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这所闹市的幼儿园,孩子每天开会,自己决定学什么

 rwxiu555 2016-09-28

文 | 厉校麟  摄影 | 洪宇哲

编辑 | 闻琛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如果,当你指使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去做某件他不愿意做的事,他反问:“你的事情我都没有替你决定,为什么你要决定我的事情?这不公平。”你会不会很惊讶?


再如果,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他被扣了帽子:“你是小气鬼!”他能平静地小声嘀咕:“无论你说多少遍小气鬼,我都知道我不是!”你会不会很惊讶?


又如果,她独自一人用磁力片搭了一个冰激凌,别的小朋友说:冰激凌不是这样搭的!她轻轻地回复:“我的冰激凌就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你,会不会很惊讶?




这样的孩子当然不多见。孩子们往往听从大人的指示而不敢有所表达,做错了事大人一个眼神就会让他担心害怕,小朋友一句童言就能让哭得不能自已。当然,若你并不感到惊讶,说明你的孩子从小就对自己有非常积极的自我认同,并且具有了独立思考的精神。

 

在自由、尊重、民主、平等氛围下长大的孩子,不会在成人压制的环境中迷失和妥协。”在杜可名的绿种子童园,我看到了这样的孩子。



向英国最古老的民主学校致敬

 


暑期闷热的下午,推开紧闭的绿色大门,进入一座西班牙风格的花园洋房,看到了杜可名一手打造的绿种子童园。知了声声不断,绿意甚浓,一些孩子在午睡,一些在室内自由玩耍。



▲ 绿种子童园就在这绿意葱茏的花园洋房里

 

杜可名原来是一名高中语文老师,因为偶然读到《卡尔·威特的教育》,决定成为幼儿教师,还辞职跑到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攻读早期教育。15年后的2014年,她回国寻找机会成立了绿种子。


小小的个头,顶着马尾辫儿,杜可名没有什么园长范儿,言语间透着一股劲。

 

“很多来访的人都会问我这个问题,你们是华德福?蒙特梭利?还是瑞吉欧?我们不是任何一个已有模式,我们是绿种子自己。这些为世人广为接受的早期教育有自己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生态,而我们要为眼前的这些中国孩子创造适合他们的模式。好的教育模式都离不开一个中心,就是了解儿童、尊重儿童。在绿种子,我们把儿童当成是能独立思考的个体,把选择的权利还给他们。”

 

别人认为这是大胆的教学实践,可名却不以为然,觉得自己只是在开一所正常的学校。就是可名口中所说的正常学校,被很多熟知夏山学校的人感慨,好“夏山”。


▲ 英国夏山学校

 


英国夏山学校创办于1921年,是一所规模不大的私立寄宿制学校,只接纳一百多名学生。它是进步主义民主教育的实践典范,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儿童民主学校”。


学校实行弹性上课制、不分级学校制,规范日常生活的各项规定由师生一起民主协商而定,强调孩子的人格和品性成长远远比学业优异更为重要。“让学校来适应孩子——而不是让孩子去适应学校。”这是创办人尼尔提出的办学理念,近一百年来从未动摇。



在绿种子,儿童议会,混龄不分班,打破空间时间限制,自由游戏,学什么大多由孩子说了算,将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放到第一位……这些看起来都闪耀着夏山学校的教育光辉。



▲ 绿种子办学理念

 

关于绿种子理念的一段宣传词更是和夏山学校相当一致。

 

“这是在模仿夏山吗?”我不禁问杜可名。

 

“我选择这段话是因为它和自己的心意如此相通,是向尼尔和夏山致敬。尼尔身上有一种光辉,是对人性的深谙、接纳、理解和尊重。不过我并没有打算做一个中国的夏山,夏山是不可复制的,今天的绿种子是我们基于已有教育研究和方法的学习和践行,是基于我们对自己孩子的观察和不断思考。”

 

“我想,好的教育都是殊途同归的,最终会奔向同一个方向。”

 


