样就能达到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目的!

罗琨菊:刚才有老师提到不少孩子的作文篇幅小、内容概括、记流水账,其实是因为孩子们没有细节意识。。针对概括性描写、少细节描写有“三宝”:第一宝——“放大镜”,教会孩子将观察对象的细节之处放大,并加以描绘。第二宝——“慢镜头回放”,唤醒孩子的记忆,将事件当时画面中的动作拆分,并使用连续的动词串联起来;把人物面对事件时内心细微的变化过程通过表情、神态、动作、语言展示出来。这样为作品注入电影般的画面感,让整篇文章动起来。第三宝——“镜头聚焦”,以描写糖醋排骨为例,周遭环境隐退,只剩“我”与“排骨”,“排骨”的特点和“我”的心理、动作反应立刻成为镁光灯下的焦点,作品的高潮亮点也由此诞生。

敬 迪:说起细节描写,我会从孩子们的现场习作中,找出细节描写的亮点来朗诵并表扬,这些身边的范例让孩子们学起来更容易。对于孩子们作品中欠缺的细节点,我们有时进行相应的情景表演并现场小片段练习;有时会在课后布置描写补丁、描写对比等具有针对性的片段练习作业;有时还会特意寻找相应的名著描写片段给孩子赏析。将这些药方持之以恒,能够有效地帮助孩子们解决细节描写不到位的问题。

卜俊文:要从孩子的作品中寻找亮点和不足,需要老师们细致的批改。我们作文批改的理念是尊重学生作品,站在孩子写作立场,绝不轻易否定。虽然在成人看来,有时候孩子的表达不符合我们的思维,但是我们不会强行扭转,会尽可能尊重原文,给予相应的修改意见。

同时,修改方式也不是传统的尾批式修改,而是做到篇篇文章详细旁批,且在尾批时给予应有的肯定和鼓励。我们的批阅包括字词表达,篇章结构,写作手法等。但是,并不是在一篇习作修改中就求全,而是根据孩子不同年段特点,将这些训练点渗透到多篇习作中,做到“重点打击,各个击破”。

赖小燕:其实孩子们对老师的批改非常在意,而个性化的批改能够让他们对写作长期保有兴趣和动力。特别是对于作文起步阶段的孩子,我们在作文批改中针对不同水平的孩子设定了不同的评价标准,尽可能地找出孩子写作的某个优点并大肆表扬。同时,还要注意批改语言的儿童化、亲切感、趣味性。这种批改不仅能让孩子易于接受,而且能让他们更自信。

楼月红:在细致的批改后,就能生成扎实的点评课。很多老师会忽略这一个环节,其实,点评课才是孩子作品飞跃的关键。在点评课上我们应带着孩子们欣赏优秀作品,寻找自己作品的不足之处,再通过专题练习让作品更加完善。点评课的形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随堂点评,在孩子作品完成后当场进行点评、指导,这种趁热打铁的方式更具时效性。另一种是改后点评,这种方式可将孩子们的问题及亮点归纳汇总,个个突破,指导性更强。

伍 苹:老师们开出的良方,从不同角度入手,力求对症下药。我特别想再提一提课堂,再好的理念,没有课堂这个载体,是无法施予智慧到学生身上的。回归课堂,做好每一个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回归原点。分享、倾听、互动、引领,是课堂的主轴。每个老师都是一本涵养深厚的教材,在课堂上尽展才学,深入浅出地启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表达的愉悦,写作的快乐,是我们追求的课堂的魅力。



本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C》2014年12期


            关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

         1.扫一扫二维码(本刊公众微信二维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