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楼】李慈铭越缦堂:以日记得名,由日记遭骂(上)

 江河行地劲草庐 2016-09-27

李慈铭是光绪六年进士,官至山西道监察御史。他一生最著名的事情,就是写下了《越缦堂日记》,这部日记始自咸丰四年,讫于光绪十四年,洋洋洒洒数百万言,内容涵盖国乘野史、人物评述、书画鉴赏以及各地风俗等,与《缘督庐日记》、《湘绮楼日记》、《翁同龢日记》并称为晚清四大日记,根据其日记整理出的《越缦堂读书记》,更是我案头长备之物。



手捻兰花的李慈铭小像


李慈铭自小就很有才气,十二、三岁时所写之诗就受到了乡人的赞誉,被称之为“越中俊才”,然而他的科考之路却并不顺利,在考秀才阶段,他就4次落榜,考举人阶段,又11次落榜,而考进士阶段,则耗费10年3次落榜,可见他对考试不在行,直到光绪六年,他51岁时,才考中进士,为此他把自己的这个经历刻为了一方闲章:“道光庚戌茂才,咸丰庚申明经,同治庚午举人,光绪庚辰进士。”科考路上,屡败屡战,终得成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种磨练,才养成了他喜欢骂人的个性。



李慈铭至潘曾莹书札


其实还有一件事也对他的性格有较大影响。李慈铭14岁时,他的祖母病重,李慈铭的父母想让他马上结婚,以冲喜的方式令祖母躲开病魔,于是就在李14岁那一年,家人给他找来了一位表姐马淑人。这位表姐比李大5岁,但结婚的当天,祖母就去世了,这件事对李慈铭的心理影响很大。自此之后,他就跟这位马淑人成为了姐弟间的情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让李慈铭无后,于是他在以后的岁月中,就纳了三个妾,但是依然没能生出孩子,这件事对李的性格也有影响,于是他就常到妓院去欢乐,后来渐渐厌倦了眼见的这些美色,改为喜欢男色。



当年李慈铭住过的北京保安寺街


但即使如此,李慈铭也有着自己常年不厌的习俗,那就是记日记。他的生年虽然仅66岁,然而他的日记却记了几十年,这就是著名的《越缦堂日记》。他的这个日记,将自己一生的各种事情都记录在内,而且在其生前,他就拿日记给朋友们看,以至于他日记中的内容被“士友多传抄之”,正因这种传播,使得《越缦堂日记》名气极大,在当时北京的文人圈儿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生不愿做执金吾,惟愿尽读李公书”。


因为《越缦堂日记》的名气,在李慈铭去世之后,很多人就想将其出版,然而这个出版过程却有着许多的曲折。光绪二十年,李慈铭病逝,他留下来的日记手稿70多册,当时沈曾植、缪荃孙等人就想办法将这部日记出版,然而其中的最后一函,被李慈铭的弟子樊增祥拿走后,一直未曾归还。



李慈铭撰《越缦堂时文书札》


到了1919年,在蔡元培、傅增湘等人的捐赠下,商务印书馆于1920年将《越缦堂日记》影印出版,这个版本只选择了日记中的51册。到了1935年,又将其中的13册予以影印出版,本次名称为《越缦堂日记补》,然而这次的补仍然没有包含樊增祥带走的那一函。直到1980年,樊增祥的那一函才被发现。到了1988年,才被北京燕山出版社影印出版,这次的名称改为《郇学斋日记》,总计9册,至此,《越缦堂日记》才影印完全。当初樊增祥为什么拿走一函?其中的原因,历史上有着不同的说法,有兴趣的朋友,自己去搜索吧。


1920年出版的《越缦堂日记补》,经过了蔡元培的修改。蔡为什么做这件事?他修改了哪些内容?上海图书馆善本特藏部的黄显功主任,专门写过介绍文章,想了解细节者,也可找来此文一看。因为《越缦堂日记》原稿现在分藏于上海图书馆和上海博物馆,上图藏有其中的14册,而黄主任就是根据这14册,探寻出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



