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人的骄傲!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全村几千年见不得人

 衆妙之門 2019-06-16

河南三门峡, 神秘地下村。

进村不见屋, 闻声不见人。

冬暖夏清凉, 民风最朴淳。

俯视地坑村, 游子回家门!

见过房子

但你见过下面这种房子吗

看着像地洞

其实是房子

是不是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中国地广物博

古人智慧高深

能够建这样的房子

实在是令人佩服啊

今天就来聊一聊

这个吸引了全球目光

引来无数外国人称赞的地方

它就是河南三门峡

这里的村落“见树不见村,

进村不见屋,闻声不见人”

首先就长得与众不同

因为我们平时看到的村子

是长这样的

他们的样子放眼望去

就像一个个地洞

到了晚上整个村就变成这样

看图

你一定猜不到这竟然是一个村吧

简直太神奇了

这种村落建筑叫地坑院

又叫作天井窑院

是古代人们穴居生存方式的遗留

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

看过北京四合院的朋友们

肯定知道四合院是在地上的

但这里的“四合院”是在地下

距今已有约2000年的历史

是我国至今在世界上

独一无二的民居形态

全世界只有中国有这样的建筑!

人在地上走

这里的人却把房子给盖在地下

神奇

太神奇了

他们到底是怎么完成这样的工程

我们中国人造房子讲究风水

无论是家还是公司

都希望找个好方位

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看上去四四方方的地坑

建筑也是非常有讲究的

村民会请风水先生看宅子

风水先生就是“全村的希望”

这可是关乎家庭兴衰和

子孙繁衍的大事儿

一般选择

宅后有山梁大塬的地方

俗称“靠山宅”

意思是“背靠金山面朝南

祖祖辈辈吃不完”

而很少选择

临沟无依无靠的地方

俗称“背山空”

有“背无依靠,财神不到”的

不吉利意思

地址选好之后

接下来就可以动工了

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黄土地面上

挖一个宽20左右

深6米左右的方坑

然后在坑的四壁挖8—12孔窑洞

其中有一孔窑洞内

有一条通向地面的斜坡通道

那是人们出入的通道

坑上四周还有50厘米左右的围墙

为了地上人的安全

还能阻挡雨水

真是一举两得

看到这里

你可能会问

这样的“坑”会不会塌

地坑院处于黄土高原边缘地带

降雨量相对较少

而且土层又厚又坚硬

所以不容易坍塌

一个地坑院占地面积大概有

1亩-1.5亩

相当于地面房子的3-5倍

所以挖一个地坑院

需要一家几口挖个3-4年才能完成

建好之后可以住100-150年

造福子孙后代

足以证明它杠杠的质量

人多就是力量大

中国制造就是强

建好的地坑院外观还是很好看的

整个村子都看不到人

只看到半截露出地面的树梢

和忽隐忽现的地坑

好看归好看

下雨了怎么办呢

会不会被龙王给淹了呀

一方面北方少雨

另一方面地窨院里

一般掘有雨水井

用来积蓄雨水

沉淀后可供人畜饮用

老祖先在建造地坑院时

就已经考虑到这点了

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目光

外观这么奇特

那屋内到底长什么样儿呢

走进地坑院

精心打扮的房间别有一番风味

别看它是在建在地下

“非常接地气”

它住起来可舒服了

窑洞窗户上贴着窗花

大红大红的剪纸

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这儿的妇女真是心灵手巧

防震、防风、防盗、防火

冬暖夏凉

四季宜居

村里除了地坑院

还有很多很有趣的事情

村里有喜事的时候

男骑马

女坐轿

新娘还要吃豆芽

“先吃豆芽,后生小娃”

表示早点扎根

好一派欢天喜地的景象

当地人红白喜事、招待贵客

和佳节都会准备特别的吃食

这种吃食就是

“八大碗”与“十大碗”

再来见识一下“过山灶”

由一排炉灶串联而成的灶台

就像一列过山车

有7、8个灶眼

只要柴火在灶的一头烧

热量便会穿过灶膛送到每个灶台

蒸煮炒煎四道工序同时进行

高效不费力

实在太有趣了

但是随着时代变迁

大量的农村人到城里生活

地坑院也正逐渐消失

实在令人叹惜

因为地坑院体现了我们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古人高深的智慧

好在政府部门开发了旅游

让地坑院的传统文化

得以源远流长地传承下去

人生处处都是“坑”

这里的坑却很美

夜幕下的地坑院

挂上红红的灯笼

充满浓浓的中国风

太独特

太美了

俯视地坑院

院子就像

雕刻在祖国大地上的“回”字

时刻召唤着每一颗远走高飞的心

“下院子,箍窑子,

娶妻子,坐炕子。”

黄土塬上的人们有了地坑院

才有了安定的家

看完这神秘的“地下村”

假期有没有想去逛一逛呢

转发到你的圈里

让你朋友也见识一下中华文化的魅力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