儿童议会,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孩子

 
▲ 儿童议会



什么叫尊重儿童?就是不代替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事情,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孩子,不让他们在成人主导的世界里感受到来自成人的压制与恐惧。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能力表达自己的想法,不管多小,他们都是能够独立思考的个体。”这是可名在介绍绿种子的儿童议会时,反复强调的。

 

她告诉我,其实绿种子一开始并没有儿童议会,这个想法也不是她而是由主教老师赖佳欣提出的。赖老师年纪很轻,华东师大学前教育硕士毕业三年,可名用“很有天份”来评价赖老师。



▲ 赖老师和孩子一起阅读

 

“混龄的大小孩子间常会有冲突,我就跟可名商量,下午放学前的再见圈可以设计一个‘机会’,让冲突中受到伤害的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佳欣回忆,试行第一天,效果蛮好。

 

“有个孩子就指出今天谁谁谁的做法让他不开心了,被指的那个孩子呢,就解释他当时是什么情况……慢慢地,就童园的一些规则,孩子表达的想法也越来越多,那干脆就成立一个儿童议会吧。”

 

“儿童议会”里,孩子们的表现,让佳欣和可名看到,这么小的孩子,完全有能力就一件事表达自己的想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和夏山学校一样,议题都由学生提出,不一样的是,在绿种子举手投票的是年龄更小的孩子。

 

孩子们就某个孩子提出的议题,各自陈述理由,说服别人,然后投票,达成意见。“涉及童园公共利益,我们不希望是大人的想法限制孩子。”可名说。

 

采访当天的议题,因为一位小朋友提出要多买几个“汪汪”(童园的吉祥物,毛绒小狗),大家就到底要不要多买这个议题,开始讨论。因为没有用视频全程录制,以下用文字完整记录持续20分钟的议会(上下滑动可看全文):



议会主题:要不要多买几个汪汪?

议题背景:汪汪是童园的吉祥物,是一只毛绒小狗,每天点唱汪汪歌,让最后被点中的小朋友带回家。有一个小朋友提出来,为什么不多买几个汪汪,这样就不用等太久才能轮到自己。

参加议会人员:两位老师,19名小朋友


议会过程如下:

赖老师:今天我们一起讨论昨天没说完的提议,你们觉得小M的提议怎么样呀?给童园多买几个汪汪,你是同意呢?还是有不同的看法?来,我们按顺序一个接一个讲。

X:我觉得应该有很多很多的汪汪!

赖老师:为什么你觉得要很多很多的汪汪?

X:这样大家就不用等很久,每个人每天都能带回家了!

Y:但是太多汪汪的话,幼儿园也放不下,到时候就乱套啦。

D:我也是这么想。

赖老师:D,你的看法是什么?

D:我不同意,因为这样每个小朋友的汪汪都一样,那弄混了怎么办呀?

Y:太多汪汪的话,大家会抢的!

D:我觉得大家都有汪汪了,天天都带回家了,时间久了就腻了!

(此时,有一个小朋友要求D坐下说,D马上回答,我就想站着说嘛!)

Y:如果有很多汪汪的话,教室里会非常的乱,不仅会抢来抢去,而且每天都带汪汪回家,带了太多次,就会腻掉的。

赖老师:嗯,有可能。

园长:我的想法和Y一样,大家只有一个汪汪就都会很珍惜他,因为他很珍贵,但多了往往会怎么样呢?会不会觉得不珍贵了呀!

孩子们:会……会……会!

园长:所以,我也不同意小M的提议。

赖老师:那小M你提出这样的想法,是不是因为童园的小朋友越来越多,要等汪汪等得太久?但我觉得Y说得挺对,每个人都有一个汪汪,都能带回家的话,就会腻。那可不可以中间……

此时赖老师的话,被一个孩子打断:腻是什么呀?

Y(立马站起):腻就是,比方说你每天吃一种东西,会不会吃到最后就不爱吃了,这就叫腻!