拆拆拆


关于李慈铭的性格,《清史稿》中有这样的评价:“慈铭为文沉博绝丽,诗尤工,自成一家。性狷介,又口多雌黄。服其学者好之,憎其口者恶之。”李慈铭的诗作,我未曾读过,但他自己也认为在这方面很有才能,他在自己的诗集序言中曾说:“所得意者莫如诗”,并且他对如何作诗也有自己的见解:“学诗之道必不能专一家限一代。凡规规摹拟者,必其才力薄弱,中无真诣。”


《清史稿》中对他的第二个评语,则是他口无遮拦地信口雌黄。这个结论当然也是从他的日记中总结出来者,我们抄录一段《越缦堂日记》中,李慈铭对前人的评价:“若李贽、唐寅、祝允明、孙(金加广) 、金人瑞、袁枚、赵翼、张问陶之流,诞妄不经,世上小儿稍有识者,皆知笑之,不足责矣。”



沧桑


这些名人都被他视之为荒诞不经,可见李慈铭评价古人,所用之词绝不吝啬,这样的评价在他的日记中,比比皆是,也正因如此,他才得罪了许多诗人,而背负了骂名,但李慈铭自己却不这么认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予生最不敢轻议人”,他的自我评价跟社会的认定,竟然有如此巨大的反差,然而他的日记却在其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虽然鲁迅对他的日记没有好感,但这并不影响当时的人对此日记的看重,因为有太多的史实就是由这本日记而记录下来者,胡适当年就对该日记极其夸赞。



《越缦堂日记》民国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清代学者像传》中的李慈铭小像,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刻薄的人,最多有一些促侠而已。画中的李慈铭长衫白须,双目圆睁,毫无心计,再看看,又透出些许天真,似乎有些不谙世事,手里还捏着一朵兰花,大约是寓意其清高。李慈铭自题61岁小像时,称:“是翁也,无团团之面,乏姁姁之容;形骸落落兮,谨畏匔匔;须眉怊怅兮,天怀畅通。故其貌谿刻兮,而心犹五尺之童;其言謇呐兮,而辨为一世之雄。不知者,以为法官之裔,如削瓜而少和气兮;其知者,以为柱下之胄,能守雌而以无欲为宗。呜呼!儒林耶?文苑耶?听后世之我同。独行耶?隐逸耶?止足耶?是三者,吾能信之我躬。”


这段自我描述与叶衍兰所绘的形象颇有几分相合,事实上,他也实在是刻薄、自负而清高,在《越缦堂日记》中,时时见他以妄子、鼠辈、耄昏、佹客、风狂、宵人等词汇议论同辈,钱仲联《梦苕盦诗话》中对他的评价更是毫不留情:“诗人喜自负,不足怪。然未有如李莼客之大言不惭者。……连篇累牍,自为夸诩,真欲令人喷饭。”然而,人们对于李慈铭的各种评价,他自己其实是知道的,并撰文解释自己为什么冷傲清高,这全是因为自己出生于冬天:“先生秉生于冬,冬气寒,故性冷。得气于秋,秋令肃,故性傲。惟冷惟傲,故所值多阻而命穷。”



《读书脞录》李慈铭跋语


寒斋藏有他写给潘曾莹的书札,札中称:“昔裴中令退老洛师,与梦得、香山屡相唱和。慈学识谫劣,不足方驾二贤,而翁之雅道虚怀有过中令,平生得此殊可不恨耳。”这通书札一度藏于潘景郑宝山楼,经潘老转赠给郑逸梅之后,复流落书肆,为吾所得。潘老在将书札转赠郑逸梅之前,特意在札后写有题辞:“先生以名进士官山西道监察御史,以肃党被废不用,其才藻固著词林,诗文而外,所作《越缦堂日记》,煌煌钜编,尤为后世所重。先生与先曾祖暨先郑庵叔祖累世深契,家藏尺牍数十通,先兄曾为装袭成册。抗战后余续检得数通,未遑付装。戊申散笈,掇拾烬余,只此残简而已。札中以裴中令喻先曾祖,而自比梦得、香山,盖自负颇形诸笔墨。简后附署绂丈者,则称先绂庭曾叔祖是。顾先生恃才傲岸,不肯下人,与赵撝叔先生同里同时,而龃龉殊甚,每称赵为‘天水狂人’,而赵亦反唇相讥,毕生冰炭不容,此亦才士陋习,实皆一时畸人耳。”经过潘老一番讲解,此札可做李慈铭自傲的又一件物证。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