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振声慢性肾炎

 柴桂苓 2016-09-28



慢性肾炎的病因病机
慢性肾炎的主要临床特点是水肿、蛋白尿或伴有高血压,病程绵长,迁延不愈。
时振声教授认为慢性肾炎的主因与寒湿的侵袭有关,如《素问· 气交变大论》说:“ 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体重烦冤” ,“ 岁水太过,寒水流行,邪害心火?……?甚则腹大胫肿” ( 《黄帝内经素问》140页) 。《素问· 气厥论》又提到:“ 肺移寒于肾为涌水"( 《黄帝内经素问》74页)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篇》日:“ 若醉以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 ( 《灵枢经》12页) ,
说明了外受风寒,与汗出水湿相合,可以伤及脾肾。如《金匮要略·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云:“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表罩冷湿,久久得之?…… ? ” ( 《金匮要略》42页) ,某些慢性肾炎脾。肾阳虚而无水肿的患者,多有此临床表现,与伤于寒湿有关,《金匮要略·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从脾治,用甘姜苓术汤,即是尤在泾称之为燠土以胜水之法,也说明肾着的患者脾肾俱虚。但是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则多与外感风邪有关,与急性肾炎的发病相似,又如《素问· 水热穴论》提到:“ 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肘肿”( 《黄帝内经素问》113页) ,以及《灵枢· 论疾诊尺篇》云:“ 视人之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窗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 《灵枢经》144页) ,《素问· 平人气象沦》日:“ 面肿日风” 等都说明了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多于外感风邪有关。由上可知导致慢性肾炎的病因病机与脾肾虚损有关,亦与风、寒、湿邪有关。



慢性肾炎水肿的论治
时振声教授认为慢性肾炎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水肿,肾炎初期的水肿,邪盛而正气不衰,治疗上比较容易,至慢性阶段则大多均属虚证,治疗上比较困难,要注意邪正之间的关系。中医学认为水肿病机一般多与肺、脾、肾三脏有关,水为至阴,其本在肾;水化于气,其标在肺;水惟畏土,其制在脾,因此在治疗上应从肺、脾、肾三脏入手。肺、脾、肾三脏的关系,是说明病情由浅入深的过程,慢性肾炎在急性发作阶段或病初时,多有肺失宣降的现象,但同时常伴有脾虚水肿的病机,再进一步发展,则有脾肾两虚的现象。由于临床表现变化多端,有时夹有瘀血,有时湿郁化热,因此治疗过程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既要注意本虚( 肺、脾、肾三脏虚损) ,又要注意标实( 水肿) ;要认清其本质有正虚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现象有化热、夹瘀的一面。
关于水肿的治疗,《素问· 汤液醪醴论》云:“ 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荃??……开鬼门,洁净府” ( 《黄帝内经素问》27页) 。张景岳在《类经》中释道:“ 然肺金生于脾,肾水制于土,故治肿胀者,必求脾肺肾三藏,随盛衰而治得其平,是为权衡之 道也?……?菀,积也;陈,久也;莝,斩草也,谓去水气之陈积,欲如斩草而渐除也?……?鬼门,汗孔也,肺主皮毛,其藏魄,阴之属也,故曰鬼门;净府,膀胱也,上无入孔而下有出窍,滓秽所不能入,故日净府。邪在表者散之,在里者化之,故日开鬼门,洁净府也。” 刘河间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云:“ 平治权衡者,察脉之沉浮也;去菀陈莝者,疏涤肠胃也;开鬼门、洁净府者,发汗,利小 便也。后世大多数医家都认为去菀陈莝者,即是从大便泻出体内积水,故《金匮要略· 水气病脉证并治》治疗水肿的原则有;“ 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 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 《金匮要略》53,54页) 。有人认为《灵枢· 九针十二原》云:“ 菀陈则除之” 一句,菀陈是指体内郁积陈旧之物,根据杨上善注《黄帝内经太素》说:“ 菀陈,恶血聚也,有恶血聚,刺去也",故主张去菀陈莝是指除去血中郁滞之意。由于血中郁滞,血涩不通,因而产生水肿,故可认为去菀陈莝是活血化瘀利水方法。从肺、脾、肾及瘀血四个方面,来论述时老用仲景学术思想治疗慢性肾炎水肿的经验。
(1)慢性肾炎水肿从肺论治
时老认为此法多用于慢性肾炎水肿同时兼有表证的患者,其内容在《金匮要略》已有详细论述,《金匮要略· 水气病脉证并治》云:“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疫,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 ,“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 。论其治法,多宗仲景:“ 诸有水者??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其具体方证为“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 《金匮要略》52,53,54页) ,时老认为肺主皮毛,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宣肺发表则肺气得丌,三焦水道通利,水液得以下输膀胱而有利尿消肿的作用。关于治疗方剂不仅可用越婢汤,像大、小青龙合五苓、五皮之类灵活加减亦可取得满意疗效。时老通过临床验证体会到,用宣肺利水的具体适应证有三:①病程短;②有肺经症状;③ 合并外感。凡符合这三个适应证中的任何一个,临床使用即能获效。
1)用于病程短者
( 临床验案) :乔某,男,17岁,病历号8884。因全身浮肿20天住院,伴有腹水,诊断为慢性肾炎。初用胃苓汤合五皮饮,每同尿量仅600~700毫升,以后改用越婢汤合胃苓汤加减,尿量明显增加,每日尿量均在1000毫升以上,最多每同达到1900毫升,直至水肿消退。有的病人病程短,入院后未用宣肺利水,而使病程延长,如林某,男,31岁,病历号6852,因浮肿20天住院,入院时有腹水,腹围85厘米,开始用健脾利水,腹围增至88厘米,以后改用温脾利水,行气利水,腹围继续增至91厘米,以后又用温肾利水,尿量仍不多,腹围增至102厘米。因合并胸水而呼吸不利,同时鼻衄咳嗽,脉弦滑,苔薄黄,出现肺经症状,方用宣肺利水法,以越婢汤合五苓散加车前子,鲜茅根,1周后尿量由每日800毫升增至1100~1900 毫升,因周身痒,麻黄改为浮萍,服药2个月,水肿全消,腹围减为76厘米。

