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沿江地区系指苏州市域内邻近长江的张家港、常熟和太仓三市。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龙头已非常明确,上海周边地区依靠接受上海辐射迅速崛起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上海与江苏的关系历来就十分密切,虽然沿江开发为包括苏州沿江地区在内的整个江苏沿江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但面对上海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战略的调整,邻近上海的苏州沿江地区需重新审视发展局势的变化,及时制定新形势下的发展战略。
1 苏州与上海关系的嬗变
1.1 苏州与上海经济联系的演变
苏州与上海自近代以来就在产业与原料、金融与市场等方面有密切的分工协作——苏州既是上海的农产品及工业原材料供应地,也是上海的工业配套基地和支撑上海产品及流通消费的主要市场。20世纪80年代是乡镇企业大发展的时期,苏州地区乡镇企业很大程度上依靠上海“星期六工程师”的帮助,作为上海的企业配套而发展起来,当时苏州的发展基本依附于上海。
自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伴随国际工商经贸界掀起的上海热,与上海毗邻的苏州也成为外商投资的新热点,众多跨国公司在苏州投资建厂。苏州地区通过配套上海发展制造业,与上海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分工格局。随着苏州的制造业已具备相当基础,制造业从为上海配套转向更多地为国际市场配套,苏州与上海的制造业从垂直分工贸易逐步变为产品差别型的水平分工协作体系。此时苏州与上海的关系开始由单向接受辐射向双向互动发展演进,呈现既联合又竞争、甚至竞争大于联合的态势。
1.2 苏州沿江地区在融入上海、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过程中相对滞后
历史上苏州沿江地区与上海的关系非常密切,但是90年代以来在接轨上海发展开放型经济方面显然滞后于苏州市区及昆山等地。特别是太仓与昆山都与上海接壤,且太仓原有经济基础好于昆山,且是江苏省唯一既具有沿江优势、又具有沿沪优势的县级市。但短短16年,昆山从经济单薄的农业县一跃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明星城市,经济实力和影响力超过了太仓,外资(特别是台资)集聚:世界500强企业中有23家在昆山投资[2],吸引的台资占全国12%以上[3],相当于整个上海台资的总和。而太仓显然没有抓住这一时机实现跳跃发展,利用上海、融入上海的步伐相对滞后。随着上海的发展战略结构的调整,沿江地区在借助和接轨上海方面面临着艰巨的挑战。
2 上海发展战略及调整带给苏州沿江地区的机遇和挑战
2.1 上海的“四个中心”建设
新世纪上海提出要用20年时间建设“四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通过加快“四大中心”建设,大量的资金流、物资流、人流、信息流涌向上海,上海正成为我国商务最为集聚的城市。自2002年以来,几乎每个月就有一家跨国公司将其区域总部移师上海,“总部经济”正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虽然有研究认为目前来看上海仅仅可称为服务业的“国内中心”,还算不上“国际中心”,但上海将全面提升城市功能,进一步发挥上海在国内金融机构最集中、交换市场最完备的先发优势,加快向国际金融中心迈进。
“四大中心”的建设,不仅使上海具备了更加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辐射能力,而且将加速和加大资金、物资、人才、信息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交流,这将为苏州沿江地区基础产业带的建设和发展创造更多的发展时机和更为有利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要看到,随着“四大中心”的建设,上海成为资本、物资等的控制、支配和管理中心,交易便利和成本降低将使苏州沿江地区等周边地区在吸引资本的竞争力上受到削弱。
2.2 上海产业发展战略向制造业偏移
目前上海经济仍依靠工业推动,按可比价格计算,工业增长速度高于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十五”期间,上海以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为主线,发展市场化配置资源中心,构筑金融、贸易、科技、人才和制造业“高地”;同时为了防止制造业空心化,上海特别提出在东、南、西、北部分别重点建设信息、石化、汽车、钢铁四大产业基地[1],以实现市中心工业的最后转移,形成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产业布局。
上海倾力发展制造业,制造业几乎全面开花,这无疑在客观上与苏州地区的发展形成同构竞争。特别是上海的南部重化工业基地、北部的钢铁精品产业基地,西部的汽车产业基地,将与苏州乃至江苏沿江基础产业带的构建和发展构成白热化的竞争态势,使沿江基础产业带的建设面临严峻挑战。
2.3 上海鼓励和扶持区县建设开发区
苏州地区在融入上海、发展外向型的制造业方面先走一步、先人一拍,在发展水平和发展综合位次上都超过了最为临近上海的郊县(表1)。为此,上海出于强化制造业和增加GDP的考虑,提出在其十个县各建一个特色工业小区,做到“一业特强”、“行业通吃”,作为外资的“蓄水池”,积蓄发展势能。这显然在客观上将截留苏州沿江地区的发展机遇。
如果将苏州沿江地区与上海郊县放在同一层面进行竞争与较量,沿江地区固然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如沿江较为丰富的岸线资源、已有的产业基础优势、县域经济主体的活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较为优良的人文环境等。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完全有可能对上海郊县开发区的资本流动形成“筛网效应”。如上海港机厂搬迁至张家港,累计投入已达1.6亿元,是上海产业向苏州沿江转移的较好例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