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学人文】交流的技巧 ——郎景和

 一缕渺茫 2016-09-28
1995年世界医学教育峰会明确地指出:要重新设计21世纪的医生……新时代的医生必须是细心的观察者,耐心的倾听者和敏锐的交谈者。
可见医患交流之重要。言及技巧,勿宁说在于理念。这涉及新形势下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涉及尊重病人自主权,坚持仁爱的、无害的、公正的、诚实的伦理原则;涉及医患交流中,从家长作风模式、知情模式、解释模式,演化为协商模式。
于是,我们在与患者(包括病家)交流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尊重与倾听——摒弃家长式的颐指气使,或权威式的生硬说教,要关爱地、平等地听取患者的诉说与要求。也许你表面和蔼有余,而内里虚心不足,须知这不仅是接触的态度,甚至关乎病史的采集和诊治的选择。著名医学家张孝骞大夫曾说,正确的诊断至少70%源于周密的、艺术的病史询问。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中,望闻只是医患接近,及至问切才是医患接触。而问答对话窗扉之开啓则是医生所持的态度,即尊重与倾听。

二、耐心与接受——我们要面对各种病人,年老的,年少的;有文化的,缺少文化的;能很好表达的,不能或不善于表达的……可能会遇到对话的不顺畅,可能病家叙述过于繁琐,但我们必须有耐心,倾听并接受她们的诉说,这亦然是个基本态度。我们通常说的“ABCD原则”:attitude(态度),behaviour (行为)、compassion(同情)、dialogue(对话),其实,基本可以用耐心和接受就可以体现了。
还是张孝骞大夫说得好,“病人是医生真正的老师”。如是,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耐心呢!
作为医生,我们要敬畏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且只有一次而已;
我们要敬畏病人,因为她把生命交给你,病人对医生的信赖是责任、是力量。
多年以前,我曾写过一段话:
再年轻的医生,在病人眼里也是长者,她肯向你倾吐一切;
再无能的医生,在病人眼里也是圣贤,她认为你可以解决一切。
医生之难也就在这里。
所以,我们的耐心和接受简直就应是铁打的规矩!

三、坦诚与沟通——可以认为只有坦诚才能沟通,沟通必须坦诚。《福冈宣言》指出,“缺乏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坦诚当然是一种态度,询问病史,交代病情,解释诊治,征求意见,协商方案,我们都应是坦诚的。坦诚是坦白的、真诚的,但也是交流的、艺术的。譬如常规的术前谈话,谈得不好,把伤口感染裂开到严重出血、脏器损伤、麻醉意外,死在台上,悉数交代,过分夸大,“问题都摆了,后果都说了”。但病家却步,拒绝手术,“望风而逃”。这里有医生的观念问题,也有表达艺术问题。我们当然要讲述病情与危害,手术如何做,想要解决、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不能解决什么问题,效果与后果如何,可能遭遇的的风险与相应准备的对策,都要交代清楚,也要树立信心。著名小儿外科专家张金哲院士说“术前谈话与其说是说服病家接受手术,不如说请他们审核你的决定是否符合逻辑”。

四、肯定与澄清——医生与病人对于疾病或病症的看法和认识是不一样的,患者是按照其生活和自身体验看待病症问题或功能障碍,而医生则是按疾病规律和诊治程序去认识和处理的。
所以,一方面我们不可以完全用各种数据和结果去解释患者的病症和“生活体验”;一方面我们又要科学的、客观的肯定患者诉说和要求的确实性和可行性,澄清其认识的模糊性,以及不确定性和不可行性,甚至偏颇和错误。
理解病人的要求,体察病人的感受,不等于完全按病人的意愿和要求下诊断、开处方,这和购物、旅游等不同。把医疗作为“消费”是可笑的。
这涉及医学的两大原则:一是科学原则,就是针对病情——疾病的生理病理、治疗方法、技术路线等。一是人文原则,就是针对人情(不是通常所说的简单人情)——病人的心理、意愿、生活质量以及个人与家人的需求。这两者应相行不悖,而医生的巧妙处理乃为医学之真谛。
美国医生C.R.Conti曾经开具了“怎样做一个好医生”的“处方”,共25条,其中即有“一个好医生应从所有渠道尽可能获得最多的资料,如患者、家属和记录”,又有“一个好医生应对听到的患者的某些病史进行质疑”,以及“一个好医生应是一个教育家,应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宣教”。

五、引导与总结——从询问病史,交代病情、提出诊治方案,术前谈话、术后或出院后随诊计划等,医生与病人或病家会有多次语言交流或交谈,会逐渐深入,会涉及广泛。但每次谈话交流都应该有目的、有结果,医生毕竟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和病人聊天。
如上所述,我们当然要倾听病人的诉说和要求,尊重病家的意愿和要求,但也要澄清其不足、不对、不实际、不可行的认识,善于引导,使之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总结。不应众说纷纭、庞杂无序、似是而非、无所适从,应该有总结或结论,可以是阶段性的,达成共识,予以实施。比如做不做剖宫产,产科医生当然要全面分析产妇全身状况,产科情况,提出分娩方式的建议。“一个好医生,当告之患者几种不同治疗方案时,不要求患者一定要选择拟实施的方案,要尊重患者的决定(C.R.Conti)”,有些疾病的诊治,我们很希望病家同意我们的方案,经过耐心细致的说明达到了一致,这种理解与配合至关重要。这种交流甚至是诊断、治疗、医学发展及医疗纠纷防范的关键环节,也是医德的表现。
在医患交流中,除上述几点之外,医生还要切记不要把话说得太满,不要把意思表达到绝对,要客观辩证,要谦逊留有余地。现今医学的确有了快速发展、长足进步,诊疗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基础医学家甚至很有信心地提出可以预测疾病(prediction)、预防疾病(prevention)、完成个体化(personalization),所谓“3P医学”。这当然是我们的追求,要达到的目标。病人和公众也对医学、医疗和医生寄以很高的要求和希望,但临床医学毕竟落后于整体科学,它是复杂的、多因素制约的生命科学,也许临床医生在与病家交谈中,只能惭愧地用这样的“3P”回答问题:大概如此(probably)、可能如此(possibly)、期望如此(prospectively)。这不是圆滑,而是临床之实际。
医患关系复杂,其本身就是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缩影,涉及生命健康,使之尤其复杂,且庄重神圣。
在此其中,医生必须有足够的信息,明确的判断;坦诚的交流,真切的理解;注重诊治的规范化、个体化和人性化。我们还要重视审视估计和处理可能发生的医疗问题或纠纷,准备与完善并贯彻执行必要的、合理的、合法的手续和相关文件。
这样才能有完美天使的形象,完成神圣的社会使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