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真道在这里大放异彩

 昵称9847303 2016-09-28

周至县历史文化名村系列之二

 全真道在这里大放异彩

——竹峪镇丹阳村

   ◎李瑞祺全真道在这里大放异彩——竹峪镇丹阳村

丹阳村位于周至县城西南16公里的秦岭北麓塬坡地带。村委会所在地下闹庄位于竹峪乡政府南稍西2.2公里,仰天河西岸。丹阳村3沟2岭地形复杂,东有翠屏山、活龙山如列屏帏;西有落马沟水库波影宕映;南面群峰云烟万状;北眺岭梅、佛探头为秦汉隋唐避暑胜地;中间座落着“丹阳观”乃为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从丹阳观台下乘车沿南北水泥出村路北行2.5公里,就上了107省道旅游路。该村由把定沟、严家村、邵家庙、马家窑、庙典、东窑、小沟门、下闹庄、飞仙沟等9个自然村合成。全村总人口1800余人,土地2900亩,森林面积230亩,退耕还林760亩。因地处秦岭北麓杂果林带,全村栽种猕猴桃面积130亩,桃、杏、李面积160亩,核桃树面积400亩。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一村一品示范基地。

在周至县西部民间长期流行一种说法:“先有丹阳观,后有周至县。”寻根探源,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据丹阳观现存的元朝刘祯《大元重修丹阳观记》、卢德虚《栖云庵记》和清朝杨杰《大清重建丹阳观碑记》、无名氏《敕建碑》等碑文记载和民间代代相传,远在商朝后期(约3100年前),这里已有庙宇。因依崖凿洞,故名“洞清庵”。庵内供奉皇天后土诸元始神。西伯侯姬昌(即周文王)在姬谷屯兵时,为了演绎八卦用于军事欲设“八卦台”,曾在洞清庵问卜。后来就将八卦台建在庵南的玉凤山上,与西边的擂鼓台遥遥相望。于今,八卦台和擂鼓台的遗址还清晰可见。唐朝后期(公元827年后),润州丹阳人(今江苏省丹阳)许浑任官多年,因病退居。偶游洞清庵,见此山青水秀,洞幽庵静。甚是喜爱。遂在洞清庵溪前修建了许氏别业,隐居在此,并将庵名改为丹阳观。直到五代十国(907-960),100余年间该观几经兴废,于是道士们又将丹阳观恢复原名洞清庵。

金大定元年(1161),咸阳大魏村人王喆(王重阳)在终南县(当时将周至县黑河以东,涝河以西设立终南县)刘蒋村悟道经年,以道教为基础,将儒、道、释三教合一,创立了“全真道”,东出函谷关在山东宁海传道。收了北方七子,马丹阳系王重阳的大弟子。大定十年(1170)正月四日,祖师王重阳在河南开封仙逝。四位高徒马(丹阳)、全真道在这里大放异彩——竹峪镇丹阳村

活龙山六十元神洞

谭(长真)、邱(长春)、刘(长生)扶柩西归,安葬于甘河边刘蒋村(祖庵)。大定十四年(1174),马丹阳即来到洞清庵,在此他精研教义,阐布教风,使全真道在关中以至西北发扬光大。期间,他妙手疗疾,百姓受恩;神针刺槐,枯木再春;开囚龙虎,泪泉演乐;风餐露宿川、甘、宁、青、新,化缘修建“斗姥元辰楼”、“栖云庵”,开设“全真道坤道院”;著《金玉集》、《神针赋》、《渐悟集》、《精微集》。为后世中华医学和中国道教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正月初四,马丹阳在神仙洞仙逝,终年61岁。消息传到燕京,时任蒙古太祖皇帝成吉思汗国师的邱长春带领尹志平等亲临洞清庵,安葬了师兄。为纪念大师兄的伟功道绩,长春真人将洞清庵又复名为“丹阳观”。回京后派王为一持“尚书令”,保护扩建丹阳观。在前中后院分别建了丹阳宫(实为七真殿)、北戏楼、玉皇阁、三清殿。又在观前观后各处山头阳坡大修宫观庙殿,使丹阳观达到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殿宇最多,兴旺鼎盛的局面。丹阳观成为闻名全国的著名道教活动场所。据传,丹阳夫人孙不二羽化成仙后,亦葬于此。这里留下了丹阳真人及其夫人及八仙来会等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世代相沿,广为流传。及至清初,康熙皇帝闻其盛名,御笔手书《丹阳观》名。其祖母微服西游,还到观上香,下田检过麦穗呢。