赖老师:嗯,所以我的意见是,综合这两者考虑,除了汪汪,我们可不可以再多买一个小玩具,不叫他汪汪,取另外一个名字,每天可以轮到两个小朋友。

孩子们:我同意……我也同意!

赖老师:那接下来开始投票的就不是小M的提议了,是我刚才的提议了,那同意再买一个宠物玩具的请举手。1、2、3……17,17票!好,17票同意,我再数一下。我们今天在场总共有多少人,19人,还有2个人没有举手。T你的看法是什么?是不同意呢还是?

T:你同意我们再买一个玩具作为童园的宠物吗?(小小D才2岁,T给他解释,小小D还太小,没有给出应答。)

赖老师:那根据投票结果,现在绝大多数人都同意这个提议,那我们就请园长下周给我们买一个新玩具好吗?

园长:好,那下周我会再给大家买一个新的毛绒宠物,然后我们再一起给他取新名字。



 

可名说,议会主题她是无法预知的,完全取决于当天孩子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在议会时直接发起讨论。

 

“儿童议会是绝妙的创意,从小培养孩子们民主议事、民主决策的意识,将来才会在成才过程中全面发展,我投一张大大的赞成票。”一位孩子外公在绿种子家长群里说道。

 

“我觉得绿种子培养孩子最好的习惯之一就是质疑。孩子常会反问我,是不是一定要听我的,而且在家会经常发起家庭会议,要求和大人一起商定规则。”另一位家长Liz说。

 

Liz的儿子曾在绿种子上学,但因家住远郊,路途实在太远,只能和他协商就近上学试试。“当初那么远也要送他到绿种子,就是看重绿种子坚定捍卫了儿童自主掌控生活的权利,尊重每个孩子成为自己的发展过程。”

 

 


自由游戏和在家里玩有何不同?




▲ 在自由游戏中学习探索

 

在绿种子,杜可名打造的是无边界的学习空间,孩子们每天在上下两层楼里自由跑自由游戏,包括戏剧屋、建构屋、运动屋、艺术屋、音乐屋,以及一间最大屋子里的阅读区、认知区、自然科学区,一天的活动中最多的就是自由游戏时间。

 

曾有家长问杜可名,绿种子每天不教东西吗?那么多自由游戏时间,不就是玩吗,我们在家也自由玩啊,有什么区别?


在戏剧屋缝制服装

 

有什么区别,在于是谁在观察孩子自由游戏,你能看懂什么、能看到什么,你能因为你看到的而提供什么样的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比如,一个孩子站在某一高处,从上往下扔东西,老师假如经过观察判断他不是在破坏也不是要伤害别人,而是在体验一种垂直模式,那老师就会为孩子准备一些不同的东西以体验各种落下来的感觉,如重的、轻的、面积大的……来让孩子尽情扔个够。这和在家里由普通父母陪孩子自由玩还真不一样,因为后者往往伴随的是:宝宝不能扔……一下子就斩断了孩子探索物体坠落的机会。”



▲ 磁铁游戏

 

“再如,一个孩子与其他小朋友抢玩具,你在家怎么做?——我们要分享……我们来轮流……妹妹小你让她……都是大人的意志。而在绿种子,老师会在很短的几秒钟内观察并作出判断,该不该介入,有些孩子,需要给他和他人自然发生冲突的机会,看他会如何处理。”

 

“有些孩子,表达情绪和想法的能力尚不成熟,老师就会做适当介入,但全程都不会给出自己的意见,而是会一直问孩子,‘你是怎么想的?他是这么认为的,你觉得呢?你想怎么办?’,让孩子在冲突中观察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想法,积极寻求冲突的解决。”


观察影子

 

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思维,给予孩子需要的学习环境,杜可名认为只有具有专业知识储备的成人才能做到,这和普通父母陪孩子在家里玩当然不一样。

 

“孩子那么自由,那怎么来建立他们的规则意识呢?”我还是有点好奇。

 

“这个问题,我回答了无数遍。”可名笑言,“也许我们需要先反问自己,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我们对自由的定义是什么?自由不是说让孩子做任何想做的事,而是在一定规则下,他不想做什么的时候,有权利不做。自由和规则并不是对立的。

