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荐]专题讨论(七 ·上)| 苏北发展能否走生态经济新路?

 lufangcy 2016-09-28


来源:长江产经研究院

长江产经智库

微信Id:YangtzeIDEI


    导言:长江产经智库是一个以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高端智库,智库成员涵括了国内外众多高校知名专家学者、政府决策部门官员,以及在经济建设前沿阵地的企业家。智库紧密跟踪当前转型升级中的重大问题与难点问题,立足江苏,放眼全国,探索调结构、促转型之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

    经授权,本公众号从即日起,将陆续推出智库相关研究成果,以飨有兴趣关注江苏与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问题的读者。


编者按:江苏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教授提出:苏北(或落后地区)能否不走传统工业化的老路,而是走出一条生态经济发展的新路?对此江产经智库的专家、学者们进行了一场激烈的线上讨论。我们整理了来自政、企、学、研各界专家、学者的观点供大家交流。如果你希望对文中的观点进行补充评价,都可以在下方给我们留言。




>>观点


苏北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与新型工业化道路



刘志彪:什么是传统工业化道路?一种说法重工业化是必由之路,一种说法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谈镇:传统发展道路包括:(1)遵循消费品工业-资本品工业-重化工业路径;(2)遵循先污染后治理;(3)遵循劳动密集型技能提高到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创新路径。

 

闫浩:传统工业化道路应该是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相对应的概念。十六大报告对新型工业化的定义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苏北当然应该避免传统工业化道路,但是不能跨越工业化的阶段,江苏在中国的区域分工里,应该是先进制造业基地,这个基地当然包括苏北。

 

姜彩楼:传统工业化道路,应该是指从轻工业向重工业,从小工业向大工业发展的道路。从历史经验来看,苏北部分地区受到水患灾害的影响比较大,在区域经济格局中仍存在一定的烙印。苏北现代化交通与苏南比差距非常大,内部要素流通、区域市场融合并不顺畅。这些因素制约了苏北前期发展。

 

李国强:苏北这类地区也是要走工业化道路的,但不是走传统工业化的道路,而是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信息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生态化以及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相结合,要坚决的限制传统的工业化做法。

 

毛翠英:工业化道路过程中,不论新型路线还是传统路线,我觉得是否在规划时也应适度考虑一下规模性问题,尽量不过于分散,尤其是号称产业群、产业集聚等。

 

杜运苏:如果不走工业化老路,苏北特色农业和旅游是重要抓手。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受到的制约因素很多,很难短期内突破。典型例子是泰州医药高新区,举全市之力,投入上千亿,核心竞争力很难培育,目前为止园区内连上市公司几乎没有。

 

沈志强:2005-2007在宿迁工作两年,那个时候宿迁还号称绿肺,我也曾在市政府微博发言,希望能保持青山绿水。作为一名金融工作者,我曾建议宿迁政府,一是争取政策,让更多的企业上市,这相当于把全国的无息资金引到宿迁;二是给出政策,吸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落地宿迁;三是做大政府小贷担保机构,引导辖内中小企业发展。回到南京工作近10年,再回过头看看10年前的宿迁,比比现在的宿迁,还是很有感触。首先,已经不再是绿肺;其次,产业转移初具规模;第三,洋河上市了,但把销售总部搬到了南京。宿迁作为苏北五市里经济最不发达的地级市,经过十年发展,经济总量与连云港不分伯仲,但也仅此而已,我觉得可以看作是苏北发展的一个缩影。为什么一个想要青山绿水的城市最后还是回到了产业转移、工业化的老路?我认为苏北的发展问题就是缺钱、缺政策、留不住人才。这样的背景下,除了产业转移、工业化,别无他路。

 

陈建军:苏北的发展要有新思路,不要复制苏南或浙江模式,苏北的差距是在前工业化时代落下的。从产业角度讲,苏北要走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路子,如第六产业、智能制造、二三产业融合等,新的时代背景下,新的发展环境下,要有新思路。


赵顺群:“苏北(或落后地区)能否不走传统工业化的老路,而是走出一条生态经济发展的新路”是否可以还有一条路径,就是不走工业化道路,而是保持或者改善生态的情况下,用工业化、信息化的方法发展农业和旅游业,提高农业的生产率,提高地区的发展水平。




