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说中医没有外科手术,谈谈曾经让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医外科手术

 行走如初 2016-09-28



说起中医,大部分人都只会想到号脉、开中药、针灸。而说到外科手术,笔者打赌,会有99%的人认为与中医无关!但是,笔者要在此郑重声明,错!历史上的中医是会做手术的,而且做得很好,而且在历史上几乎是世界领先水平!


通过医承有道这个平台,笔者要做一个科普,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医外科手术。让老百姓知道,中医的可取之处并不止中药针灸,让西医知道,手术不是西医的专利!



一、史上最早的手术——开颅手术



图为山东省大汶口文化遗址当中发掘出来的5000年前的原始人颅骨。



图中的缺口位于顶骨接近枕骨处,为大小约31*25mm的椭圆形缺损,断面呈光滑均匀的圆弧状。可见接受手术的人在术后长期存活,为骨组织修复的结果,是我国开颅手术历史上最早的成功案例。



手术目的可能是为了引流颅内容物,缓解颅内高压状态。在后世,亦有华佗欲为曹操行开颅手术的典故。虽然手术最终因曹操的不信任而受阻,但通过这件事,依然可以推测到了汉代末期,开颅技术已经开始脱离人体试验的阶段,逐渐走向成熟,甚至到了可尝试在“国家领导人”头上行手术的水平。






二、对妇女儿童的关怀,最早的开腹手术——剖腹产手术



汉·司马迁著《史记·楚世家》有这么一段文字:“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



翻译过来就是:吴回(的夫人)生下儿子陆终,陆终(的夫人)生下六个孩子,是剖腹而产。



南朝历史学家裴骃著《史记集解》也有一条剖腹产记录:公元224年,当时的皇帝是魏文帝曹丕,汝南人屈雍的妻子产子时,“从右胳下水腹上出”,这就是“剖腹产”。据说,产妇剖腹产后,“平和自若,数月创合,母子无恙。”



以上两条史书记载均为剖腹产存在于世的证明。现在有很多人以为,当时的中国人由于忌讳,很少接触这类见血的外科手术。但这个看法是低估了当时医生的医术,也是低估了他们的医德!妇女产子,是人命关天的事,弄不好一尸两命,是迂腐的忌讳重要,还是人命重要?



中医向来有一个观念:“有故无殒”。就是说,只要身体真的有问题,哪怕采取创伤性的治疗手段,或者对证运用有毒的药物,都是不要紧的。毕竟比起副作用,疾病或难产的后果更可怕。总之,在遥远的古代,我们中医的老祖宗已经创造出了剖腹产的手术技术,并成功实施。






三、开腹手术的发展——急诊肠吻合术手术



到了隋朝,中国已经开始出现了比较精细的手术,如肠吻合术。



该术式首载于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金创肠断候》:“夫金疮肠断者,视病深浅,各有死生。肠一头见者,不可连也。若腹痛短气,不得饮食者,大肠一日半死,小肠三日死。肠两头见者,可速续之。先以针缕如法,连续断肠,便取鸡血涂其际,勿令气泄,即推内(纳)之。肠但出不断者,当作大麦粥,取其汁,持洗肠,以水渍内之。当作研米粥饮之。二十余日,稍作强糜食之,百日后乃可进饭耳。饱食者,令人肠痛决漏。常服钱屑散。”



这段文字描述了因为外伤导致的肠断裂的急诊肠吻合术手术治疗,同时还记载了术后的护理方法,以及术后的预后判断。同时,要行肠吻合术,缝合技术是必不可少的。本书《金创成痈肿候》记载:“凡始缝其疮,名有纵横,鸡舌隔角,横不想当,缝亦有法,当次阴阳,上下逆顺,急缓向望。”这种缝合法类似于现代医学的“8字缝合法”。其实不如说,现代西医采用的缝合法,还是抄我们老祖宗发明的方法。






四、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治疗——清创术+切开复位术



骨伤科可谓是中医外科中仅存的一颗硕果。说到中医骨伤科,一般人都会想到正骨、推拿、夹板等非创伤性的治疗手段。但是,在极端情况下,有时候当年的中医师是不得不在有创代价下为病人做手术的。



