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品鉴 首句用“独”和两个“异”字写对亲人的思念,对孤~~处境的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平淡自然,是至情的流泻。后二句“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张谦宜《~~斋诗谈》)。曲折有致,深厚新警。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品鉴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品鉴 起句突兀,突出此乃战时,非承平时代可比,“一雁声”,由大雁的孤单,引发忆弟之情。独自久立,对月忆弟,乃觉露之始白,而月却不如故乡的明亮。这两句妙绝古今,“只说境,含情往复不可言。”(《唐诗归》)月,万古只是一月,千里只是一月,此处的大不近情理,正是情浓之处。它照映出诗人对故乡、对舍弟的深切思念。“上四,突然而来,若不为弟者,精神乃字字忆弟,句里有魂也。”(《读杜心解》)后四句写山川阻隔,音讯不通,战乱不绝,有家难回,有弟难见。结尾照应“戍鼓”。《杜诗镜铨》评曰:“凄楚不堪多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品鉴 喜见外弟又有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品鉴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品鉴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品鉴 秋风又起,游子自会倍加思乡。晋人张翰“因见秋风起,……送命驾归去。”(《晋书·张翰传》)张籍此时虽有羁人摇落之意,却不能命驾而归。万重情意凝于家书之上,“行人临发又开封”,摄取了一个典型的细节,将其怀乡思亲之情和盘托出。与岑参“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人京使》)是同一种笔墨。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品鉴 一二句写驿里逢节,抱膝枯坐,孤寂之感,思家之情。溢于言表。后二句正面写思家。诗人断定家人深夜亦未休息,皆在计算着远行人的行程和归期,想像着远行人孤身在外如何过节。短短四句既写了邯郸驿里的诗人心理,也写出了千里之外家人的惦记,浓浓的亲情,浸透其中。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见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品鉴 狱中寄子由(其一) 苏轼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忘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 品鉴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被捕,押在汴京御史台狱中,自忖必死,本诗是诗人所作的“绝命诗”。苏轼兄弟的手足亲情,至老不衰。苏轼入狱后,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弟弟。本诗写对子由的怀念之情。首联写自己将亡,次联写自己死后,家人要连累弟弟照顾。颈联写弟弟惟有独自夜雨伤神。尾联表达出愿与子由世世为兄弟的心愿。肺腑之言,深挚感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