苏北的机遇与挑战


刘志彪:我的核心观点:1、对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能源重化工躲不过,但是一个区域可以利用产品分工避开;2、能源重化工代表一个国家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技术水平,它不是污染的代名词;3、长江流域岸线应该少配置能源重化工业,应该集中在中国沿海地区配置,同时要求最严苛的环境保护措施。然而当前的环境保护工作仍受到三个因素的强烈约束:一是转轨时期增长主义导向的经济体制和地方政府职能。在以发展业绩论英雄的政治晋升制度下,重点发展那些投资大、产值大、利税高、发展带动效应强的能源重化工业,尤其是前向关联度高的石化产业,既有利于实现地方政府目标函数中的政治利益,也有利于形成以大企业集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和发展极。二是生态补偿机制并不完善的现实。像水资源交易补偿、基于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和排放的交易补偿机制,都是买断生态资源丰富的地区不开发、维系绿水青山的必要代价。否则,好像我们也没有什么正当的理由要求这些地区不发展,或者要求这些地区的人民固守贫困状态。在现阶段,仅仅依靠少量的财政转移支付,无法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因此地方政府主动去搞那些可能影响环境保护的重化工业大项目,就是一个可以理解的体制行为。三是与地方政府职能相关的中央与地方的财税收分权体制模式。即使地方政府的职能已经由发展主义转向了专注于公共事务,转向了调节区域内的民生、进步和公正,但是如果没有相应的解决与承担公共事务相匹配的财政收入机制,地方政府就必须继续主动推进各种可能影响环境保护的重化工业大项目。现阶段中国地方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一是与中央财政分成中拿到的仅占1/4的产业活动的增值税,二是土地使用权出让金。这种激励机制结构决定了地方政府专注于房地产市场的热情,决定了它们必须大力扶持发展那些可能影响环境保护的重化工业大项目。如果哪一天,中国地方政府可以从辖区内居民财产的保有、继承中征税,可以自主发行地方政府债券,那么它们就自然会弱化强烈的发展重化工大项目的动机,而把营造区域内安全、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作为重要任务,以吸引广大市民前来居住,以及增大财产的税基。

 

邵军:生产力空间布局的变化是多种因素决定的。以目前的条件,苏北是我国新型工业化布局最适宜的地区之一,特别是苏北沿海。过去受制于长江阻隔和沿海滩涂开发难度大。现在这两个劣势都转化为优势,加上平原和不断生长的滩涂,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温带气候等因素,适宜布局大工业,苏北沿海的若干已有港口可做成产业港,大进大出,当然,同时要保护好生态。搞工业不等于不是新路,但某些新产业对运力要求降低为交通不便地区带来机遇,有了超越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可能。江苏资源缺乏,最大特点是人多地平,制造业的优势永远不能丢。

 

刘晓昶:历史上水运时代,水运交通枢纽(扬州)意义重大。现在工业化时代拥有高铁、航空、金融枢纽(上海)意义重大。未来信息化时代,成为信息收集、处理、运用枢纽意义重大。江苏可以致力于打造全国信息流枢纽,苏北也可以提前布局。

 

石奇:即将建成的苏北高铁,将使苏北真正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形成苏北与发达城市的同城效应,产业转移和发展衔接水到渠成。所以,在不久以后苏北发展战略问题将不再是问题。同城效应一旦发挥作用,苏北就不需要把传统工业化再从头走一遍,其发展会与大长三角同步。

 

黄永春:苏北特色农业无法支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总量的提升,苏北虽然具有一定的旅游资源,但是无法与旅游胜地相比,所以还是要依托资源发展新兴产业,生态经济的建设需要工业的支撑。工业经济和生态经济我觉得需要两手抓,两种可以相互促进,并不矛盾。因为生态经济需要工业经济的支撑,并且只有工业经济才能保证社会就业、经济稳健发展;同时生态经济,不仅可以造福社会福利,可以促进工业经济的良性发展。

 

刘勇:落后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需要微观经济主体——企业的生产方式的有效转变。从传统的生产方式转变为低碳绿色的生产方式,需要对企业行为进行分析。特别是针对目前企业面对的低碳绿色生产障碍进行跨越,包括体制障碍、文化障碍、企业内部机制障碍、宏观环境障碍。

 

陈柳:苏北跨越传统工业阶段,首先要考虑省委提出的慢不得,也急不得的理念,考虑苏北发展快与慢的关系。不能要求苏北既要快速全面小康,甚至现代化,还要跨越传统工业模式。因为要研究其他国家的历史经验,不仅是中国东部地区,其他大部分国家的制造业都是从传统工业的阶段升级发展而来,特例不多,新西兰是一类、以色列是一类,但他们的资源和科技我们并不具备。那么,苏北必定要走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的道路,这条路不管能不能成,但起码快不起来。

 