这里介绍最早记载的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手术,载于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金创病诸候》:“夫金疮始伤之时,半伤其筋,荣卫不通,其疮虽愈合,后仍令痹不仁也。若被疮截断诸解、身躯、肘中,及腕、膝、髀若踝际,亦可连续,须急及热,其血气未寒,即去碎骨便更缝连,其愈后直不屈伸。若碎骨不去,令人痛烦,脓血不绝。不绝者,不得安。”



这是中医手术治疗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的案例。详细描述了首先去掉碎骨,复位,最后缝合创口的手术过程。其中自然是涉及到了缝合法的运用。






五、中医耳鼻喉科手术——以世界上最早的鼻息肉摘除术为例



上文介绍了创伤性较大的中医外科手术。同时,中医同样有微创手术。

例如耳鼻喉科手术,本身就具有精密性,要求术式必须是微创的。鼻息肉,又名鼻痔。



最早的鼻息肉手术文献记载于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同时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鼻息肉摘除手术。



具体操作如下:“取鼻痔秘法:先用回香草散连吹二次,次用细铜箸二根,箸头钻一小孔,用丝线穿孔内,二箸相离五分许,以二箸头直入鼻痔根上,将箸线绞紧,向下一拔,其痔自然脱落,置水中观其大小。预用胎发烧灰同象牙末等分吹鼻内,其血自止。戒口不发。”



回香草散,由茴香草、高良姜调和而成,现代药理实验证明,回香草散可延长热板法测定的痛觉反应时间,证明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而“胎发烧灰”,即血余炭,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



这段文字包含了术前麻醉和术后止血的方法,表示到了明代,该术式已经成熟。同时我们可以认识到,最早的鼻息肉手术当然比成书时间(1617年)更早,我们中国的民间早就有很多中医师在做这个手术。






六、中医最著名的眼科手术——晶状体针拨术



眼科手术同样属于微创手术一类。我国东汉末年被誉为神医华佗曾为婴儿时期的魏国大将军司马师做目瘤切割术,术后恢复良好,直到47年后才复发逝世。明代眼科学家傅仁宇称“针拨之针”肇始于华佗。这里提到的“针拨之针”,就是指我国历史悠久的晶状体针拨术了。南北朝期间,史书已多处记载金针拨白内障手术后复明的轶事。随着政治稳定,与国外交流的日益增多,特别是被后世称作龙树菩萨的古印度高僧,兼擅医学,其技术随佛教传入我国,经过我国医学家的吸纳、融合、创新,著成第一部眼科专著,托名《龙树眼论》,在历代辗转抄录过程中,形成明万历年间的《秘传眼科龙木论》,流传至今。本书不仅系统介绍了各类眼病的病因、病机,尤其详细介绍了晶状体针拨术术式,包括手术指征、围术期管理方法、手术进针部位、不同形态内障的术式选择等。该术式通过切断睫状体,将浑浊的晶状体拨到玻璃体内,达到恢复视觉质量的目的。



提到眼科手术,就不得不提到我们当代的国医大师——唐由之老先生。当年毛主席罹患白内障,需要手术治疗。当时有唐由之先生的中医眼科团队,和另外一个西医眼科团队为毛主席设计手术方案。最后经保健组的研讨,还是选择了唐由之的手术方案,行改良的“晶状体针拨套出术”,术后成功复明。






中医手术术式的介绍先告一段落,再来介绍一些中医首创的外科操作。


一、心跳停搏的抢救——心肺复苏术



说起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那在当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是心脏停搏公认最有效的抢救方法。



传说我国最早的实施心肺复苏的是扁鹊,而心肺复苏术最早出现在文献,则是东汉末张仲景著《金匮要略》当中,具体情境为上吊导致的心脏停搏。



操作如下:“救自缢死方:救自缢死,旦至暮,虽已冷, 必可治。 暮至旦,小难也。 恐此当言阴气盛故也。然夏时夜短于昼,又热, 犹应可治。 又云: 心下若微温者, 一日以上, 犹有可治之方。 徐徐抱解, 不得截绳, 上下安被卧之。 一人以脚踏其两肩, 手少挽其发, 常弦勿纵之。 一人以手按据胸上, 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 屈伸之。 若已僵, 但渐渐强屈并按其之, 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 气从口出, 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 亦勿苦劳之。 须臾,可少桂汤及粥清含于之, 令襦喉, 渐渐能咽, 及稍止。 若向令两人以管吹其两耳罙好。 此法最善, 无不活也。”