2)用于有肺经症状者
刘某,男,24岁,病历号3882。因面部及下肢浮肿3月住院,同时有咳嗽吐痰,腹胀尿少,腹围93厘米,脉浮滑小弦,舌苔薄白,予宣肺利水法,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皮饮加车前草,牛膝等加减治疗半个月,尿量增多至每日1000~1600毫升,体重减少5公斤,以后因肺经症状消失,脉象不浮,改用健脾利湿法而痊愈。

3)合并外感
因为肺主皮毛,有的病人有外感发烧,经用宣肺利水而使尿量增多,如扈某,男,31岁,病历号11715。因全身浮肿3月余,伴高度腹水住院,在病程中因外感发烧,尿量减至每同350~450毫升,中药用麻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竹叶、滑石,四剂后又改为越婢加术汤合五皮饮加车前子,8天后尿量增至1500~2000毫升。
由以上举例可见,凡是病较短患者,或有肺经症状,或有外感,皆可用宣肺利水之法加以治疗,本法用后患者并不出汗,而是尿量明显增多,由于肺气得宣,水湿得下,即启上窍而利下窍之法,亦是中医所况的“ 提壶揭盖” 之法。


(2)慢性肾炎水肿从脾论治
时老认为此法用于病程稍长,伴有脾虚表现的水肿患者,其内容属于《金匮要略》“ 皮水” 的范畴,《金匮要略· 水气病脉证并治》云:“ 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肘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 ,“ 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其具体方证为“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越婢加术汤主之” ,“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金匮要略》52,53,55页)。时老主张症见四肢浮肿,面色苍白,纳呆便溏,疲乏无力,苔白脉弱者,亦可用防己黄芪汤,五苓散加黄芪、陈皮,或外台茯苓饮等加减治疗。时老通过临床验证体会到,治疗脾虚型水肿,可以健脾与利水相结合,或健脾与行气相结合等不同方法。
1)健脾与利水相结合
( 临床验案) :陈某,男,53岁,住院号8859,因全身水肿反复发作4年,此次
浮肿10天住院。入院时,腹围86厘米,下肢水肿较著,化验室检查白蛋白1.0克%,球蛋白1.8克%,总胆固醇定量394毫克%,血沉113毫米/d, 时,非蛋白氮64.5毫克%,二氧化碳结合力53.76容积%,诊断为慢性肾炎。肾病型,入院后中医辨证为脾虚水肿,予五苓散加黄芪、车前子、陈皮后,尿量增至每日1500毫升左右,10天后腹水消失,以后方中加入党参、阿胶,尿量在1000毫升以上,终于下肢水肿消失

