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药健康素养常识

 辰龙在天 2016-09-28


第一章 中医养生保健基本知识

中医养生保健

中医养生保健,就是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遵循阴阳五行、季节时令、升华内敛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通过情志、饮食、起居、运动等养生方法,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等目的的保健方法。

中医养生学继承了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以“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的整体观为出发点,主张以“天人合一”的思想去看待生命和生命活动。养生方法以保持生命活动的动静互涵、平衡协调为基本准则。主张“正气为本”,提倡“预防为主”。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最早见于《庄子》。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

中医养生的理念强调顺应自然、阴阳平衡、因人而异。“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行气玉佩铭)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始见于《黄帝内经》:“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历经长期的实践,逐步构成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愈后防复”的理论体系,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丰富多样的技术方法。未病先防,治在未病之先。既病防变,治在发病之初。除邪务尽,使病愈防复。

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被称为中医养生的源头,是一部讲“内求”的书,主张健康长寿要往里求,往内求。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和内涵。分别从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等方面,结合当时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同时也为中医养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 阴阳学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体现出中华民族辩证思维的特殊精神。阴阳范畴引入医学领域,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在中医学中,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是标示事物内在本质属性和性态特征的范踌,既标示两种对立特定的属性,如明与暗、表与里、寒与热等等,又标示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如动与静、上与下、内与外、迟与数等等。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

※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将事物归属于五行,并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协调平衡的整体性、统一性和事物正常发展运动变化的规律,用相乘、相侮来解释事物间平衡失调的机制。五行理论巧妙地运用于医学领域,以五行辨证的生克关系来认识、解释生理现象,尽力适应内部自然规律以养生,努力掌握人体运行机制以防病、治病,成为中医养生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

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某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间存在着某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抑制、制约、克服的作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相乘指五行中某一事物对其所胜一事物的过度克制。相乘的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之间的克制次序遭到破坏,出现逆向克制的异常相克现象,又称“反克”。因此,相侮的次序与相克的次序正好相反。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相乘、相侮是五行关系中正常的生克制化失调所出现的异常相克情况。实际上相乘、相侮可同时发生,即某一行力量过强时就会乘其所胜,侮其所不胜;某一行力量虚弱时会导致其所不胜的相乘和其所胜的反侮。

※ 藏象学说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养生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

藏象学说发展主要基于“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观察研究方法,因而其观察、分析的结果,必然大大超过了人体解剖学的脏腑范围,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因此,藏象学说中的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藏象学说中的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学中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藏象更重要的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以脏腑分阴阳,一阴一阳相为表里,脏与腑是一整体。比如,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胧以及心包与三焦相为表里。

五脏生理功能及外在表象联系表中医药健康素养常识--第一章

※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即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它补充了藏象学说的不足,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药归经的又一理论基础,是中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意指人体气血运行、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周身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是古人在长期生活保健和医疗实践中逐渐发现并形成理论的,它是以手、足三阴和三阳经以及任、督二脉为主体,网络遍布全身的一个综合系统,它内联五脏六腑,外布五官七窍、四肢百骸,沟通表里、上下、内外,将人体的各部分连接成有机的、与自然界阴阳属性密不可分的整体。它不仅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而且是人体保健、养生祛病的重要依据。

经络的组成

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脉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属于经脉方面的,以十二经脉为主,属于络脉方面的,以十五络脉为主。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与脏腑的对应

经络与脏腑的对应关系,可以从十二经脉的名称看出来:肺——手太阴肺经,大肠——手阳明大肠经,胃——足阳明胃经,脾——足太阴脾经,心——手少阴心经,小肠——手太阳小肠经,膀胱——足太阳膀胱经,肾——足少阴肾经,心包——手厥阴心包经,三焦——手少阳三焦经,胆——足少阳胆经,肝——足厥阴肝经。

人体经络系统中医药健康素养常识--第一章

※ 运气学说

运气学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五运(木、火、土、金、水)与六气(风、寒、暑、湿、燥、火)相配来解释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宇宙万物尤其对人类影响的学说。

五运是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来概括一年五种气象变化的总称,即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素问·天元纪大论》说:“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五运之气有盛衰及平气变化。盛,即五运之气太过而有余。衰,即五运之气不及而衰少。若五运之气既非太过,又非不及,为平气之年。平气是由运太过而被抑制,或运不及而得资助所形成的。平气之年,气候平和,疾病很少流行。

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各见五行特征。五行临御五方,合应五时,就产生了寒、暑、燥、湿、风五时气候更迭的主气,反映出一年中气候寒、热、温、凉的变化。故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素问·天元纪大论》)五气和五行,分之则二,合之则一。化气为风、寒、湿、燥、火,成形为木、火、土、金、水。形气相感,形化气,气成形,形为阴,气为阳,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故曰:“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素问·天元纪大论》)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养生和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养生观点的多面性。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辨证观。提倡未病先防、未老先养,天人相应、形神兼具,调整阴阳、补偏救弊,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 养生顺自然

