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肌缺血是如何发生的?

 昵称33224200 2016-09-28

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可将心肌缺血分为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猝死。可引起心肌缺血的原因很多,血压降低、主动脉供血减少、冠状动脉阻塞,可直接导致心脏供血减少;心瓣膜病、血黏度变化、心肌本身病变也会使心脏供血减少。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其次还有炎症(风湿性、梅毒性、川崎病和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等)、痉挛、栓塞、结缔组织疾病、创伤和先天性畸形等多种。

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胸闷、心悸、气短、呼吸困难、咽喉痛、疲倦以及突发的心动过缓、血压降低或晕厥等。

由于心肌缺血的发生机制主要是心肌血液(血氧)供需失衡,因此,治疗心肌缺血不外乎就是增加心肌的供氧和(或)减少心肌耗氧,从而使心肌氧的供需重新达到平衡状态。主要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预防心肌缺血,要注意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适度运动、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及服用预防药物。

2016-09-21 10:5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