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阑书香丨这五本书,每一本都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北书房2014 2016-09-27


文 | 小舞 来源 |长物言 ((zhangwuyan1988)

阅读和行走,我始终认为是治愈人生狭隘的一计良药。


很多时候,一本书,就给我们打开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让你明白当下所经历的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也让你多了几分宽容,去接受世上所有与你的不同。


这次介绍的这几本书有几本是最近阅读的,有几本虽然时隔久远,却还手有余温。已知人生的无意义让探讨个体命运的可能性变得更为重要。



这是看书有道·夜阑书香为你整理的第 37 份书单


《Just Kids》Patti Smith



这是我每次徘徊不前时都会拿出来读一读的书,是我自己的圣经。而每次阅读《just kids》都如同Patti Smith在我面前讲故事。讲她的出生到挚友Robert的离开,讲六七十年代的纽约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切尔西酒店”,讲一颗颗永远闪烁的星星和一个永远都无法被复制的时代。


“她是个天才,绝对的才气逼人,她将成为一股真正的力量”。莱昂纳德对旁人这样评价Patti。


年轻时穷算什么。有钱了就去买一件期待已久的东西,一本画册或是一个汉堡,没钱了就去游荡,偷书偷画笔染料,再去买一条头天的面包,就着还算新鲜的生菜。剩下的没饿死的时间里看书,绘画,创造,写诗,唱歌,用药物产生幻觉,达到高潮,看到斑驳摇晃的世界。


即便是“我是自由的,我是自由的”的咒语过不多久就变成了“我饿了,我饿了”,这位后来的摇滚教母也不打算放弃,她拖着格子呢旅行箱,“睡过门房,地铁车厢和墓地,在陌生人的推搡中惊醒,该腾地方了”。


如果你足够想,足够勇敢,认定了你只能活一次的使命,那么生活也就不会活生生地弄死你。二十岁的Patti遇到了和她一样只为艺术而活的Robert。


“他们年轻,他们相爱,他们抢银行。”


他们做一切零碎的工作,一分分的攒钱,常常挨饿,只为有一天能做真正的属于他们的艺术。即便在二十岁的年纪里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有一天能做成什么,但他们知道自己不会是什么,女招待员,搬运工,或许这就足够。


“真正不羁的灵魂不会真的去计较什么,因为他们的内心深处有国王般的骄傲”。

——凯鲁亚克


《身边的江湖》郑世平(土家野夫)



野夫在自序中说道,“在温饱的余年,支离破碎的青春,被重新缝补成一道轻薄肤浅的抒情诗——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荒诞”。祖父自尽,大伯暴死,二伯流放,父亲一生不提家事一直到死,母亲暮年出走,自己1995年入狱,妻女离去,自此,再无亲人。这是任谁看了都压抑的家族历史,然而一部家族的历史只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如野夫自己所言,他必须开始检讨历史,“必须从被遮蔽的往事中找到一代人的苦衷”。


青春的混迹,萧然的过往,繁华与孤寂中,艰难与欢愉后,多少人事已消散于茶酒书画中。这里有额短腮宽的“掌瓢黎爷”,有“绑赴刑场的青春”懵懂少年,有二十年深牢大狱依旧一身傲骨的“遗民老谭”;有“颓世华筵”的酒狂岁月,也有与一只小狗相陪,在云南独孤写作的一段时光;最后还散记了几位朋友晃荡在香格里拉的日子;亦有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和对现行社会残忍教育的反思。


我钦佩,喜欢,敬仰,爱慕着野夫笔下的这群人。在体制外,在真切的生活里,有人情有江湖,更有才气。是如垮掉的一代所言,我们不是我们污脏的外表,我们每一个内心都盛开着一朵圣洁的向日葵。


另外,这本书由柴静作的序也极为精彩,不见半点客套吹嘘之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感同身受般的,对冷透的人世的拷问。言语间,你能体会到她的心疼和陪伴。然而,读罢此书,想必,你也会有这样的感受。



《西南联大行思录》张曼菱



我是对西南联大一直抱有敬仰之情的,却也没想到,阅读过程中数次哽咽。抗战时期,中国三所大学被迫南迁合并(北大,清华,南开)取名西南联大。张曼菱女士花了近十年的时间走访海峡两岸调查拍摄撰稿了这本文集,用纪实性的文学语言,再现了西南联大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


