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孔子学教学》第一章孔子的为师智慧05

 昵称20545020 2016-09-29

四、对自己严格要求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自己就是学生每天都在阅读的一本书。

孔门师生之间,融洽和谐,真诚相待。 孔子与学生,常开开玩笑,谈谈心,在人格上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从不摆老师的架子。有时与学生谈话,学生不相信,孔子急了还会发誓,“如果我不是这样,让上天惩罚我,让上天惩罚我。”非常可爱。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每个人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即使是学生,只要学生说的对,就立马肯定学生,承认自己错了。

《论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领着弟子到了一个叫武城的地方,到处都能听到弹琴唱歌,这些是学子们修养自己的高雅艺术,现在用来教化老百姓,能有几个人听得懂呢? 因此孔子笑了,说:“杀鸡焉用牛刀?”———杀鸡,何必用牛刀呢? 他的一个学生子游听了说:“我以前听老师说的是:‘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爷”意思是说,老师你以前说的可是不管什么人学习都有好处的。 孔子马上对其他学生说:“学生们,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错了。”

一个不把老师的权威当作尊严来维护的教师,才有教师的尊严。 孔子并不注重什么师道尊严,却赢得学生无比的敬重与爱戴如果师生关系完全成了尊与从的单向关系,而不再是平等人格的和谐关系。 教育变成了只有强制性、灌输性的教书活动,教师在其中的形象既不高大,也不再令人仰望,只是使人畏惧。

在先秦,学生的学习是随意的,学生是否跟随你学习,完全决定于这个教师的知识水平、讲授能力和人格魅力。

《礼记·学记》说:“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只有让学生爱戴,可亲可敬的老师,才能使学生喜欢。 喜欢老师则才会喜欢老师所教的课程。 “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学生对某一门课程厌恶,往往是从厌恶担任该课程的老师开始的。 而对该老师的厌恶,往往是老师对学生不能平等相待,体罚侮辱学生而造成的。教师首先要有这样的理念: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比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有感于学生自尊心的伤害而告诫老师,对待学生的自尊心,“要像对待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那样小心”———学生像成年人一样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不限于对其错误行为的矫正,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灵与健全的人格。靠强权手段是培养不出孩子品德的。 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富”指财多,也指德多。 这里指德多,

指完善的品德。 品德完善如果能强求,即使是拿着马鞭我也去做。 品德是

不能靠强迫培养的,应该通过慢慢教化。

想培养出品德优良、习惯良好的孩子,靠棍棒是培养不出来的,只会南

辕北辙。

教育首先要尊重受教育者,否则就不是教育。 孔子提倡父母死后要守丧三年,他的一个学生认为守丧一年就行了。 孔子问:“父母刚死不到三年,你穿新衣,吃美味,心安吗?”学生说:“安。”孔子说:“如果你心安,就可以。”

这么大的事,孔子都可以容忍学生的行为,为什么? 因为孔子知道自己是在教育人,教育是不能用强迫手段的。 用强力迫使学生,只会对学生造成伤害。 《中庸》记载:“《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爷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爷《诗》云:‘德輶如毛。爷毛犹有伦。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真正有德行的老师,不靠对学生严厉呵斥甚至体罚来教育,呵斥和惩罚是最低级的教育手段。 德轻的像羽毛一样,践行品德就像举羽毛一样,人人可以轻易举起。 这个比方还是着相了,最好的道德培养,应该像天地化育万物一样,润物细无声,无声无臭,不着痕迹。 教育学生,一定要有静待花开的心态。

孔子不愧为至圣先师、万世楷模。

孔子作为一名老师,对学习自己生成,对知识寻根求源,对学生因材施教,对自己严格要求,这是孔子作为一名伟大老师的为师智慧。

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问孔篇》中说:“使当今有孔子之师,则斯世学者皆颜、闵之徒也;使无孔子,则七十子之徒,今之儒生也。”———“如果有孔子这样的老师来教,现在的学生都可以教成颜回、闵子骞这样的贤人。 如果没有孔子这样的老师去教,颜回、闵子骞这样的贤人也会被教成平庸人。”

孔子去了,斯人不在。 然而孔子的教学方法还在,孔子的教学方法并不复杂,就是教法、育法、学法、习法。 如果我们能向孔子学习,如果能践行孔子的教学方法,同样可以把学生培养成有益于社会的贤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