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草泻心汤治复发性口腔溃疡体悟

 汝州中医王国营 2016-09-27
因多认为是上火,用清热药治之, 故收效甚微, 或根本无效。 本例见效如此迅速, 真是感到惊奇, 这体现了经方治病特点, 即先辨六经, 继辨方证,不但辨清为上热下寒, 还辨清了为甘草泻心汤方证。 由本例治愈, 促使我进一步学习经方著作。查文献,历代皆以甘草泻心汤治疗口腔溃疡的报道、 记载, 如《橘窗书影》 记载治疗了两例产后口糜烂皆愈。 对本案的分析, 主要据《伤寒论》第158 条: “伤寒中风, 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 腹中雷鸣, 心下痞硬而满, 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 甘草泻心汤主之。 ” 冯老师解读甘草泻心汤方证指出: “这是半表半里阴证的上热下寒证”;又据《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 第10 条: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 默默欲眠, 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 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嘎, 甘草泻心汤主之。 ” 冯老师指出: “此是下有寒湿,上有虚热之证”。通过这两条经文学习, 可知,甘草泻心汤恰是治疗口腔溃疡的常用方, 并明确其适应证是上热下寒的厥阴病, 当复发性口腔溃疡晕现本方证时, 用其治疗, 因方证对应,故很快治愈。由本案治验, 进一步体会了厥阴病的实质。 冯老师在《伤寒论传真》 论述厥阴病实质时写到: “表阴证可从汗从表解,里阴证可从吐下解, 邪有直接出处; 半表半里阴证则邪无直接出路, 故最易寒邪化热, 冈多呈上热下寒之证; 厥阴病提纲所称消渴也不是实热的消渴,由‘饥而不欲食, 食则吐鱿’ 及下条的‘厥阴病, 渴欲饮水者, 少少与之愈’ ,可知厥阴病的消渴不是真正的消渴, 只是上热下寒的形似消渴, 及虚则引水自救之虚渴。 而厥阴病的概念的主要特的应该是: 一为寒多,微有热, 或但寒不热; 二为上热下寒”。本例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表现,是典型的上热下寒证, 且属寒多微有热者,这样通过总结本验案,使我认识到了厥阴病的实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临床所见口腔溃疡、复发性口腔溃疡,不都呈现厥阴病,更不只限于用甘草泻心汤治疗,曾亲历冯老师用柴胡桂枝汤合当归芍药散、玉女煎、泻心汤等方治疗,即是说,甘草泻心汤不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特效方、专用方,只有临床症状表现为甘草泻心汤方证时,才能用其方。即临床治疗口腔溃疡,必须是先辨六经, 继辨方证,使方证对应才能保证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