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苦短 行乐及时

 法缘 2016-09-27
从先秦庄子的“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到三国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再到唐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千百年来,“人生苦短”始终贯穿文人诗词之中,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反复吟咏的主题。到了唐宋词中,这个老调的重弹不仅没有过时,反而给人譬如日月反复升降但光景却历久弥新的感觉。

我们发现,唐宋词中有相当多的作品在吟咏这个主题而且唐宋词人几乎是集体性地咏叹着人生苦短。例如宋苏轼“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以及范仲淹“人世都无百岁。少痴呆、老成厄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丧,何回避?”等等。也曾想过为何古诗词中频频出现人生苦短这个主题,相比词人的消极悲观情绪,我更赞同这是由于词人的切生体验油然而生的情感。一方面由于古时候的生活条件医疗水平等等因素,个体生命事实上是很短暂的,与天地之无穷相比人的一生更是犹如白驹过隙,这种对比更加深文人对人生的认识,同时在作为文人地位古时的等级社会,地位普遍不高,除非出众,才能谋生,面对专制的统治,面对着政治风险,心情无法达到心想事成,常有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成为古文人的哀叹,无穷无尽的担忧让诗人苦感人生短暂。

既然人生苦短,那我们该如何,拼搏至死?像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个人并不赞同,拼搏又如何,出师未捷身心死,实在令人扼腕叹息,因而我更愿意及时行乐,正如《新刊大宋宣和遗事》中所说“人生如白驹过隙,倘不及时行乐,则老大徒伤悲也。”唐宋词中也有不少劝诫世人及时行乐之作。

宋范仲淹“人世都无百岁。少痴呆、老成厄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丧,何回避?”以及王观《红芍药》“人生百岁,七十稀少。更除十年孩童小,又十年昏老。都来五十载,一半被、睡魔分了。那二十五载之中,宁无些个烦恼?仔细思量,好追欢及早。遇酒追朋笑傲,任玉山摧倒。沉醉且沉醉,人生似、露垂芳草。幸新来、有酒如淹,结千秋歌笑。”

两首词都说明了人生苦短需及时行乐,人生除去少年的懵懂和老年的衰弱,只剩下青年这一短暂时期,倘若还是用于追求浮名,岂不可惜。因而作者认为人生的目标就不应是功名利禄,而应利用健康的身躯和青春的岁月及时地行乐,方能无悔此生。

宋代词人也有很多人看透了这一点,于是身体力行,及时行乐,享受人生。柳永就是其中一个。他在《传花枝》中写到“阎罗大伯曾教来,道人生、但不须烦恼。遇良辰,当美景,追欢买笑。剩活取百十年,只恁厮好。若限满、鬼使来追,待倩个、掩通著到。”人生既是那样的短暂而令人烦恼不堪,为何不紧紧抓住这有限的时光,尽情“ 迫欢买笑”,在酒色歌舞等物质生活中充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

柳永的享乐是沉溺于繁华都市中的烟花巷陌,与歌妓喝酒作乐,写词助兴。相比与此,更多的词人则是寄情山水之乐,或赏花,或郊游,追求精神的享乐。如世称梅妻鹤子的林逋,远离繁华的都市,隐遁西湖孤山,不仕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纵情山水之乐中。他的《霜天晓角》“冰清霜洁,昨夜梅花发。甚处玉龙三弄,声摇动,枝头月?梦绝金兽,晓寒兰烬灭。要卷珠帘清赏,且莫扫,阶前雪!”道出了他的隐居之乐,在这清幽之所独自享受这孤山雪梅,美哉,乐哉。

完美的人生,不在于你外在的拥有,而在于内心的愉悦。所以,既然来此人世一遭,那就要好好体验,好好享受。短短数十载人生,如白驹过隙,把握好每一刻,及时行乐,享受人生,正如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