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市设计的十二个经验与概念

 罗凯东 2016-09-27


导读:本文来自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作者探讨了与城市设计相关的十二个经验与理念。原文转自中国城市网。


概念一:积累性创作


城市是什么?怎么来理解城市?我们的理解:现存的城市面貌是积累性创作的成果。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积累性是指历史文脉的积累性演进遗存,创作是指不同时期有意无意的创作成果,创作不断地积累,积累过程中离不开创作,两者结合就形成了现存城市的主导风格。


从形成原因的角度来看,有三个因素主导了整个城市风貌:


一是自然环境条件,尤其是在几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比如南方和北方、干燥地区和多雨地区等,对于建筑和城市的风貌具有直接影响。


二是权威意志,不管是王朝还是教会,还是现在的民主国家,权威意志不仅来自于政治力量,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来自于专家。


三是技术材料演进,历史上形成的一些重要、漂亮的城市,城市风貌的统一性是因为技术材料的局限性造成的。


然而不论哪一类生成机制都渗透着人类的创造精神,不论哪一类城市积累演进至当今,大凡受人瞩目、广受好评的都是有创意、有文脉、有特色的城市。


所以说:文化创意和创造性的建构是一个城市的“精气神”。城市有没有意思,有没有精神,有没有吸引力,就看它的文化创意和创造性的建构。


案例:



丽江



巴黎


丽江的城市风貌是无意创作成果,历史积累形成的丽江,没有特意寻找特色,而是城市建设结合了自然环境,就地取材,慢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城市风貌。


巴黎的城市风貌则是有意创作成果,奥斯曼的都市计划对巴黎核心进行改造,在密集的旧市区中,拆除建筑物,开辟出宽敞的大道。严格地规范了道路两侧建筑物的高度、形式,并且强调街景水平线的连续性,这些经过仔细规范的、同一时期的新建楼房统一了巴黎街景。


概念二:“大创意”与“修补匠”


城市设计需要“大创意”与“修补匠”两种思路,缺一不可,简单地说,新区建设需要“大创意”思路,老城保护需要“修补匠”思路,这也是当下城市用来重塑区块特色的两种基本思路。


在六、七十年代,人们普遍认为大规模的现代主义城市规划不适合人性化的城市生活,这一观点对于城市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全面研究起来了重大推进作用,但是,经过大设计批判风潮后,人们意识到对城市的宏观思考和研究仍然是必要的,城市不能完全按照自然生长,尤其是一些大城市、特大城市,又开始兴起新城市设计潮流。


新城市设计战略特点是:尊重现实,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现有条件和局限性,针对不同的发展目标,对不同的城市区块进行不同的整体风貌设计。不论是用“大创意”的思路还是用“修补匠”的思路,都需要精彩、吸引目光,高层次、高品味的创造性思维。


城市设计新理念的核心就是因地制宜的创造性思维,给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案例:



巴塞罗那


巴塞罗那在公共空间改造方面的成就被称为“巴塞罗那模式”。针对扩展区中的衰败地带,巴塞罗那首先从小型公共空间改造与建设入手,以街区为单位进行改造,采用“针灸法”,单点切入,将一些被占用的街区内院改成小广场,或者将废弃建筑改造成公园。


例如,巴塞罗那废弃的火车北站就被改造成北站公园,提高空间利用率。而针对城市边缘地带和滨海区,巴塞罗那则利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契机,对南部滨海区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将奥运会的建设和规划选址放在城市边缘的蒙杰伊克山区和滨海废弃工业区上,同时注重改善周边交通和环境,修建了公园和绿道,并将被旧港口和工业区占据的临海面改造成亲水台,使其在会后成为一个新兴地区,带动了整个区域的发展。


概念三:大分小统


在反思与改变原来“大全大统”的规划思路,在实事求是、承认现实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因地制宜、分而治之”的思维方式和城市设计的新方法论,主张“大分小统,和而不同”。


“大全大统”的规划方法对于工业化进程的中国经济曾经有过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发展,对规划的要求改变及城市品质的提高,“大全大统”不再完全适用。


基于此,我们提出城市设计的新方法论——“大分小统”的概念,对于数百万人口以上的大中型城市而言,要在如此巨大的城市范围中寻找和强化统一的特色,在目前的中国城市中客观上已经不可能,所以必须将城市切块,分别对待、分别研究、分别设计。