张月友:我的看法是,不能孤立谈苏北发展问题,而要将其放到江苏工业化转型,乃至中国经济转型大背景中去认识。(1)金融危机以来,伴随全球发达国家战略调整和中国用工成本提高,中国过去的那种要求为低工资就业创造机会的时代一去不返,生产作为出口手段的经济模式也无法再持续,迫切要求中国生产向满足国内消费的新经济模式转变。这意味着中国消费和服务业生产必将崛起,传统制造业生产规模必须适度收缩,中国必将迎来真正的服务经济时代。目前,中国从人才结构、收入及储蓄水平和消费升级,乃至供给侧改革战略等方面都已经为此做好了准备。接下来,中国迈入服务经济新时代,以江苏迈入服务经济时代为前提。(2)江苏区域发展的均衡度相对较高,但苏南与苏北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其中,苏南制造业和教育发达,城镇化率高,外来人口持续净流入,单位土地面积的人口密集度高。而苏北恰恰相反,苏北城镇化率低于江苏平均水平,大约为60%左右,苏北五市三次产业均衡分布,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就业人口与农业人口规模相当,苏北每年因教育升学和外出务工,向苏南乃至全国输出大量人才和人口。可以说,江苏苏北是苏南发展的重要粮食生产和劳工输出基地。但与此同时,苏北相对苏南,地广人稀,自然资源和物产丰富。

 

何雨:苏北新型工业化我支持选择宿迁破局,理由:1.官气可用。宿迁官场生态要优于其他地方。官员也想干事。2.民心可用。宿迁民众对城市发展的期望与信心要强于其他地方。现代化的民众基础值得期待。3.转型基础良好。宿迁在转型升级上已经有了积累,也形成了方向。4.鲶鱼效应。一旦宿迁率先破局,必定具有强大示范效应。5.盘子较小,便于集中力量扶持。

 

周斌:苏北的经济相对于苏南是落后的,但从近几年京沪高速通车、高铁逐步建设、较高质量的公路建、与发达地区的对接以及产业转移,使苏北近几年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所以讨论苏北经济的发展应该不能以看落后的地区去看它,而是如何利用现有基础,成本优势,如何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而考虑。

 

王洪飞:我们必须承认经济发展水平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差距是永远存在的这一客观现实。即使在最发达的国家也存在这一差异。苏北在江苏的地理位置和发展现状这么多年客观上支撑了苏南的高速发展。大量苏北优秀人才以及产业工人甚至农业能手移居苏南,强烈推动了苏南同时也带动了苏北逐步脱离了贫困。苏北的发展必须基于其自身的资源条件顺势而为,这也是我理解的慢不得,急不得

 

单豪杰:苏北发展面临三面夹击之势,郑州的河西区域、济南日照的鲁西南区域、苏中苏南区域,从势的角度看,所有促进增长的要素均不占优势,要形成势能,赞成重点发展徐州,我的建议是要打造徐州成为区域中心城市,淮安、连云港的次中心城市,成为各种高端要素的聚集地,吸引各种资源向苏北集聚,沿海一带则通过高铁连通发展与海洋生态优势相关的产业。


孙建波:苏北地区要GDP,就绕不开生态问题。能够支撑大规模GDP的绿色产业,对技术、人才、市场服务等社会基础要求都较高,这些又恰恰是苏北所不具备的。为此,苏北地区,要积极设计产业引导政策,规划产业形态,为产业营造基础环境。否则,追求GDP就必然只能走污染的老路。


闫浩:苏北发展战略问题是把苏北当做一个整体看待的,问题是苏北的内部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1、徐州是苏鲁皖豫四省交界处的中心城市和中国高铁网络的枢纽,中心城市服务业和物流业是其区位优势决定的,工程机械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则构成徐州的产业框架。未来如果有个淮海省,它是当仁不让的省会城市。

2、连云港的欧亚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地位是与生俱来的,只是在青岛日照等港口的冲击下,地位日渐尴尬。除了用临港产业撑起城市的骨架,用改革重振港口雄风外已无退路(学习重庆的经验)。

3、盐城(与南通)在苏通和沪通过江通道建成之后已经成为接受上海和苏南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成为江苏工业经济增速最快的地方。

4、淮安与宿迁是江苏境内不靠海不靠江目前还不靠高铁的地区,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曾经提过沿运河产业带和沿运河文化旅游产业带,都没有成气候。高速公路网以及未来的高铁网将加速江苏区域一体化的进程。毕竟,江苏的区域差异都是长江造成的,一旦长江过江通道被大规模建成后,江苏将成为全国区域差异最小的省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