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母猪的饲养管理》(一)

 窗含西岭鹏万里 2016-09-28

1.主持人:母猪的饲养管理是每个养猪场重要的日常工作之一,作为整个猪场的持续性的生产力,做好母猪的饲养管理工作十分重要。母猪的饲养管理整体上分为待配、妊娠、分娩和泌乳等四个阶段,各阶段对营养的需求量各不相同,所以各阶段饲养管理的侧重点也有所差异。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就先为大家介绍后备母猪和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技术,在明天的节目中我们再来介绍后两个阶段,分娩母猪和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做客我们节目的专家是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潘琦教授。好,现在潘教授已经来到了我们的演播室,欢迎您,潘教授!


专家:听众朋友们,收音机前的农民朋友们,大家好!


2. 主持人:潘教授,您先来介绍一下什么是后备母猪


专家:好的。后备母猪是指5月龄到初次配种前留作种用的母猪。为了使养猪生产持续的保持较高的生产水平,每年必须选留和培育占种猪群25%~30%的后备母猪,来补充、替代年老体弱、繁殖性能降低的母猪。只有使种猪群保持以青壮年种猪为主体的结构比例,才能保持并逐年提高养猪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3. 主持人:后备母猪主要指留作配种的母猪。他有哪些生长发育特点呢?


专家:猪的生长发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其从胚胎至成年的体重和身体各部位及组织的生长率不同,由此构成一定的生长模式。后备猪是成年猪的基础,后备猪的生长发育,对成年猪的生产性能、体形外貌都有直接的影响。


体重的增长。体重是后备猪身体各组织器官综合生长的状况的指标,随年龄不同,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并表现出品种的特性。在正常饲养条件下,猪体重的绝对值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其相对增长强度则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到成年时,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猪体组织的生长。猪身体内骨骼、肌肉、脂肪、皮肤的生长速度和强度不平衡,随月龄的增长,表现出“骨-皮-肉-脂”的规律性,即:骨骼最先发育,从出生到4月龄生长强度最大,其后稳定;皮肤从出生到6月龄生长快,其后开始下降;肌肉是4~7月龄时增长最快,体重达100公斤时生长强度达到最高峰;脂肪则始终在生长,6~7月龄时生长强度达到最高峰,以后逐渐下降,但其绝对增重仍随体重的增加而直线上升,直至成年。所以,历来有“小猪长骨、中猪长皮、大猪长肉、肥猪长油”的说法。


猪体化学成分的变化。随着猪体组织及体重的生长,猪体的化学成分也呈规律性地变化,即随年龄及体重的增长,水分及蛋白质、灰分等含量下降,而脂肪则迅速增加,但猪体内蛋白质和水分的含量在4月龄或体重45公斤以后是相当稳定的。


随着脂肪量的增加,猪油中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也相应增高,而不饱和脂肪酸则减少。

身体各部位的生长。猪在生长过程中,各种组织生长率不同,导致身体各部位生长早晚的顺序不一和体形呈现年龄变化。仔猪初生时头和四肢相对地比较大,躯干短而浅,后腿发育很差。随着年龄和体重的增长,体高、身长首先增加,其后是深度和宽度增加。腰部则是身体上最晚熟的部位。


4. 主持人:结合后备猪的发育特点,我们才能做好饲养管理工作。具体如何饲养呢?我们还是请潘教授详细地介绍一下吧 。


专家:后备猪培育期的饲养水平,要根据后备猪的种用目的来确定。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需要提供不同的全价饲料,注意能量与蛋白质的比例,补充矿物质、维生素和必需氨基酸,以保证后备猪的正常生长发育。


后备猪要求发育良好,在6~8月龄时达到成年猪体重的50%~60%时配种,不应过肥,以免发生繁殖障碍。后备猪日粮成分应能满足骨骼、肌肉生长发育的需要,同时少用含碳水化合物丰富的饲料,多用品质优良的青绿多汁饲料和干草粉。饲喂方法上宜采用定时、定量的限制饲养法。幼猪在体重50公斤g以后,食欲旺盛,食量增大,而且贪睡,如不限制食量,任其采食,很容易上膘、变肥,形成垂腹,因此后备猪要控制采食,即育成阶段饲料的日喂量占其体重的3%~3.5%,体重达到80公斤以后占体重的2.5%~3%。饲料原料要多样化,种类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需要改变原料种类时,可采用逐步更换的方法。


