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学而(上)

 cntagu 2016-09-28


说明

928日,是孔子的生日,据说在台湾今天是教师节,堂主觉得孔子的生日定为教师节还是很符合中华传统文化特点的。毕竟,他老人家被称为是“大成圣至先师”。

今天在此把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所记的一点东西整理出来,除了纪念孔夫子之外,还有逼迫自己坚持把学习所得写出来这样一个目的。近十天左右,自己通过公众号、网络、图书学习国学中的《论语》这一经典,感觉以前了解得很不深刻,也不系统,所以产生了全面学习一下的想法。由于自己研究不深,不敢说教,就当做是个人的学习笔记,请朋友们批评指正!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并在适当的时机加以温习和实践,不是很愉快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修养的人吗?”

【心得】其一,《论语》中涉及两方面的“语”:一是指孔子说的话,二是指其弟子说的话。其二,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与实践,并激发内在的快乐,而不应该仅仅为了考试、显摆、谋生。要做到快乐地学习既难,又易。说难,是因为现在很多人的学习是迫不得已,被动;说易,是指一旦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就会觉得一切都顺理成章,并终身享受。其三,究竟什么是“朋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有人认为是可以互相帮忙的人即为朋友,也有人认为“同门为朋、同志为友”。不过同门是一种客观存在,同志则是一种主观选择,共同之处是都需要缘分。其四,人人都希望别人理解自己,却容易忽视自己主动去理解别人。不互相理解,就失去了沟通的基础,所以也就容易产生“道不同与相为谋”的想法。不过,即便是互相了解了,也会存在“道不同”的状况。别人不理解你,没必要抱怨,而应该坚持自己的初衷,这也说明了人的修为不是单纯地为了给别人看,获得别人认可,而是要发自的内心,只是这一切极其不易。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在家能够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在外却喜好触犯上级,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级却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为人处事治国等原则也就有了。而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就是仁的根本啊!”

【心得】其一,此言为有子所言而非孔子。有子,即有若,孔子的弟子之一,字子有。其二,此言有些绝对,因为世上确有在家孝顺父母,但在外明争暗斗、犯上作奸之徒。其三,有子的观点应该是“为仁者以孝悌为本”,孝是指为对家中的父母、长辈的奉养与顺从,悌是指对家族中的平辈之年长者的顺从。儒家应该是把为人的原则从亲情中延伸到社会之中。也就是把家庭中的长辈与社会关系中的上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与社会关系中的同级等同起来。其四,儒家以孝为先,体现了中华民族尊重祖先的传统。与之相对应,基督教强调的似乎是即便长辈与子女也是共同站在上帝的面前而人人平等;印度教认为一个人之所以“托生为人”是自己上辈子修炼的结果,似乎也与父母无关。这似乎是不同文明的一个区别之处。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心得】个人对这句话似乎没有理解清楚,也就是说感觉这句话有问题。如果说孔子这句话是对的,那就必须有两个前提:一是说话者必须“心口如一”;二是“良言一定苦口”。也许,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反对花言巧语、言不由衷,而要言由心生、开诚布公”,也就是说话时真诚为先,“言”“色”其次,但不能本末倒置。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信守承诺了呢?我传授给别人的东西自己是不是实践了呢?”

【心得】其一,曾子,即曾参,字子舆,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是他撰写的。其二,儒家的“忠”不仅仅指对君王的“忠诚”,而应该是指对一切自己应该所做的事情(即履职尽责)的全身心投入的态度。所以可以理解这段话是一个人要在职场上时做到“权”与“责”的统一,与人相处时要做到“言”与“行”的统一,教育他人时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


【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有节制地开支用以爱护人民,要让百姓要不误农时”。

【心得】儒家所强调的“仁”,是在“礼”的基础上的“仁”。也就是先要区分不同阶层,然后在此基础上强调“仁”,通俗地说就是君王要做好君王的事,士大夫要做好士大夫的事,老百姓要做好老百姓的事。至于君不君、士不士、民不民时应该怎样去做,堂主目前还没有看到儒家的答案。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身边,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要顺从兄长,说话既要谨慎又要诚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身体力行后还有闲暇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心得】这观点用现在的眼光看似乎不大对头,好象是教育孩子先注重品德再学习文化。不过堂主觉得这与时代有关,孔子所在的年代的学,远不如现在孩子们要学的东西多。不过也可以这样理解,那就是孔子强调把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应该放在第一位,而学业上的教育是第二位的。现在的家长更注重孩子的学业上的培养,各种班都上,无非是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这并不是说不注重品德方面的培养,只是这种培养应该由谁负责?或由谁负主要责任?孔子没有说,我们也是各有不同。


【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重贤轻色;侍奉父母能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奉献生命;同朋友交往,诚实守信。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心得】其一,这是子夏说的话,据说他比孩子小44岁。其二,这代表子夏评价一个人更为看重的是他的品德修养。也算是对上面一段的强调与补充吧。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立志成为君子的人,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会见识浅薄;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志趣不相投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心得】孔子对君子的界定,不但要有品德,还要举止庄重威严、学习积极主动、交友慎重有益、知道不足就改等优点。儒家强调“仁”,但也强调“智”,而不学习就不会有“智”,没有“智”就难以判断对错。所以可以把这个看作是儒家对仁与智的关系的阐述!


【原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引导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心得】据说,孔子50岁之前以为他人主持葬礼为生,不管是否真的如此,这应该是属于他再次强调“孝”的言论。至于为什么么重视祖先就会把百姓引导到忠厚老实之上,本人是觉得缺乏可信的逻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