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抹不去的记忆:泾阳“地下四合院”之兴衰

 罗凯东 2016-09-28


爱在泾阳, 聚会 交友 分享】

关注泾阳正在发生的...


  泾阳地处渭北,这里黄土深厚,物产丰富,古时就有先民在此穴居生活。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先民们的地洞式居所,早已成为历史,代之而来的是“冬暖夏凉”的地坑院。所谓地坑院,乃在平地开挖方形地坑,再在四面崖壁上挖掘窑洞,成型后类似于北京的四合院,以窑洞孔数多寡可分为“六合头”、“八合头”、“十合头”、“十二合头”等不同大小的地坑院,以满足家庭,甚至于家族的居住需要。

  


  常言道:“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坑头”。七十年代前,要想修造地坑院,先得申请宅基地,等宅基地批下来,再找阴阳先生看好风水,用罗盘定好位置,在地面上画一个边长数丈的正方形,择好吉日,安了土神,便开始用镢头、铁锨、笼筐、辘辘等原始工具,以人挖肩挑、走马蹬路、辘辘绞等方式,掘出一个三丈多深的正方形土坑,然后在四周崖壁上凿挖窑洞,一般情况下,还在南边的墙壁上凿出一个长坡钭的洞子,直通原面,作为进出的通道,之后在院子中央打一口渗窖,再请窑匠对窑洞精修一番,在门洞口盖一个标志性的门楼,这样地坑院的土方活就算基本完成了。


  土方活需要很多的劳力,一般几家人合作,多在农闲时间,有时一干就是一年多时间。而剩余的“细发活”,一般由男主人领着一家老小来完成。当新凿的窑洞经过几个月的风吹日晒后,彻底干透,主人便用麦草泥将窑洞内外抹上一遍,然后再上一层麦衣壳泥抹平抹光,晾干了,窑内外亮铮铮的,特别舒畅。再用土坯垒起窑肩子,顶端留只小小的透气孔,安上门窗,这样地坑院看起来就有模有样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主人会在住人的窑洞里垒砌土坑,在做厨房的窑洞里垒砌锅台,在存放粮食的窑洞垒砌粮仓,在养牛的窑洞里架起石槽,然后就是置办沙发、桌子、椅子、衣柜等家具,最后贤惠灵巧的女主人还不忘剪些花花草草的窗花贴在崭新的窗户上,以增添喜庆的气氛。有些讲究的人家还会请先生写对联,放鞕炮,敬灶爷,杀鸡、买肉邀请乡亲嚷院,有些还有吹鼓手来助兴,那架势,和嫁女娶媳也差不到哪里去。

  


  地坑院是记录渭北农人生产生活的活化石,里面蕴含着几千年以来积淀下来的民俗文化,以及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奥秘,至今在一些地方,仍被人们津津乐道。乡民们在窑洞里吃,在窑洞里住,在窑洞里生儿育女,生生不息,享受着“院落地下藏,平地起炊烟。车马从顶过,只闻鸡犬不见人”的与世无争的隐匿生活。

  随着农村“三告别”、“移民搬迁”等惠民政策的落实,人们已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楼房,而地坑院多已复垦为耕地,窑洞遗憾地成为人们缅怀过往的谈资,令人惋惜而怀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