猪的食欲,一般傍晚最盛,早晨次之,中午最弱,在夏天这种趋向更为明显。因此,在一日内每次的给料量可按下列大致比例分配。早晨35%,中午25%,傍晚40%。


5. 主持人:后备猪在管理上,都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专家:合理分群。为使后备猪生长发育均匀整齐,60公斤以前按体重大小分成小群饲养,每圈4~6头;60公斤以后按体重大小和性别再分成2~3头一群,此时可根据膘情进行限量饲喂,防止种猪过肥。饲养密度过高影响生长发育,出现咬尾、咬耳恶癖。


适当运动。“大猪要囚,小猪要游”,由此可见,运动对培育后备猪的培育是很重要的。适当运动既可促进骨骼的良好发育,四肢更为灵活和坚实,防止过肥或肢蹄不良,又可以保证健康的体质和性活动能力,防止发情失常和寡产。放牧运动可呼吸新鲜空气和接受日光浴,拱食鲜土和采食青绿饲料,对促进生长发育和机体抵抗能力有良好的作用。


调教管理。调教是后备猪培育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后备猪生长到一定阶段后,要进行人猪亲合训练,利用称重、喂食等进行口令和触摸等亲和训练,使猪愿意接近人,便于将来采精、配种、接产、哺乳等繁殖时操作管理。对后备猪的敏感部位触摸训练(耳根、腹侧、乳房等部位),这样既便于以后的管理,疫苗注射,还可促进乳房的发育。


定期称重和测量。为了掌握后备猪的生长发育情况,最好按月龄进行个体称量体重,6月龄以后加测体尺和活体背膘厚。任何品种的猪都有一定的生长发育规律,要求后备猪在不同日龄阶段有相应的体尺与体重。通过比较各月龄体重、体尺变化,适时调整饲料的营养水平和饲喂量,达到品种发育要求,并及时淘汰发育不良的后备猪。


日常管理。后备猪同样要注意防寒保温和防暑降温,保持环境干燥和清洁卫生。要经常进行放牧或驱赶运动,既保证食欲,增强体质,又可避免造成自淫的恶癖。后备母猪要适应不同的猪舍环境,与老母猪一起饲养,与公猪隔栏或直接接触,促进母猪发情。


6. 主持人:后备猪什么时间配种比较合适呢?


专家:小母猪性成熟的月龄随品种、饲养管理条件而定。我国地方猪种性成熟较早,一般在3月龄开始发情,引入的国外猪种性成熟较晚,而刚达性成熟的小母猪,发情期间虽可接受交配,并有受胎的可能,但不宜过早配种。


后备猪酷配种过早,不仅产仔少,而且影响小母猪本身的生长发育。配种过迟,则不仅增加饲养管理费用,屡次发情不配,造成母猪不安,降低采食量,影响生长发育和性机能,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在正常情况下,我国地方品种猪的小母猪,6~7月龄,体重60~70公斤以上开始配种;引进的国外猪种要在8~10月龄、体重110~130公斤开始配种使用。我国培育品种和杂种猪在两者之间,在生产中宜在第二或第三个发情期初配为宜。


【栏目片花】绿色电波传递金色希望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 致富快车正在播出


7.主持人:欢迎回来,今天为您介绍母猪的饲养管理技术。做客我们节目的专家是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潘琦教授。刚刚我们介绍了后备母猪的管理技术。下面我们再来介绍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技术。潘教授,如何进行母猪的早期妊娠诊断呢?


