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语文,课本充其量只是滴水,课本之外则是浩瀚的海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博览群书,把世界当作课本,而不是把课本当作世界。否则,就如同玻璃杯里栽松树,小水沟中赛龙舟,到头来,至多养养绿萝、放放纸船。 或许有人要问:我们的学生一天到晚手不释卷地捧着书在读,怎么说是丢了“根”呢?难道教材不是“书“吗? “教科书”是什么,用叶圣陶的话来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也就是说,教科书只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用来指导读写的范本、模本。 — 人们所推崇的“书”,则是指那些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 知,增学问,广见识,养心灵的书(林语堂)。 — 国学大师林语堂就曾明言:“教科书并不是真正的书。” — 朱永新先生也说过几乎完全相同的话:“教科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 教科书并不是语文课程的全部,语文并不等于语文课本。在语文教育中,必须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如何加强?《课标》“前言”中有明确的表述:“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而真正的语文教育必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一直以来,不是《课标》没做要求,而是我们有所忽略;不是《课标》没说到,而是我们没做到,以致陷在教科书里,不能自拔。用王旭明先生的话说:“是我们自己把路走歪了”。 远离了读书的滋养,学生的精神的土地就会板结,情感的田园就会荒芜,心灵的泉眼就会枯竭,最终难免视野狭窄,情感苍白,精神软骨,认识侏儒,心灵乏氧,变成“字纸篓”和“机器人”。 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不想带着孩子整天在蜗牛角上较雌论雄, 我们渴盼抓住孩子初中一闪即逝的成长黄金时期,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把古今中外的名著引入课堂,带着孩子们跳出题海、畅游书海,加强人文积淀,培补精气神,并同步提升读写能力及语文综合能力,为其终身发展奠定根基。 我们觉得,这种做法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标新立异;更不是另起炉灶,剑走偏锋;而是一条在《课标》指引下正本清源的康庄大道。 感谢人大附中为我们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环境,搭建了舞台,并给予了全力支持,让我们走在了实现梦想的路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