 

杜可名说绿种子当然有规则,但所孩子们不是由于害怕破坏规则带来的后果而遵守规则,而是出自对规则背后的原因的理解,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公共利益,再说,很多规则是通过议会一起协商出来的,具有共识。

 

“自律更是需要内化到孩子心里,不是因为恐惧而屈从于成人的意志。”

 

就拿午睡来举例子,可名说:“我们不强制所有孩子都要午睡,当午睡的孩子提出来楼下不午睡的孩子太吵,那该怎么办?问题放到儿童议会来协商。听到别人的真实想法,让尚处于自我为中心的孩子逐渐意识到,午睡期间,我没有大声喧哗的自由,因为会影响他人的利益。如果我想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那么我也要学会不侵犯他人。”

 


学什么大多由孩子说了算

 

超市主题学习



绿种子的学习模式,是主题式学习。一般幼儿园也采用主题教学,不同之处在于,主题往往不由成人预先设定,而主要来自孩子们临时生成的发问、兴趣和需求

 

“主题往往来自孩子们的真实生活,他们发问,我们来提供学习的条件。”

 

“有一次,马桶水箱投放了蓝色的洁厕灵,孩子上完厕所,看到自己的尿尿变绿了,惊讶问老师,为什么尿尿变绿了?老师就说我们一起来找找原因吧。”接下来,我们就设计“颜色的秘密”这一主题学习,购置三原色植物色素,让颜色的变化发生在孩子自己手里,从中他们可体验到颜色如何相配和变化、数量如何影响颜色的深浅,使色彩更加丰富。



蚂蚁主题学习

 

不过,也并不是所有主题都来自孩子发问,有些是老师观察到了孩子的需求后开展的。比如,某一时间段内,一个孩子喜欢拉小团伙,孤立他人,老师看到后就会设计一个“如何与他人相处”的主题学习。

 

因为是混龄,还要考虑不同年龄层次孩子的需求。同一主题下,老师要准备不同难易程度的材料。“比如,飞机的主题,五六岁的大孩子,我们会准备比较精密复杂的折纸飞机的材料,而两三岁的小孩子,准备的就是白纸,让他随便折。”


大孩子制作的飞机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对同一个主题感兴趣,所以在绿种子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多主题并行,并且,玩不玩、玩多久、玩哪个主题等,都由孩子自己决定

 

“这很像瑞吉欧?”我问道。

 


瑞吉欧教学法因发源于意大利的城市Reggio Emilia而得名。它的特点是强调孩子自主性的学习,选择主题时不是以教师为主导,而是充分重视儿童的兴趣。学者专家、家长和教师多方合作,帮助孩子发展主题,以各种艺术手段表现学习的结果。

 


“对,的确有一点。”杜可名在读研究生时听了一场名为“编织未来”的讲座,介绍瑞吉欧的教学模式。这个主题是一个孩子问老师毛线是怎么来的,老师策划了一场从参观农场开始到毛线生产工厂的学习,历时3个月,让孩子亲手剪羊毛、染色、编织……可名觉得这样的模式让人心生敬意与向往,去年她去了一趟意大利,在瑞吉欧亲身体验了这个城市和它独特的教育生态。



瑞吉欧教学法的相关著作

“不过在国内我还是觉得瑞吉欧较难实施得漂亮。”杜可名认为,意大利是一个每个毛孔生来就富有艺术创造力的国度,绿种子就有一个意大利的混血孩子,她每天自己搭配自己的服饰,独特又有魅力,随手的涂鸦,色彩搭配惊艳。是这种血液里的东西决定了瑞吉欧的一个特点是‘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有无拘无束的艺术表现来展示学习的成果。而中国和普遍的中国幼儿园老师,也许不太具备这种天生的基因。

 