根据城市现状,可将城市分为三类区块。


一是特色风貌区块,具有特色人文风貌、特色建筑风貌、特色自然风貌的区块,要进一步统一特色、强化特色。比如故宫、紫禁城就是北京特色,在做这一区块的设计时要强化这一特色,而不能无中生有地加入现代主义风貌元素。


二是一般功能区块,杂乱无序、也无明显特色的区块,要强化功能合理性,用修补匠手法,提升方便实用、美观宜人的审美层级。


三是未来待建新区,要特别重视宏观思路、概念规划、整体布局中的“大创意”,这也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


概念四:差异互补


21世纪是一个去除普遍化重视差异化的时代,城市设计在分区的基础上,区块与区块之间要形成差异互补的关系,合而不同。


所谓差异互补,就是容纳多种设计并使之共存,提倡和鼓励多种设计相互交流、相互融合、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多元互补。差异互补作为一种设计观,反映了现代城市设计发展的动力、途径和规律。


案例:



赛维利亚城市是一个古建筑,典型的欧洲古典城市,但是在城市中间有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都市太阳伞”,成为了塞尔维亚新的城市中心,作为一个地标建筑,它象征着城市的文化和内涵。


太阳伞基座使用的是混凝土,上层则是木质结构,这是现代最大、最具创意的木质结构建筑之一,有机交叉和波浪形的木板构成了这个建筑的主体风格,并和周围中世纪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都市太阳伞”周边是文化遗址,在这里,传统和现代相互交融在一起。


概念五:小异大同


在城市区块内的建筑单体,肯定不能是简单划一的,建筑单体在同一风貌内仍然需要有自己小小的独特性,不同的使用者有不同的爱好和要求,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这种单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要限制在一个定量级的范围之内,在同一个区块内,差异性一般不能大过统一性,尽可能形成统一的城市肌理、统一的风格基调、统一的色彩配置、统一的语言图式,以求形成满视野的、浓郁的视觉感染力。


小异大同的概念实际上是强调区块内部风貌统一性、协调性和特色性。


案例:




阿姆斯特丹是一座旧城,所有的建筑都保持着原来的风貌,没有高的建筑,大多是四层楼,尖尖的屋顶,落地的大窗,连在一起的房屋用颜色区分,仿似一部中世纪电影的完美布景。


同时,在阿姆斯特丹城市扩张过程中,新城区建筑风格和老城区风格保持高度统一,新城区的每一幢房子都不一样,很有特色,但是整个城区的风貌是高度统一的,这就形成了这个区块的浓郁特色。


概念六:满视野


在一至数平方公里大小的区块中,为了强化区块特色,理想的状态是在区块内部中心区,人视野360度范围,实现建筑风貌的一致性。


这种满视野的风貌一致性是视觉审美感染力的基本保证,即使建筑样式并不令人满意,若能达到满视野的风貌一致性,也能给观者以强有力的感染。简单地说,满视野就是人站在区块中间,360度转一圈看到的城市建筑风貌是一致的。


案例:




佛罗伦萨是中世纪城市的一个标本,坐落于亚平宁山中部、阿尔诺河河谷,四周环抱着丘陵,街道两旁布满了工匠店铺,出售金、银器、珠宝、高级皮服、时装、真丝领带及木框镶嵌的古建筑印刷品。


现在整座城市仍保留着文艺复兴时期的风貌,每个角落都散发着唯美的艺术气息。建筑高度比较一致,色彩、尺度、体量非常和谐,走到城市街道上就有一种震撼力。


概念七:风格强度


“风格强度”是指区块内在一定的审美取向上风格倾向的鲜明度、纯粹度、浓郁度。不同的区块可根据不同功能要求和审美需求来确定希望达到的“风格强度”。

案例:




具有“阳光之城”美誉的迪拜是阿联酋第二大城市,也是迪拜酋长国的首府。20世纪50年代,迪拜还是阿拉伯湾一个朴素的海滨小镇,到了90年代以后,迪拜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在霍尔河畔奇迹般地崛起,来到这里的人以为自己仿佛到了纽约。


迪拜不仅是海湾乃至整个中东地区的重要港口和最重要的贸易中心之一,其建筑也堪称世界上最前沿、最另类的。围绕在霍尔河畔两侧的建筑密集而统一,造成强烈的风格强度和满视野,给人带来很强的震撼力。


概念八:风貌主点


在区块内根据总体风貌的设计可安排一至数个“风貌主点”,集中体现区块风貌特色,成为区块景观中心。


风貌主点常常是由公共建筑、标志性商贸楼或艺术建构来凸显,使得区块内的文化形象得以凝聚提升,并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向心力,往往成为游客拍照观览的主点。