专家:母猪的妊娠期一般为108~120天,平均为114天,为了便于记忆,可用“三、三、三”来表示,即母猪妊娠为3个月3周零3天。早期妊娠诊断可以缩短母猪空怀时间,缩短母猪的繁殖周期,提高年产仔窝数;早期妊娠诊断有利于保胎,提高分娩率。早期妊娠诊断方法如下:


外部观察法。一般来说,母猪配种后,经一个发情周期未表现发情,基本上认为母猪已妊娠,其外部表现为:“疲倦贪睡不想动,性情温驯动作稳,食欲增加上膘快,皮毛发亮紧帖身,尾巴下垂很自然,阴户缩成一条线”。相反,若精神不安,阴户微肿,则是没有受胎的表现,应及时补配。


返情检查法。根据母猪配种后18~24天是否恢复发情来判断是否妊娠。生产中,一般配种后母猪和空怀母猪都养在配种猪舍,在对空怀母猪查情时,用试情公猪对配种后18~24天进行返情检查。若母猪出现发情表现,说明没有妊娠;若没有发情表现说明已经妊娠。


超声波早期诊断法。一般在配种后22~40天进行妊娠诊断。母猪不需保定,只要保持安静即可。靠近后肢股内侧的腹部或倒数第1~3对乳头之间,探头与体轴平行朝向母猪的泌尿生殖道进行滑动扫查或扇形扫查。22~24天断层声像图能显示完整孕囊的液性暗区,可确认为妊娠。


8. 主持人:好,刚刚潘教授介绍了外部观察法、返情检查法、超声波妊娠诊断仪等方法对母猪进行早期妊娠诊断。那么妊娠母猪与后备母猪在饲养上有什么区别?


专家:饲养妊娠母猪的目的在于保证胎儿在母体内得到充分的发育,防止化胎、死胎和流产,生产出数量多、体质强、初生重的仔猪。同时,还要保持母猪中等以上的膘情,为泌乳期多产乳贮备足够的营养物质。保证妊娠母猪健康,才能保证胎儿发育正常。


妊娠母猪的营养需要。应该首先满足胎儿的生长发育需要,其次是满足母猪本身体组织增重的需要,以便为哺乳期的泌乳贮备部分营养物质。妊娠前期胎儿发育缓慢,主要是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分化形成阶段,所以需要营养物质不多,一般采用低标准饲养,但必须注意日粮配合的全价性。尤其在配种后9~21天内,必须加强妊娠母猪的护理和饲料营养的平衡,否则就会引起胚胎的早期死亡。如果日粮中营养不全面,缺乏矿物质、维生素等,会引起部分胚胎发育中途停止而死亡。由此可见,加强母猪妊娠前期的饲养,是保证胎儿正常发育的第一个关键时期。


妊娠后期,尤其是妊娠后的最后1个月,胎儿发育相当迅速,母猪所需营养物质也大量增加。因此,此阶段应喂给母猪充足的饲料,充分满足母猪采食和消化的能力,让母体积蓄一定的养分,以供产后泌乳的需要。同时也可以保证胎儿的营养需要,防止因营养不良而影响胎儿发育。因此,加强母猪妊娠后期的饲养,是保证胎儿正常发育的第二个关键性时期。

日粮中的粗蛋白质最低降至12%,同时满足母猪对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需求。日粮中最好搭配适量的品质优良的青绿饲料或粗饲料,使母猪有饱感,防止产生恶癖行为和便秘,降低饲养成本。妊娠母猪日粮中可含10%~20%的粗纤维。


饲养方式。我国传统养猪业在以青粗饲料为主的条件下,根据妊娠母猪的营养需要、胎儿发育规律以及母猪的不同体况,分别采取不同的饲养方式: 


抓两头带中间。这种饲养方式适用于断奶后膘况较差的经产母猪。母猪经过上一次产仔和哺乳,体况消耗很大,往往比较瘦弱。为了使其迅速恢复繁殖体况,必须在配种前约10天和妊娠初期加强营养,前后约1个月左右。这个阶段除喂给一定量的优质青粗饲料外,应加喂适量全价、优质的精饲料,特别是要富含蛋白质,待体况恢复后再转到按饲养标准喂养。到妊娠80天后,再次提高营养水平,增加精料喂量,保证胎儿的营养需求和母猪产后的泌乳贮备,形成“高-低-高”的营养水平,且后期的营养水平应高于妊娠前期。