在学习模式方面,杜可名认为大道至简,符合儿童发展需求的就是好的模式。孔子的 “因材施教”,美国的DAP(发展适宜性实践)(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都是质朴的表达。“DAP其实不是一种具体的模式,而是一种教育哲学,前面我们说的瑞吉欧、华德福等可以说都是基于DAP哲学的一些实践模式。”

 

杜可名特别指出,“DAP的迷人之处在于:有些孩子天生就是追随者,喜欢听从安排,那老师直接安排这样的孩子做什么样的游戏就是符合他的好教育。”。

 


社会性发展优于知识学习




在院子里玩耍

 

绿种子的育人目标是让孩子在社会性发展、情绪发展、语言发展、认知发展、审美发展、身体发展这六大领域都能获得适宜性发展。杜可名把社会性发展放在了第一位,和夏山学校一致,强调孩子的人格和品性成长优于知识学习

 

“社会性发展能力就是要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认同,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制定计划、组织、做决定的能力,普世价值观、跨文化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杜可名又把积极的自我认同放在首位。

 

这些听起来很空,但在每个条目下,针对孩子有可能的各种行为,细化成一条条可执行的引导细则。

 

在当下很大一部分家长希望孩子很小就可以会双语、会奥数、有特长的情况下,为什么绿种子逆流而上?

 

“因为我们时常在思考,影响一个人幸福的打底因素到底是什么?假如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常有怀疑甚至不认为自己有价值,不能认识到他人和自己不一样,不能和不一样的他人好好相处,他仍然可能学业很好,或者工作能挣很多钱,但是是否内心平和幸福呢?”

 

她信手拈来绿种子孩子生动的例子。“如有个孩子,别人说她是小气鬼,她会小声地说,我不管你说多少遍我是小气鬼,我知道我不是。我相信这样已经在建立起积极自我认同的孩子,将来长大就不大会因为别人对自己不正确的评价而影响到自己。”

 

这种强烈的自我认同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家庭和学校给予无条件的接纳。

 

“要让孩子知道,对于他这个人本身,不管他是什么样子的,我们都是无条件接纳他,爱他。这不是说他的任何行为都会被接受,而是说从小给予孩子一个概念:问题不等于人,成人不接受他的某个行为不代表他整个人都不好了,我们爱他,因为他是他。只要一个孩子建立起这一点信念,心中就会有强大的安定。这份安定,是重要而稳固的基础。”

 


这样的孩子可以很好对接小学教育吗?




阅读角

 

在这样大胆而创新地实施以儿童为中心的模式的地方,我还是会问,这样的孩子能对接主流的小学教育吗?特别是上海幼升小竞争那么激烈的地方。

 

然而,可名并不认为绿种子是一个创新的学校。

 

“可能大家经历太大范围太长时间内教育无视人的需求,所以反而觉得我们做得特别不一样,其实,绿种子只是一个正常的学校而已。”

 

我们太缺乏关怀人的教育,所以往往会把好的教育想象成一种真空的、无菌的理想状态,才会有这种孩子如何适应残酷的小学的担忧。如果一个孩子建立起了强大的积极的自我认同,能理解他人,健康地与他人相处,自己的兴趣都被保护得很好,又拥有良好的学习能力,试问,这样的孩子去哪里会不适应呢?”

 

“在绿种子,我们经常跟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他这么做是有原因的’,假设一个上了小学的孩子因为做错题目被老师当众批评,他会合理表达自己的不愉快,同时,他会理解老师的行为是有原因的:


可能因为当众批评是这位老师习惯用的方式,但凡他有能力用更好的方式他就不会采用当众批评我的方式。那么,你认为这个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是不是比那些胆战心惊、压抑屈服的孩子拥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呢?”