2)健脾与行气相结合
( 临床验案) :张某,女,38岁,病历号1778。因反复浮肿3年住院,入院时有腹水腹围93厘米,入院后诊断为慢性肾炎肾病型。中医辨证为:全身肿胀,缺盆平满,腹胀气急,脉沉而数,舌苔薄黄,予健脾行气利湿之剂用大橘皮汤加车前子,一剂后,尿量由每同400毫升增至2200毫升,继续用原方,每同尿量在2500毫升~3600毫升,四剂后缺盆平满及腹胀均已消退,腹围减至76厘米,按原方再服七剂,腹围减至68厘米,全身水肿及腹水消失。又如李某,男,34岁,病历号7558,病程一年,入院时高度水肿,腹围102厘米,用胃苓汤加防己、车前子、白茅根、大腹皮、陈皮、沉香、二丑、生姜,2周后尿量由每日900毫升增至1600~2000毫升,24天后腹围减为86厘米。
综上所述时老认为,在健脾利水的基础上加用行气药物,如木香、槟榔、陈皮、大腹皮等,有利于水肿的消退,正如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所云:“ 水气本为同类,故治水者,当兼理气,盖气化水自化也。” 消肿应以气化为关键,虚是第二位的,如果不佐以行气,则水不易行,不要认为此时脾虚是主要的,时老曾见3例脾虚水肿患者用补中益气汤后,尿量立即减少至每日300毫升,水肿明显加剧。如今治疗慢性肾炎水肿,很少提到运用大橘皮汤,时老曾统计用大橘皮汤治疗慢性。肾炎水肿14例的疗效,结果8例水肿全消失( 内有3例高度水肿) ,3例减轻,3例无效。有效病例大多在半月内即可见明显消肿效果,尿量显著增加,水肿逐渐消退,虽例数少,但可以看出本方的应用价值。亦为仲景学术思想在慢性肾炎水肿病的治疗方面做出有益的补充。



(3)慢性肾炎水肿从肾论治
时老认为此法多用于病程较长,有脾肾阳虚表现的水肿患者,因为脾阳虚衰不能制水,肾阳虚衰不能主水,以致水湿泛滥而水肿,同时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亦可使脾阳虚衰加重;脾阳不足,久则及肾,亦可使肾阳虚衰,如此均可以造成脾肾阳虚之病机。此病证状可属《会匮要略· 水气病脉并治》“ 正水"的范畴,“ 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 ,“ 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 ,“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 ( 《金匮要略》52,56页) 。论其治法,脾肾阳虚者,时老多用真武汤、金匮肾气丸等方加减治疗;肾阴亏虚者,时老活用仲景之法,用猪苓汤,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加减治疗。具体治法,分述于下:
1)脾肾阳虚型
此型患者多由脾气虚损,日久不愈,脾病及。肾所致。主证有全身高度水肿,或伴胸腹水肿,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如泥,颜面虚浮,畏寒肢冷,腰酸腰痛,倦怠乏力,舌淡胖边有齿痕,苔润,脉沉细无力。此型多见于肾病综合症Ⅰ型和Ⅱ型。治疗宜温补脾肾,佐以渗利。
( 临床验案) :林某,男,24岁,病历号5211。因全身浮肿2月余住院,有腹水,
腹围83厘米,入院后用强的松、双氢克尿塞及中药健脾利湿等法治疗5个月,病情 无明显好转,尿量每日仅600毫升左右,改用济生肾气汤后第9天,尿量增至每日1000毫升左右。以后恐尿量多而伤正,改用温补脾肾之剂( 党参、黄芪、白术、附片、补骨脂、菟丝子、巴戟天、鹿角霜、杜仲、阿胶) 后,尿量未再增加,10天后水肿加剧,以后发生恶心、呕吐的现象。因此,温阳不与渗利合用,对病情的恢复是没有帮助的。只是在水肿完全消退后,这时机体的正虚才是主要矛盾,脾虚者给予健脾益气,脾肾阳虚者给予温补脾肾的辨证论治才对病情有所裨益,而在水肿情况下是正虚邪实,邪实是主要的,正虚是次要的,故仍以消肿为主,以健脾行气合温肾化气,才能气行水行,而达到消肿的目的。