前粗后精。这种饲养方式适用于配种前膘况好的经产母猪。妊娠前期胎儿发育比较缓慢,如果母猪膘情比较好就不需要另外增加较多营养,应适当降低营养水平,日粮组成以青粗饲料为主。而到了妊娠后期胎儿生长发育加快,营养需要增多,再适当增加精饲料的喂量,以提供母猪充足的营养,满足胎儿迅速生长的需要。


步步登高。这种饲养方式适用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初产母猪和哺乳期配种的母猪。前者本身还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后者生产任务繁重,营养需求量很大。因此,整个妊娠期的营养水平应根据胎儿体重的增长情况而逐步提高,到分娩前一个月达到最高峰。这样既可以满足母猪的营养需求,也可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产前3~5天妊娠母猪应减少10%~20%的日粮。


9.主持人:刚才潘教授介绍了妊娠猪的营养需要,下面我们再来介绍一下妊娠猪的饲养管理要点。


专家:妊娠母猪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做好保胎工作,促进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防止流产、化胎和死胎。在妊娠母猪的管理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合理分群饲养。妊娠母猪可分小群饲养和单栏饲养。小群饲养就是将配种期相近、体重大小和性情强弱相近的3~5头母猪在一圈饲养,小群饲养的优点是妊娠母猪可以自由运动,不易发生难产和肢蹄疾病;缺点是如果分群不当,胆小的母猪吃食少,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可能因为争斗造成流产。单栏饲养也称定位饲养,优点是采食量均匀,缺点是不能自由运动,肢蹄病较多,影响母猪体质甚至使用寿命。


掌握日粮体积。要考虑三方面:保持预定的日粮营养水平;使妊娠母猪不感到饥饿;又不感到压迫胎儿。妊娠母猪饲粮中要搭配适量的青绿饲料或粗饲料,使母猪有饱感,可以增强母猪消化能力,防止便秘和胃溃疡,还可降低饲养成本。操作方法是根据胎儿发育的不同阶段,适时调整精粗饲料比例,后期还可采取增加日喂次数的方法来满足胎儿和母体的营养需要。


注意环境卫生,预防疾病。母猪子宫炎、乳房炎、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等都会引起母猪体温升高,造成母猪食欲减退和胎儿死亡。因此,做好圈舍的清洁卫生,保持圈舍空气新鲜,认真进行消毒和疾病预防工作,防止乳房发炎、生殖道感染和其它疾病的传播,是减少胚胎死亡的重要措施。


防暑降温、防寒保暖。环境温度影响胚胎的发育,特别是高温季节,胚胎死亡会增加。因此要注意保持圈舍适宜的环境温度,不过热过冷,做好夏季防暑降温、冬季防寒保暖工作。夏季降温措施一般有洒水、洗浴、搭凉棚、通风等。冬季可用增加垫草、地炕、挡风等做好防寒保温工作,防止母猪感冒发烧造成胚胎死亡或流产。


做好驱虫、灭虱工作。猪的蛔虫、猪虱等内外寄生虫会严重影响猪的消化吸收、身体健康和传播疾病,并容易传染给仔猪。在母猪配种前或妊娠中期,最好进行一次药物驱虫,并经常做好灭虱工作。


避免机械损伤。妊娠母猪应防止相互咬架、挤压、滑倒、惊吓和追赶等一切可能造成机械性损伤和流产的现象发生。因此,妊娠母猪应尽量减少合群和转圈,调群时不要赶得太急;妊娠后期应单圈饲养,防止拥挤和咬斗;不能鞭打、惊吓猪,防止造成流产。


适当运动。妊娠母猪要给予适当的运动。妊娠的第一个月以恢复母猪体力为主,要使母猪吃好、睡好、少运动。此后,应让母猪有充分的运动,一般每天运动1~2小时。妊娠中后期应减少运动量,或让母猪自由活动,临产前5~7天应停止运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