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告诉人们要担得起; 道家告诉人们要放得下; 佛家告诉人们要想得开。 今天是孔子诞辰,我们就来聊聊“万世师表”。 距今两千五百多年前,一个孩子降生了: 时间:公元前551年9月28日(也就是今天); 地点:鲁国尼山附近; 姓名:孔丘,字仲尼,后人尊称为孔子(子:古代对人的尊称,用来称老师或道德、有学问的人)。 孔子为什么会以“丘”为名呢?据说与他的长相有关:孔子生而首上圩顶,长成后身长九尺六寸,被称为“长人”,孔子之名“丘”来源于此。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无数,真正能与孔子比肩的寥寥数人而已。世人为何如此推崇一个两千多年前的人? 这就要了解一下孔子的生平了。孔子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 一、从政 当时社会动荡,礼崩乐坏,不少知识分子都将从政作为一展抱负的途径,孔子也不例外。 鲁定公九年,孔子仕鲁,执政仅三个月,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恪守礼法;同时,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 孔子治下鲁国颇有起色,引起齐人警惧,齐大夫黎锄设计,向鲁赠送女乐文马,造成鲁定公不问朝政。这使得孔子与鲁公、季桓子等在道德与政见上的分歧难以弥合,孔子最终去鲁适卫。 此时开始,孔子带领着一些弟子开始了他们的“列国周游”之旅,结局大家也都知道,14年的漂泊只落得个“累累如丧家之犬。” 但是从他治理鲁国的情况看,孔子称得上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二、教书育人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三十岁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追随孔子学习(孔子落魄,周游列国时也未曾离去)。 此后,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宣扬“有教无类”,广收门徒,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相传他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他主张“因材施教”,善于发掘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并加以培养。 他'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的主张使他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三、修订古籍 孔子在外颠沛流离十四年,前484年,季康子派人将年近七十岁的孔子迎回鲁国尊为国老,但未受鲁哀公的任用。这段期间孔子专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 相传孔子对《诗》、《书》、《礼》、《乐》、《易》等书都有不同程度的编辑、整理。 前479年,孔子逝世,终年七十三岁,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 孔子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由于孔子是“述而不作”,所以我们想要了解孔子就要从《论语》中去寻找。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为政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这句话,突出了孔子的德政主张。在儒家看来,“德”是治理国家、取得民心民力的主要方法。为政以德,就好像天上的北极星,安居其所,而众星围绕着它旋转。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论语·颜渊》 这是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政治的时候,孔子的回答。季康子问,如果杀掉坏人来亲近好人怎么样。孔子回答道:治理政治为什么要杀戮?在上的人的作风好像风,在下的人的作风好像草,风往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 为学 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 有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伙伴。因为有德之人即使身处乱世,也会有志同道合的伙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如居之有邻。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 孔子说自己忧虑的有这些:品德不培养,学问不讲习,听到义的却不能亲身赴之,有缺点的却不能改正。其中“德之不修”居于首位,因为德必修而后成,必须要培养、并加以修养,才能有品德。 为人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 这一则说的是君子小人的品格有所不同,所思所怀也有所不同。君子怀念道德,小人怀念乡土;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关心恩惠。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孔子十分重视“信”。在《论语》中“信”有两层含义:一是受人信任,二是对人有信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