仲景的人工呼吸法与现代医学人工呼吸法相类似。呼吸恢复后给病人以桂汤及粥清疗法与现代医学中补液疗法类似,在急救过程中,及时补充液体可以改善病人的全身情况,有利于身体的复元。桂汤及粥清从滋养胃气为目的,与西医的补液疗法异曲同功,说明在东汉时期对病人急救措施已初具完善。仲景人工呼吸法中“以一人手按据胸中,数动之”,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脏按摩,一般心脏按摩次数与人工呼吸的次数之比约5:1,仲景提出“数动之”与心脏按摩的次数是相接近的。



现在我们的心肺复苏术采用美国制定的C-A-B(circulation,airway,breath)流程,即胸外按压、打开气道、人工呼吸。这固然是心肺复苏术在世界范围的发展,我们每位公民都必须学习及掌握,但我们也必须知道,这是我们的祖先率先发明的技术。我们作为中医人,也作为中国人,须铭记历史,对祖先的遗产保持感谢和敬畏之心,这样才能做到传承和发展。






二、病情危重,口不能张,药不能下——鼻饲术



一般来说,我们吃药,都是从嘴里吃下去的。但是,万一病人病情危重,口不能张,甚至牙关紧闭,汤药如何下咽?这就需要用到鼻饲术了。《金匮要略·杂疗方》记载:“救卒死方:薤捣汁,灌鼻中。”这是我国最早记载于文献的鼻饲术。发展到宋代,中医师创造了管道引流鼻饲术:“如急风口噤,用青葱筒子灌于鼻内,口立开,大效。”这项外科操作使得不能口服药物的重病人也能够顺利服药,救下了无数病人。它也是我国古代中医师的伟大发明。



那么到了现在,这项操作已经极为普及,甚至都不用医生亲自操作,护士都可以行这个操作。现在的病房里,可以看到插满管子的重病人,请不要惊讶,也不要见到这些就说是西医所为,因为这些技术在古代的中医师当中已经有萌芽。






三、臌胀怎么办——腹腔穿刺(引流腹水)术



在遥远的古代,人们的卫生条件极差,传染性疾病极易传播,比如肝炎,饮食当中夹杂寄生虫,寄生于肝,也可导致肝病。所以当时肝硬化的发病率绝不会低,而肝硬化的一个重要的并发症就是腹水,中医称作“臌胀”。腹水太多,如果细菌滋生会直接导致弥漫性腹膜炎而当场死亡。就算没有,腹水浸泡腹部脏器,比如大肠被浸泡会导致肠蠕动减弱,粪石梗阻,同样是致命的问题。肝硬化,别说是当时,哪怕在当今,都没有根治的方法。因此,带病生存,是唯一的方法。腹水太多,怎么办?为了避免更致命的隐患,只好放掉。因此这项技术出现得非常早,在先秦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就有介绍:“徒水,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刺之,已刺而筒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疒水,必坚,来缓则烦之,来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疒水尽乃止,饮闭药。方刺之时徒饮之,方饮无食,方食无饮,无食他食百三十五日。”放出腹水,并不能根治肝硬化,但可以让病人觉得好受点。这也是原始条件下的关怀。



关于臌胀病,《朝花夕拾·父亲的病》里面,鲁迅描述了一个被臌胀病所折磨的父亲形象。经绍兴名医陈莲河(真实姓名为何廉臣)治疗两年,最后不治身亡。鲁迅借此攻击中医,但这也暴露了鲁迅的无知和医学院“学渣”属性——他的父亲得的是肝硬化,中医名臌胀,本就是不可逆的病变。肝硬化继发腹水的病人,很容易死于弥漫性腹膜炎和大出血,少数可发展为肝癌。这个病得调养,最重要的就是避免肝脏的损害,必须戒酒——然而鲁迅的父亲说什么都不听,日日饮酒,天天伤肝。病人本就得了恶性的疾病,不仅不配合,反而自己伤害自己,要是没人管,几个月,甚至几个礼拜就得死。在这么恶劣的条件下,何廉臣医生居然还能把鲁迅的父亲拖到两年,鲁迅不仅不感谢,反而明知肝硬化的难治性,还写文章攻击中医,居心不可谓叵测,或者说他在仙台医学院根本就没有好好学。




100G视频教程
免费领取
      
                黄帝内经 (共80集)
                金匮要略(共80集)
                神农本草(共8集)
                伤寒论(共70集)
                温病学(共72集)
                针灸(共11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