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评论 | 张爱军:备课是良心活,更是技术活

 Dating_wu 2016-09-27

 

融通理论与实践,不熬教研鸡汤,不求理论深度,适切就是专业

公号ID: zxxjky

喜欢就请分享给更多的人


备课是良心活,更是技术活


张爱军(南京汉开书院)

 

每个老师都要备课,每节课都要备课,这本是一个日用而不知的常识。与此同时,作为一项专业技能的教学设计,还没有真正成为普及性的“通用技术”而代替经验意义上的备课。它成了被遗忘的教师核心技能。因此,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备课不仅是良心活,更是一项技术活。也就是说,备课是一项专业行为,包含了伦理和技能两个维度的要素。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设计、实施和评估的基本过程,教学设计就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基础环节。因此,上课就要备课,不备课就不能上课,备不好课就上不好课。这是最起码的常识,天经地义,也是最基本的教师职业规范。我们之所以说备课是良心活,是备课不同于上课:你备课深浅、花费精力多少,不像上课,别人一下子能看出来,很大程度上凭良心。上课你不在教室,都能看出来;备课你不写教案、抄袭一下,人未必发现。备课可能花费教师很多时间,写在教案上的可能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更多心血浸透在背后。一个负责的专业的教师,不会简单的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而写教案,更不会抄袭教案;一个敬业的教师,备课是为了学生,为了自己的教学更出色,他可以备课到深夜,别人是看不见的。虽然他只要简单看看知识点,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就能应付了学生和领导的检查。但是,他知道,良心是从不会缺席的观众,在无人处看着他。

所以,备课首先是一个良心活,好不好是技术的问题,认真不认真则是职业态度问题。这样说来,就不存在“老教师要不要写教案”之类的问题,只要问一问自己的良心就行了。如果我对教学是负责的,我就不可能凭借自己的经验去偷懒,就不会根据去年的教案去教今天的学生。我们许多时候认为教务处的教案检查就是形式,甚至只看数量、详略和工整程度的检查毫无意义。偶尔拿旧的教案换个新的壳子也能蒙混过关,网络下载的教案也能糊弄教务处;但是,这都有悖于职业伦理,若我们的职业良心尚在,愧疚就会折磨我们。

除此之外,备课绝对是一个专业行为,不是仅仅凭良心和经验就能做好的事情。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提高了我们对传统备课的认识,提供了对其进行专业改造的工具、路径。较之传统备课,教学设计在理论基础、理念和技术上都有较大不同。例如,在理论基础上,我们国家大多数教师在大学里学的备课,是基于经验总结基础上的哲学取向教学论,而教学设计则基于学习心理学基础上的科学取向教学论;前者更多依赖经验,后者更多依赖技术。例如,对于学习目标的设计,传统备课在目标确立的依据上,讲的是“备教材”、“备学情”,大多基于质性的经验分析。由此得来的目标也就大多不具体不清晰,如“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美感”。什么是“理解”、“体会”?怎么评估?目标不清晰,就导致教学失去了明确的方向,“去哪里”就是问题。接下来,教师传统备课的重点就是“备教学流程”,往往也是根据知识本身的逻辑去展开,“复习旧知—讲授新课—巩固总结”是常见套路。显然,在目标不清晰、“去哪里”不具体的情况下,“怎么去”就是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学活动的指向性模糊,而不指向目标的行为就难以保证其有效性。这些备课的基本做法里面,缺少了专业技术,只要经验够了,做得多了,就学会了。几年熬下来,知识熟悉了、套路学会了,教师自然不想认真备课写教案了,因为凭经验就能解决了。这就是为什么有的老教师会发牢骚:“书我都能背下来了,还要我写到教案上,有意义吗?”这样的质问,显然把备课就当做了备知识,太狭隘,属于经验主义。

教学设计则不同,它基于科学取向教学论,强调教学的心理学基础,突出科学性、技术性,也就避免了经验的个体性、情境性带来的难以复制缺陷。例如,传统备课中,教师的目标意识很淡薄、目标设计技能不足。大部分教师只是照抄课标或者教师用书中的目标,不具体、不清晰,后面的教学活动设计则基本不管这个目标。你看,在备课阶段,目标与活动匹配度低、一致性差,设计的有效性问题就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在备课专业化的实践中,则首先针对目标设计进行重点突破。通过教给教师课标分解技术、学情分析技术和目标叙写技术,教师首先学着设计和陈述出来比较清晰具体的学习目标,然后再围绕这个目标去设计教学活动。如果教师学不会这一系列技术,备课就不能算过了专业关。这个过程,一般需要半年左右的专业教研、实践锻炼。仅仅是课标分解的技术,就需要教师首先解决课标意识淡漠和分解技术两大关,没有实践是不会“无师自通”的。课程改革推行多年,教师在备课中大多置课程标准于不顾,更不会对课标进行分解,使之在每一个课时的教学中“落地”。显然,课标分解本身就应该是教师的专业技术之一;事实上,很大一部分教师不仅没有这个意识,更没有学会这个技术。从这个角度看,课程标准怎么落地?课程改革怎么落地?令人忧虑。

总之,教师的备课是一项兼具伦理意蕴和技术属性的专业行为。一个专业的教师,他首先就会有一种专业意识的觉醒,认识到传统备课需要教学设计的专业化改造;其次,他会在工作中形成专业自觉,主动追求、主动学习,而不是当做一种负担;最后,他会在这个过程中习得教学设计的一系列专业技术,同时不断涵养自己的专业伦理精神,提升、完善自己,真正实现专业发展。    

据说喜欢教科研的人都在关注这个公众号

传闻凡不想被平庸之恶打倒的人都默默关注此号

 

关注是支持/分享即赞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