 

 “而谈到学知识,如果一个孩子学会了观察、质疑、分析和协商,他对知识的学习能力也不会差。倒回来看,如果说绿种子的孩子毕业出去后就无法在所谓的残酷社会里生存的话,那这里就一定不是一个真正的好教育。当然,能生存和适应传统模式,不意味着没有牺牲,就好比一棵树被移植到了一片养分不充分的地方,它只能长到现在这样高,而你也许永远都不能看到它原本可以自由充分长到的最高是多高。

 

同样的问题,我在Liz身上也看到了自信和坦然。“我现在的心态已经变得很平和,觉得不管孩子在小学教育过渡期会遇到什么障碍,如果他在学前有了更多的自主性,那无论环境或者学习方式怎么变化,都不会对他有太大影响,那种精神反而是优势。”

 

“并不觉得绿种子的孩子不能对接主流教育,相反,我觉得绿种子非常有潜力在未来提供优秀的小学教育。”Liz补充道。

 

到今年秋季,绿种子将有3名小学生,提供能够接轨的小学教育也在杜可名的规划中。

 

可名认为,那些从小让孩子参与到幼升小大战的家长,也许从未曾真正看到孩子需要什么,也许都是用大人的角度、担忧在思考。而这一切也许会非常振振有词,因为它们被冠以“父母之爱”的名义。

 

采访最后,知道可名在精力允许的情况下还会推出父母课堂,为家长提供系统性的学习。“现在的育儿学习满天飞,太碎片化,多为术,少有道。我建议家长看一些以研究为基础的专业书籍,多一些独立思考的能力。”

 

借机,让可名推荐了以下几本书:


1.读懂幼儿的思维:幼儿的学习及幼儿教育的作用




2. 观察儿童——儿童行为观察记录指南




3. 儿童社会性发展指南:理论到实践




4. 孩子是如何学习的



5. 教儿童学会思考




6. 3~8岁儿童的数学经验(第五版)



 


采访后记NOTES



1999年,杜可名北师大毕业,成为深圳一所普通高中的语文老师,很多学生并没有想过将来要上大学。她曾经认为高中教育最重要,不久她便开始自我怀疑。

 

“我看到到了高中很多孩子性格已经成型,很多时候,面对这些孩子的问题,我经常追问‘这些孩子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




 

一次偶然的机会,杜可名读到《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关于早期教育的书,虽然该书讲的是一个特殊的个案,却让她豁然开朗。她决定要到人之初的源头去探索教育,从一名高中老师变成幼儿老师,办一所自己心目中最好的幼儿园。


2004年,杜可名考入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的人类生态学院,学习儿童早期教育。密西根州立大学的基础教育连续25年蝉联全美第一,让可名更为自豪的是,她是系里100多年来第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研究生。

 

相比成为一名幼儿老师,杜可名另外一个身份更久远,那就是美国Pass Love Charity Foundation(爱心传递慈善基金会)发起人,蒲公英乡村儿童图书馆的发起人。

 

受美国平民慈善理念的影响,2006年可名花20美元注册成立基金会,在这之前,她已通过个人捐款资助了十名贵州山区的贫困孩子。


2008年后,她全力发起和推动“蒲公英乡村儿童图书馆”项目,贵州、广西、安徽、山东、湖南、浙江……多数为他人主动捐赠的善款已打造100多个儿童图书馆。



 

“好书对人的精神滋养,是伴随一生的。”这是杜可名投入巨大精力在乡村小学建立优质儿童图书馆的初衷。“宁要好梨一个,不要烂梨一筐。”这是她给乡村孩子挑书的态度,“比阅读更重要的是思考”,是她对图书馆更高的价值期待和努力方向。送去好书是简单的,但是只有拿着书的人脑子中对儿童的观念、对教育的观念、思考的方式改变了,才是一个学校真正有可能发生变革的动力。

 

“如果和我出国前想的一样,回国后开一个幼儿园,那么只能影响少数一些孩子。一定程度上庆幸10年前命运让我选择了走上慈善的道路,让我有机会为成千上万的孩子带去改变。虽然绿种子的理想推迟了10年才实现,但是蒲公英的选择,和今天做绿种子,背后的教育精神是一致的,希望我个人的小小努力能让中国更多的成人们真正看到儿童,让教育真正为儿童而生。”


声明:文中人物除杜可名和赖佳欣,其余皆为匿名;绿种子相关图片版权和肖像权为供图者所有,请勿随意复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