丹阳村的9个自然村,从最初有人家居住,形成村落,到最晚一个村落形成前后相距1450余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丹阳观的前身洞清庵最初建于商朝后期(公元前1100年),是这里时间最早的建筑。所在自然村马家窑,据族谱,隋大业四年(608)前始有此村,以马姓人居于窑洞得名。金元时期,道教全真派第二代教主马丹阳在此村(丹阳观内)仙逝。白仙沟建村,相传在唐永徽四年(650)。当时常有白鹤聚集在此沟树上,上下飞翔,羽毛白如雪花,甚为壮观,人称白仙,遂名白仙沟。相传唐天佑四年(904)前后,建村于下闹庄之东,筑窑洞居住,故名东窑。据把定沟村中建筑考,此村最迟在宋宣和七年(1117)已有,原村名失传。相传,明末时,有一股匪徒常来侵凌,欺压百姓。后来村民团结一致,相约把守寨堡,为有此约,改村名为把定沟。相传,宋祥兴二年(1278),闫姓人先到此定居,得名闫家沟,到清代,已正式称为闫家村。相传明代前已有闹庄村,初时并不叫闹庄。当时树木繁盛,坡上的村庄名上树庄,下方的村庄名下树庄。明洪武十五年(1382),两村于正月十五“闹花灯”,时兴办社火,在周围各村演出,非常热闹。而社火队旗上又有一个“闹”字,因而村庄被叫成闹庄,分为上、下闹庄。现在的丹阳村村部就驻扎在下闹庄。明景泰四年(1453)已有桥上这个村。相传,最初该村的人们居住在把定沟桥的上方,村以沟得名“把定沟桥”。后简称桥上。相传,清顺治十七年(1661),该村处南方有一 座太白庙,村在庙下方(北方),故称庙底。

全真道在这里大放异彩——竹峪镇丹阳村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在活龙山假度山庄

丹阳村唐宋时归凤泉乡,明清时编为闹庄里,清末民初归闹庄所,民国中后期分别归竹峪联保和竹峪乡六保。解放后划归竹峪区竹兰乡、竹峪乡。在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形成哑柏公社竹峪管区丹阳生产大队。1966年文革中曾一度改名红旗大队,1976年后又恢复叫丹阳大队。1962年,竹峪管区改为竹峪公社。1984年竹峪公社丹阳大队更名为竹峪乡丹阳村。丹阳观从明代至民国逐渐中落衰败。解放后一段时间将道观变做了小学。改革开放后另建学校,丹阳观逐步恢复宗教活动。经过近30年的整理修复,特别是2007年由省上拨专款,重新整修,丹阳观的山门玉皇楼首先竣工。城门洞式铁灰色砖墙古朴典雅,钟鼓亭分置于楼台南北角。三间玉皇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焕然一新。又成为一处引人入胜的人文历史观光旅游胜地。

2006年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蓬勃开展。丹阳村党支部村委会抓住机遇,创造条件,争取项目,扎扎实实开展工作。在支部书记张峰、村委会主任陈奉斌的认真规划,精心组织,稳步落实下,于2009年冬月,实施一期“坡改梯工程”800余亩;新打机井3眼,井深为170米,修复机井1眼,使可灌面积达1200余亩。这几项农田基本建设为下一步铺设地埋管,从根本上解决灌溉水源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4月修建了出村水泥路2.6公里,解决了地处坡岭600余人的出行难问题。在此基础上,村上计划今年秋季再度开展二期“坡改梯工程”1500余亩,把全村95%的耕地整平,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基础。

在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硬化出村道路的同时,村上尤其重视开发丹阳观旅游文化事业,把这项工作当作发展经济的“亮点工程”来抓。本村年愈七旬的喻振才老先生,不辞劳苦,乐此不疲,多年来调查了解,努力发掘本地丹阳观系列人文历史、传说故事,并整理汇集成文的同时,社会各界历史文化爱好者、诗词书画作者,也把目光聚焦在这一方。他们穿沟壑,攀坡塬,探古迹,访乡贤,调查考证当地悠久的道教文化、西周文化和字圣苍颉的历史文化活动,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丹阳村双委会积极应用这些成果。他们发挥本村在县上及外地工作的干部,事业有成的企业家热爱家乡,无私奉献的热情和积极性。由县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局长张旭牵头,首期集资500余万元,于2009年上半年起,对丹阳观东面活龙山白草疙瘩处的“会仙台—上人院”遗址,占地面积120余亩进行规划开发。现已修建成宽3米,长300余米的登山水泥路绿化带。沿途修建观景亭2座。在“会仙台”遗址,创建以北京白云观珍藏底本60太岁为内容的60座“元神洞”。修建了融吃、住、游三位一体的度假山庄。在“上人院”遗址恢复修建字圣《苍颉庙》——“上人院”的二期工程正在积极的筹备中。投资1.2亿元的丹阳观道文化旅游景区也即将开工建设。当前,丹阳村的干部群众正乘着改革开放东风,以“经济富村、产业强村、旅游兴村、文化名村”为发展战略,决心把丹阳村打造为全国瞩目的道文化和汉字文化、周文化体验旅游胜地。让全真道再现历史辉煌,在这里大放异彩。

全真道在这里大放异彩——竹峪镇丹阳村
县规住局张旭局长在建设工地

2012年11月18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