2)肾阴亏损型
此型常见于,素体阴虚或由于大量使用激素后伤阴而水肿不消的患者。临床常见烦热、口渴、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眩晕耳鸣、舌红少津或无苔,脉细数等症状。
此型患者也常见于急性肾炎恢复期,慢性肾炎普通型及肾病综合症Ⅱ。治疗宜滋阴利水,养阴清热。
( 临床验案) :谢某,男,47岁,住院号18961,因水肿9个月住院,入院后两下肢凹陷性水肿,腰背部也有凹陷性水肿。化验室检查:白蛋白1.6克%,球蛋白2.0克%,总胆固醇320毫克%,尿常规:蛋白(4+),红细胞1~3个,白细胞0~2个。诊断为慢性肾炎肾病型。入院后中医辨证为脾虚水肿。以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治疗,水肿逐渐消失。因用药偏燥,治疗过程中舌质由淡转红,由润转干,脉象变为沉细有阴伤现象,此时尿量反而减至每日600毫升左右,尿黄有热感,水肿反复,两下肢及腰背水肿又较明显,方改用知柏地黄汤加车前子、牛膝治疗。二天后尿量又增至1300~1600毫升,一周后水肿又基本消失。尿蛋白仍为(4+) ,镜检( 一) ,24小时尿蛋白定量4.8克。
(时按):慢性肾炎虽然病程缠绵,但中医证型并非固定不变,常可因用药、感染等因素,使证型转变,本例患者原为脾虚水肿,以健脾利水治疗,水肿逐渐消退,但因健脾药多偏温燥,利水药又可伤阴,以致证型由脾虚转变为阴虚,此时如仍用健脾利水、尿量不但不能增加,反而减少,改用养阴利水之剂后,患者尿量又见增多,水肿逐渐消退。



(4)慢性肾炎水肿从从瘀血论治
《金匮要略· 水气病脉证并治》日:“ 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日血分"( 《金匮要略》54页) 。时老认为:寸口肺脉,脉见沉迟,沉脉主水,迟脉主寒,因肺失宣降,治节无权,导致寒水内停;趺阳胃脉,脉浮为脾胃虚衰,运化失职,故见大便水粪杂下,全身水肿等症状;少阳三焦为之脉,脉卑则按之沉弱,为三焦决渎功能不足,而致水道不通;少阴肾脉,细为血少。肾虚而三焦水道又不通畅,故“ 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皆可导致水肿。由于经水不通,“ 血不利则为水", 故因经水不通而病水者,又名血分。王叔和在《脉经》中提到:“ 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日血分” ,“ 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 ,说明了水与血的关系密不可分,血能病水,水能病血。
那么,为什么瘀血有可能产生水肿呢?唐荣川在《血证论》中解释道:“ 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兼水也。盖在下焦,则血海、膀胱同居一地;在上焦,则肺主水道,心主血脉,又并域而居;在躯壳外,则汗出皮毛,血循经脉,亦相倚而行,一阴一阳,相互维系。’’时老认为在慢性肾炎水肿病人的治疗过程中,要考虑瘀血的因素,尤其是临床表现有瘀血征象者,此瘀血既是水病之因,也是水肿之
果,往往需要合并使用活血化瘀之剂。
( 临床验案) :高某,男,54岁,病历号11293。为慢性肾炎肾病型,曾用氮芥
治疗,效果不明显反合并静脉炎,入院后检查,全身高度水肿,腹水明显,腹围102厘米,在院外一直服用双氢克尿噻、氨苯喋啶,尿量维持在每同600毫升左右,入院后服用中药,用桂枝茯苓丸加益母草、白茅根、刘寄奴、防己等,尿量增至每日1500~2400毫升,治疗2个月,腹水及全身浮肿均消失,右侧上下肢静脉炎亦治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