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在葫芦上的艺术(上集)

 陈连英jklgjc9z 2016-09-29


一个来自城市的画家,却为了另外一项艺术,成为田地里的农民。在外人看来,他是疯子。在家人看来,他是怪人。但他却无怨无悔,将自己献身于土地,执着于制作範制葫芦的艺术,只为收获最珍贵的艺术精品。而小小的葫芦背后,凝聚的是一个男人30多年的寂寞和坚守,还有他的绝望与幸福。

2015年的秋末,靳建民刚刚迎来一年的收获,这是他种植葫芦的第25个年头,5亩田地里上千个挂着石膏模的葫芦,它们不是农作物,而是煎熬着靳建民整整一年心血的作品。但是敲开一个个葫芦,有的遭遇虫害,有的成长畸形,有的提前炸裂。一个个失败的葫芦,在靳健民身旁不断堆砌,直到形成一座小山,将他团团围起。几千只葫芦,最终合格的只是少数,古人曾用“範制千个,精品一只”,形容範制葫芦制作的珍贵。而靳健民不停的敲击,筛选,只为能够让这些葫芦华丽转身,最终成为美轮美奂的的工艺品。它们被称作“长在葫芦上的艺术”。

葫芦一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是人工与天然合的珍贵工艺品,拥有各种美好寓意。另一面因其技艺精湛,制作繁琐,精美稀缺,在收藏界一直被视为奇特的“瑰宝”。但是近代由于历史原因与葫芦範制的技艺失传,这项珍贵的艺术曾被长时间掩盖,甚至忽略,直到著名收藏家王世襄出版了《说葫芦》一书,才使範制葫芦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作为被王世襄收藏过的葫芦,靳健民的艺术特色鲜明,功底深厚,技艺精湛,在京城收藏界被称作“小靳葫芦”。靳建民的葫芦最吸引人的便是浓浓的味道,去除繁杂,保留质朴,用最简单的笔画勾勒出无限的意境,妙造自然,朴实天成,有匠心而无匠气。

靳健民的葫芦涉及人物,历史,山水,花鸟等不同领域,并且有立体和西方现代样式。刻画精细,包罗万象,然而,要真正了解葫芦的精髓和全貌,必须得由诞生了这门艺术的土地,从一株葫芦在田地生长的漫长一生开始。

靳健民祖籍河北徐水,父母因为招工迁至北京,青年时的靳健民可以做一名城市工人,但是不羁的个性却使他选择了艺术。老家徐水是葫芦之乡,靳家三代曾经营过葫芦手艺,靳健民从小耳濡目染,开始对葫芦产生兴趣。

为了研究病虫害,靳健民甚至买了几本专业的农业书籍,仔细进行研究。每次他都认真记录虫害的类型,特征,并且归类,系统的去区分记忆。一张张纸条都是经由几十年的失败和经验堆砌出来的。

但是现实的土地却是一本更为复杂的书,旧的虫害往往刚研究清楚,新的虫害便又出现。要读懂这本书,靳健民付出的辛酸是常人难以承受的。而且种植葫芦,最难面对的便是失败,辛苦劳作一年,有时甚至几年,换来的却是失败,漫长的周期与失望的结果,会将信心逐渐消耗殆尽,有些同样以种植葫芦为生的艺术家甚至因此而发疯。

但是最初的几年里,靳健民的葫芦,因为经验不足和各种原因的影响,结果全部失败,颗粒无收。种植没有任何起色,甚至赔钱,生计都成了问题。靳健民内心的苦闷无处排遣,常常一个人在河边,默默的站立。流淌的溪水,仿佛是他无法言说的忧愁。但是靳健民已经没有了其它的选择。

40年的坚守,他的家人,母亲,儿子都与他产生着众多故事,陪伴他的孤独和寂寞,也理解了他作为父亲的指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