在这里有一连串发光的名字: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吴宓、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吴大猷、李政道,杨振宁、邓稼先……这些名字里有当时的大师,也有学生,后来的国之栋梁。当时是什么身份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这里走出的人身上流着西南联大特有的精神与信仰:高贵,自律,宽容,对学术的高度严谨和自由。


抗战时期,日军空袭,他们就躲起来,日军走了,就拿出书本去图书馆抢座,去茶馆讨论。可即便是这样,联大人抱着读书救国的信念,对知识的渴望,也过得有滋有味。采访中,这些老人们,或是他们的后代无不批判着当下的大学教育,而西南联大在当时,无论是教材的选择还是教育方法都是世界一流。


“所谓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 。”


这本书的意义超越了一个时代向八年西南联大的敬仰之情,更多的是在鞭策后辈们怎么去实践自己的人生。我总会认为,人活着总要有一种精神的自傲,是清贫生活中的不坠青云之志。 而这种精神,不管身处何种时代,都关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匠人》申赋渔



不是写匠人手艺的书,更多的叙述来源于这个古老的村子十几位匠人流传下来的故事。村子的名字叫做申村,600多年前,作者的祖辈们迁于此,600年后,村子慢慢地开始衰亡。白描一样的手笔,申赋渔用最简单的文字向我们讲述了这个村子里的15户匠人在这几百年中的兴衰变化,阴阳风水,因果报应。


瓦匠,篾匠,杂匠,豆腐匠,雕匠人,扎灯匠,花匠……或许申赋鱼的《匠人》写的既不是匠,也不是人,而是命。 在这本书里,或许你会看到最朴实甚至愚钝的风俗,只是在某一瞬间你又不得不去相信一些事情,古老的法则。


值得一提的是书的封面和侧面毛边的设计,以及整本书的纸张和装帧都是别具匠心。拿到手里的时候你会发现仿佛你拿到了整个申村前前后后几百年的历史,无常岁月在里面,深深的,流动。


《南华录 – 晚明南方士人生活史》赵柏田



从精美的封面、纸张到书中的内容,《南华录》都值得自己一生收藏,反复阅读。这里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个人物,而是一本风俗画。作者赵柏田画出了一个时代独有的风貌,是艺术史和生活史的结合。南华在这里更多的指向一种感情和气息的认同,而非简单的行政意义上的划分。


有时候我们读历史书容易陷入教科书般古板的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而像《南华录》这样的书反而让人物与人物相连,不动声色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将历史上的昨天串联到一起,还原了那样一个别致的时代。


这里有我们熟悉的戏曲作家汤显祖,篆刻家周亮工,说书艺人柳敬亭,也有大鉴赏家项元汴,画商吴其贞,造园家计成,书画家董其昌,以及各种奇女子柳如是,杨云发,王徽,王荪等。虽然这些人离我们很远,但总有一些东西是每个时代里的一些人相通的。


《南华录》的美在于他们构成了那个时代权力争夺的另一面,有书法,绘画,印刻,戏曲与写作,有风月情,更有文人情。青山怀抱,绿水荡漾,吟诗作乐,构成了南方文人最美,也最让之后几百年醉心艺术的后人羡慕的图景。权力让人枯竭,而艺术滋养了人生。


兜兜转转,人之一生前后不过几十年,而就在这短暂的几十年中,有人痴,有人嗔,有人怒,有人动了感情,有人决了心意,之后总总还要问起么?所以我感叹的是文人墨客的一颗心,是命运,是大时代背景,是人之一生受制于太多,却又在无限的创造着才华,和江湖中的深深浅浅的交情。


这些书,所描写之人事,或久远,或就在眼前,但总是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人生。或许我们依旧无法过遍这每一种不同,但阅读这些本身就给我们提供了不同,或许也会让我们更好的反思我们自己的人生。总之呢,祝好~

 看书有道官方社群活动正在进行时,回复【21天】即可参加【21天读书共读活动】,回复【手写】即可参加【手写打卡】活动,小助理等你来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