案例:




凯旋门是拿破仑·波拿巴为纪念奥斯特利茨战争的胜利而建立,1806年8月15日奠基,1836年7月29日落成,其规模超过了罗马的君士坦丁凯旋门,位于巴黎戴高乐星形广场的中央,又称星形广场凯旋门,为巴黎四大代表建筑之一,也是巴黎老区的风貌主点之一。


凯旋门所在的戴高乐广场上几乎总是车水马龙,游人可以登上凯旋门欣赏巴黎的美丽景色,广场周围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外辐射出12条林荫大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通向协和广场的香榭丽舍大道。


巴黎新城的象征拉德芳斯大厦也被称为“新凯旋门”,它与凯旋门位于同一条轴线上,遥遥相对,相映生辉。


概念九:游观视角


在区块内根据总体策划设计和交通流线,有组织地安排景观面、景观带、景观廊等最佳观光视角。新世纪以来,一些重要的设计都在基于游观视角进行调整和重建。


比如,伦敦于2007年制定了《伦敦视线管理框架》,为伦敦制定相关政策文件和管理战略提供指引,维护历史环境和高层建筑视线,保护地标建筑、开敞空间和公共空间。


概念十:型式比重


“型式比重”是指建筑形式风格的不同类型(如中国中原民居、南方干阑式、欧陆风格、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拼接等等)和不同式样(如古罗马式样或其他细分式样),在一个区块风貌中所占的不同比重,这是一种便于规划导则梳理的粗略分类。


“型式比重”设计方法是将区块分成不同类型,根据不同的区块功能决定建筑设计的传统风格与现代风格的不同比重。


概念十一:文脉故事


城市文脉,既是建筑风格形式的传承延续,更是历史长河中留传下来的各种故事的积累和演义。


故事对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和魅力起着巨大的建构作用。故事在城市和建筑内上演,城市遗迹是故事的佐证。


旧城保护和历史遗迹发掘的重大意义即在于此。传承和阐扬文脉故事是区块设计的重要方面,也是独特创意的灵感来源。


案例:




杭州南宋御街,建筑群从最早的南束到明清遗留的老房子,从民国的西洋建筑到富有创意的现代建筑,沿街由南向北演绎800年的文化发展史,展示了杭州曾经的都城风采,恢复了人们对城市的记忆,重塑了城市空间肌理,再现了老杭州的市井生活,让中西文化交相融汇。


在这里,老年人可以追忆历史,青年人可以体验时尚,外国人可以感受中国,中国人可以品味世界。


南宋御街体现了历史与未来、经济与时尚、东方与西方、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体现了原真性、整体性、延续性、游赏性,实现了文旅相依、商旅相旺、居旅相宜,具有独特性、差异性、唯一性,是历史与现实、传统和现代的一次完美结合。


概念十二:功能 审美


功能舒适与审美愉悦的互动提升是城市设计两个必备的要求。城市风貌是视觉感性的判断与欣赏,需要艺术审美的敏感。虽然我们强调感性直观的审美品味,但我们的设计仍然要以理性、实用的功能性为前提。各种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宜居功能的满足是区块设计的基本前提。


成熟的大型现代化城市在宜居功能的实现上已积累了大量经验,也有共识可循。但在城市风貌和文化风格的构建上在当下中国还很不尽人意。如何实现“功能 审美”的互动提升,以增加艺术性与审美性来提升舒适度,再创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是“区块城市”理念的根本宗旨。


案例:




中央美院美术馆由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设计,充分体现了功能与审美两大特点。


美术馆为地上四层、地下二层的框架结构建筑,将按层划分功能区,其中地下二层主要用于机房、库房,研究室、制作室,可方便工艺流线操作;一层主要是大厅、报告厅、咖啡厅、会议室和休息大厅;固定展位厅设置在二层,一部分将用于展示古代书画和美院老教授的赠画藏品,另一部分展示当今美院在籍教授的作品;活动展厅设置在三层及四层,超过10米层高的活动展厅可为当代艺术展览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在设计风格方面,美术馆建筑呈微微扭转的三维曲面体,虚实参半,天然岩板的幕墙,配以最现代性的类雕塑建筑曲线语言,展现中央美术学院内敛低调的特质,与校园内吴良镛先生设计的深灰色彩院落式布局的建筑直线语言形成对比,两者之间既冲突又融合。


END.


文/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 中国城市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