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东英德青塘镇发现13500年前人体骨架化石

 朱觉超 2016-09-28


广东英德市政府27日通报,广东保存最完整的1万多年以前的古人类化石在英德市青塘镇出土,这意味着广东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考古取得重大突破。


△黄门岩山概貌


9月26日,北京大学城市和环境学院教授、中国环境考古权威专家夏正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旧石器时代考古和古人类学专家何嘉宁等专家学者赴考古现场,详细解读本次考古发现的意义,并对下一步考古发掘计划作出建言。


近日,广东省考古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英德市博物馆等单位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在位于英德的青塘遗址黄门岩1号洞,发现了广东乃至岭南最早的古代墓葬,并从中发掘出保存较为完整的人体骨架。

△考古专家在小心冀冀挖掘人体骨架化石。


△出土的13500年前人体骨架化石(巫幼波摄)


发现人体骨架的黄门岩1号洞是一座典型的喀斯特溶洞,在8平方米大的探方里,墓葬(编号M1)部分仅占0.5平方米。人骨化石被发现时,是采用“蹲踞葬”葬式,上肢蜷于胸前、屈膝下蹲。M1出土的人骨化石较为完整,包括上肢骨、椎骨、肋骨、盆骨和下肢骨等,但墓穴中并未发现原始人的头骨。


▼一号洞概貌



“广东地区土质呈酸性,再加上气候炎热潮湿,古代人骨保存下来难度很大。”何嘉宁介绍,因为青塘镇地区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地质结构,石灰岩中含有大量的钙,溶洞内的水中含有碳酸钙,能让土壤胶结得像石头一般硬,人骨化石也与堆积地层牢牢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得以保存至今。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中心副主任、青塘遗址考古发掘项目领队刘锁强猜测,或因地质坍塌和地下河水流冲刷导致头骨未能保存下来。


人骨化石被发现后,考古工作人员随即对其共存碳样进行加速器质谱(AMS)测定,结果为距今13500年左右,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据悉,此次考古发掘还发现多处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古人类用火遗迹,出土了上千件古人类生活遗留下的打制石器、早期陶器、骨角器与蚌器等文化遗物。                     


▼考古专家在勘察


“我们希望能从化石中提取到有效的DNA成分,借此判断出他的人种来源,并推测人群的迁徙路线。”刘锁强表示,人骨的身份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质特征等相关检测结果争取年内初步完成,未来还将还原遗址周边的古环境。




作者:李凌 陶奇 黄振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