这是中医“天人合一”养生观的体现,中医将天地看作一个大宇宙,将人体看作一个小宇宙,天人相应,人体无时无刻不受到天地的影响。《黄帝内经》载:“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在养生的过程中,既要顺应自然规律,又要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统一,正如《黄帝内经》所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上知天文,即明确日月星辰的变化与风湿寒暑的关系;下知地理,即熟悉地域方位、高下、寒温燥湿与物候变化的关系;中知人事,即了解社会地位、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掌握天、地、人三方面的知识,才能收到较为满意的养生效果。

养生要顺应自然,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身体上要顺应自然规律。二是指精神上要返璞归真,抱元守一。把大自然中的人与动植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清、摆正,达到和谐。人生于天地之间,要顺应自然界的环境变化、四季更替,接受并不断调整以适应外界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同时注重内在的精神修养,不妄想、不强求、不逆行,知足常乐。这样既可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可和谐人与他人的关系,进而还可和谐社会。

※ 养生要审因

中医养生讲究“三因制宜”“审因施养”,即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选用不同的养生方法。现代社会生活模式逐渐转变,从“因时”着眼,人们不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应该更好地协调工作、休息与睡眠的时间;从“因地”着眼,人们也不再居住在村庄,而是居住在闭塞的楼房里,冬有暖气,夏有冷气,所以应该多进行一些室外健身运动,既可提高机体对寒暑变化的敏感性,又可消除孤独感;从“因人”着眼,人们亦不再以体力劳动为主,而是转向从事脑力劳动,所以应该通过跳舞、拳术、慢跑等方式增加机体运动的机会。

※ 养生重形神

形神兼养是心身合一整体观的体现。中医养生历来注重身(即身体)和心(即精神)两方面结合,即不但关注有形的身体锻炼,更关注无形的精神调养,身体可以影响精神,精神也可以影响身体,两者缺一不可。古人认为“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黄帝内经》强调“形与神俱”,就是说在养生过程中,既要重视生活规律,保证身体健康,也要注重精神、心理等多方面的调摄,“戒怒”“慎思”,避免各种不良精神刺激。中医讲: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可见,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不良的情绪会影响机体的健康,而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抗御疾病的能力往往也会随之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 养生平阴阳

中医提倡阴阳平衡的健康观,追求心身阴阳的平衡是中医的养生目标之一,“阴平阳秘”即阴阳平衡之人被视作健康的人。所谓阴,往往被看作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所谓阳,往往被看作人的功能表现。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人体之所以会生病,本质上是因为阴阳失去了平衡,造成阳偏盛或阴偏盛,阴偏虚或阳偏虚的状态,如果设法使偏盛的一方减少,偏虚的一方增加,使阴阳恢复原来的平衡状态,病症便往往随之消失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保持机体的“阴平阳秘”。

※ 养生贵养德

古往今来,儒、释、道各家都把道德修养置于养生之道的首位,就是因为它既是修身养性的诀窍,又是为人处世的法宝。早在春秋战国之时,孔子就提出“德者寿”的主张,德者寿的观点是儒家养生思想最为集中而典型的体现,儒家特别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在养生中的作用,主张突出个人养德的主动性,来达到道德自我完善的境界,并认为这是人们得以长寿的基本要素。道家亦十分重视修德与长寿的关系,晋代养生家葛洪在《抱朴子》中说:“若德行不修,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就是说如果忽视德行修养,只是求助于方术药物,绝难益寿延年。古代医家更是把德与寿连在一起,提倡“积德延年”。唐代名医孙思邈亦说:“道德全,不祈善而得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

养生强调人应该具备善良、忠诚、富于爱心和同情心、友好、仁慈的美德,这些美德不但有益于自身,更有益于社会。更重要的是,拥有这些美德的人,往往能够更好地体会到天地自然与社会生活的愉快,更容易享有健康的心理。《黄帝内经》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是适用于当代人心灵养生的一个良方。所谓“恬淡虚无”,是一种平和的心态,强调的是一个“静”字,现代人的浮躁,往往根源于心不静;如果在“恬淡虚无”心态的基础上,达到“精神内守”的状态——即精气和神气留在体内而不外泄,自然“病安从来”了。

※ 动静需结合

生命始终处于运动变化的状态中,要保持生命力的旺盛不衰就要适当地运动。但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量力而行”,不要勉力为之。动养生和静养生是中医养生的两大法宝,各有所长。按照阴阳的原理,动则生阳,静则生阴。练动功可以增强精力,提高工作效率;练静功的则可以降低人体消耗,寿命相对较长。只静养不运动是错误的,只运动不知好好休息就更不对,因而,正确的养生应该动静结合,刚柔相济,有动有静,不可或缺。当阳气过剩时就需要静,以平和阳气;反之,当体内阳气衰弱、阴气过剩时就需要动,以补充阳气。尤其上班族,往往长期久坐不动,易产生阳虚,这就需要一定的动养。同时,动静养生要考虑到天时,例如,在阳气充盛的上午锻炼,会有助于补充阳气,而在阴长阳消的傍晚,散散步较为适于阴虚之人。

除了身体上的锻炼外,还要锻炼大脑,大脑和身体其他器官一样,也是用进废退,要防止大脑衰退,就要勤于思考,科学而合理地用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