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昆曲余味

 苏迷 2016-09-28
谈燕

  记得梅雨之季,荷风细细,与父母姐妹,结伴同行,回乡震泽。宝塔街,青石板,满溢着浪漫的气息。
  阿舅家的花草葱茏茂盛,一如以往。舅妈说,今年蚕花节,王芳和她89岁的母亲一起回乡的,可惜没与你们碰面。
  “她在家里清唱了一段《牡丹亭》,真是好听。”表姐开心地说。
  “是呢,去年的六月,我们姐妹俩,专程到苏州昆剧院欣赏了王芳姐的《夺魁记》,还去后台看望了正在化妆的王芳姐呢。”我插话道,王芳姐扮演的花魁王美娘国色天香,那柔曼妩媚的朦胧醉意和唱腔,让全场观众都沉醉了。
  “我们退休后,每天都听戏曲。电视上一直能听到看到王芳的。如今,她荣获了几度中国戏剧梅花奖,真是了不起。”聊起王芳姐,母亲的话也多起来。
  回想我们全家对昆曲的兴趣爱好,源于13岁的王芳姐被选入苏昆剧团起。小时候,外婆和妈妈一直提起王芳,说她在剧团里甚是辛苦,这丫头好学要强,常常是棍不离手,曲不离口。回想二十多年前的春节,震泽西栅舅舅家的院落里,萍姐的婚宴正热闹地进行着。酒席刚过半,舅舅提议王芳为我们表演《扈家庄》。
  当年,才16岁的表姐王芳身穿淡紫色的毛衣,亭亭玉立,眉目之间英姿飒爽。她站了起来,亮开嗓子清唱,那唱腔委婉激昂。随着她的唱曲,仿佛看到的是一位手握花枪、全身披挂的年轻扈三娘。招式唱腔是如此雅致婉美,听得舅舅大姨们连声赞誉,舅舅家的院落门口挤满了闻声而来的左邻右舍。那场景令我记忆尤深,这也是王芳姐第一部获得“苏州市专业剧团学员戏剧会演”表演一等奖的戏。
  秋去春来,年华流转。有些人与事被光阴抛散,无端老去。王芳姐却因为与昆曲的不离不弃,在舞台上长袖舒卷,灿烂绽放,美丽绝然。
  为纪念“吴江派”领袖沈璟诞辰455周年,当时吴江市政府和江苏省昆剧研究会举办了2008沈璟与昆曲吴江派学术研讨会,王芳姐被邀请参加了“江浙沪戏曲名家回娘家”活动。又一次,近距离聆听了王芳姐清唱《长生殿》中的一曲。这部经典名作,不仅令昆曲在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美艳里,承受着世人的宠幸,更让王芳荣获了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王芳姐自豪地说:“2004年2月,《长生殿》到台湾首演就一炮而红,不少昆曲迷甚至追着我们走遍了台湾。”
  喝茶聊天时,她感慨地说,吴江与昆曲的确有缘分。这次回娘家活动,收获不少,以后要多走动呢。
  还有一次与昆曲相遇,是十年前在苏州的一座园林。那次与朋友进园游览,恰巧遇到昆曲爱好者聚会。弦乐声中,水袖在眼前翻动,缤纷灿烂。一曲《牡丹亭》被唱得丝丝入扣,余音袅袅。一旁有人轻声议论,唱者是王芳的忠实粉丝。听闻,抿笑。真正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2012年5月,由王芳姐领衔主演的新编大型苏剧《红豆祭》在吴江人民剧院演出。接到王芳妈妈的电话消息,我们全家出动观看了演出,逼真艳丽的舞美,动听悦耳的旋律,灵动准确的灯光,再加王芳姐清丽婉转的唱腔,看得非常过瘾。
  同年8月,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带着精华版昆曲《长生殿》在家乡吴江人民剧院倾情上演。那天,宾客满座,我同样沉浸在昆曲柔肠百转的唱词中,直到戏结束,依旧觉得余味未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